“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是要后悔的!”

“到时候就算重建,也只是个赝品而已。”

1949年隆冬,“民国才女”林徽因躺在病床上,

看着窗外簌簌飘落的雪花,流下几行热泪。

从丈夫拿回的北京建筑规划来看,

文化古都北京将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发展成一个工业化城市;

象征着文化底蕴的古城墙,也将随着郭沫若等人的坚持被拆除。

郭若沫等人究竟为何坚持拆除古城墙?

我们如今在北京看到的永定门、正阳门等古城墙,

是历史文明的产物?还是后人重建的替代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林徽因夫妇

早在1930年到1945年之间,

林徽因夫妇便常常戴着草帽,往返于中国各地的古建筑之间。

旧中国非常落后,很多城市都没有通火车,甚至连长途汽车也没有,

夫妻俩总是一前一后骑着骡车,在漫天飞扬的尘土中穿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夫妻俩

15年间,他们走过15个省、190多个县,考古2738处古建筑,

不知道走破多少双鞋、划伤多少次手指,

为中华建筑史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考察古迹

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之前,梁思成牵着妻子的手,

匆匆忙忙赶到阵前,拿出他们亲手绘制的《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北平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都市,请一定要将它保存下来啊!”

梁思成所说并非虚言,眼前的北平城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都。

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它便作为燕国的古都见证朝代兴衰。

它的历史研究价值,绝对不仅仅是建筑学上的瑰宝,

更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古城

看着梁思成夫妇精心绘制的图纸,

上面用红笔细心圈注着重要文物保护点,

负责平津战役的聂荣臻被深深动,

“北平城墙哪里可以作为爆破点?

既不破坏古老的文物,又可以对居民住宅损失最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聂荣臻

1949年1月,为推进和平谈判,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和人民财产安全,

聂荣臻登上城外的土坡,拿着望远镜四处打量。

在他的指挥下,解放军逐步缩小对北平城的包围,同时炮兵被设置在北城墙东部,

也就是梁思成夫妇建议里,曾被日军破坏的新城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包围北平

陷入重重包围的北平城,充斥着紧张的气息,大战一触即发。

幸运的是,1949年年初,经过3次和平谈判,

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顺利结束,

北平和平解放,古迹得以留存。

不久,北平更名为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首都,

成为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和平进城

1949年12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请来苏联专家召开城市规划会议。

会议上,苏联专家巴兰尼科夫提出拆除北京古城墙,建造全国工业化中心,

并得到郭沫若等大部分与会人员的全力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古城墙

在苏联专家看来,彼时这座古建筑环绕的北京城,没有任何经济价值;

高耸恢弘的古城墙,更是严重阻碍城市的工业化发展。

只有将其全部拆除,同时将整个北京城进行翻新,才能够拉动全国经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古城

与此同时,当时北京的普通民众也议论纷纷。

于他们而言,城墙不仅使日常出行需要绕远,而且对实际生活没有任何帮助。

毕竟进入和平发展的时代,大家已经不需要这古旧的“障碍”作为防御工具。

一时间,北京城中高举“拆除古城墙”的大旗,改造旧城的方案也得到大部分民众的赞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群众

此外,每当解放军经过3座古城门时,都必须低头弯腰才能保证军旗顺利通过;

低矮的城墙也严重阻碍阅兵仪式进行时,军人目睹毛主席的尊容。

就连城中拉车的车夫,也频频出现在相关会议门前。

大声控诉古老的城墙是如何影响交通,造成不必要的拥堵和事故。

“城墙这种封建时代的产物,我们一定会拆,而且必须拆!”

会议进行过程中,郭沫若用手轻扶着自己的眼镜,态度坚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郭沫若

邀请苏联专家莅临的副市长吴晗,也表示全力支持旧城改造项目。

除此之外,现场还有一部分建筑学家随声附和:

他们认为,北京古城墙与宫殿建筑群存在撕裂感,

没有代表性,也没有留存的研究价值。

应该拆除古城墙,改造城中的古老建筑,

从而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打造工业化建筑风格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古城

“任何一个学过城市规划的专业学者,都不应该提出这样的规划。”

会议现场,梁思成和陈占祥等建筑学家,满脸苍白,只感觉全身无力。

当听到将一个汇集千年文明的古都,改造成工业化城市的提议。

他们猛地站起来,指着赞成改造者的鼻子气愤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梁思成

作为一个有职业操守的建筑师,他们绝不允许建筑文明的丢失!

此外,当时的天安门广场周围,建筑散乱且区域狭窄,

如果改造成工业中心,至少需要容纳60万人,

这是当时的工业和经济水平,所无法完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拥挤古城

而且在我国建立之初,东北地区已经有一些颇具工业发展势头的城市,

他们交通便利、地域辽阔,远比住宅紧密的北京城更适合发展工业。

随着我国与会规划局大部分成员,异口同声附和梁思成等人的意见,

一时间,会议现场人声鼎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工业城市

“将来我们城市高楼林立,你们所谓的文明和鸟笼有什么区别?能带给后人什么研究观赏价值呢?”

这时,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放下茶杯大声反驳,现场又瞬间陷入凝固状态。

在一片沉默声中,会议仓促收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吴晗

“为什么面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建筑,他们竟然这么狠心呢?”

从丈夫处得知改造古城的提案,被大部分人认可。

时年49岁的林徽因,发出一阵剧烈地咳嗽,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她深知自己身患肺病必须静心调养,可建筑瑰宝面临拆毁,让她无法安心接受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林徽因

洁白的病床前,一盏灯火彻夜未息。

林徽因夫妇拿起笔和尺子,翻开一本本古建筑参考资料。

一场隐秘而伟大的行动,在一张张建筑图纸上闪烁出微弱的光辉。

一年后,长达2.5万字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被整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梁思成手稿

在这份建议中,林徽因夫妇以及陈占祥等建筑名家联名上书,

提出将文明古都北京城,改造成工业和行政中心是避重就轻,它应该拥有独特的文明角色。

“中国的中心完全可以修建于古城墙之外。”

然而此时,郭若沫等人已经基本确定北京城改造方案。

他们认为既然要改造,就一定要干净彻底。

与其另选国家中心,不如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其中,古老的城墙便是他们改造的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城墙

1954年,第一把改造的“锄头”,动用在中轴线上的地安门。

一年后,在北京同仁医院的病房里,

拒绝吃药治疗的林徽因,两眼无神地看着窗外的北京城。

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5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林徽因

1956年,随着古城改造的步伐,北京永定门及周围的墙体全部被拆除,理由是妨碍交通;

1969年,北京内城城墙在城市建设中轰然倒塌,

留下的砖块大部分被用于“深挖洞,广积粮”的全民建设中。

至此,北京古城墙基本拆除完毕,消失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

只是林徽因那一句“人们不过百年便要后悔”的遗恨,

永远飘扬在这座千年古都的上空,久久无法消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深挖洞

事实证明,林徽因的叹息并非只是一句狠话。

1996年,我国文物局突然号召全体市民,捐出古城墙的砖块用来重建。

不多时,无数缅怀古迹的市民,纷纷从家中挖出旧砖,赶来文物局门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古砖块

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古城墙2期修复计划”,

总共筹集上百块古城墙旧砖,计划与前期修复工程联合起来;

2004年,北京市政府耗费巨资重建永定门,

此时距离它的拆毁日期,不过短短4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修复古城

后来,又有学者拿出当年梁思成等人,没有被采纳的方案研究。

这些接受过新兴教育的学者纷纷捶胸顿足、摇头叹息,

“在当今时代来看,梁思成先生的方案仍然没有过时,而且非常先进。”

如果当年他们维护古建筑的方案被采纳,行政和工业中心将被修建在北京旧城墙之外。

如今的北京城,将不仅仅是繁华首都,而会是集文化底蕴与经济发展的古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现在的北京

万事无法回头,现在北京的内城墙,即便耗费精力修复,

仍然只有北京站南、内城东南角楼以北和西便门附近三处残余。

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底蕴上,都永远无法复刻当日的辉煌。

不过,每当我们登上这空留遗憾的断壁残垣,仍然可以庆幸,我们的故宫仍然屹立不倒。

因为早在建国之初,北京副市长吴晗支持拆毁古城墙的同时,也曾提出对故宫进行修整和重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旧时天安门

为推进工业化首都的目标,他同样耗费时间精力,专门研究古老的中华文明建筑。

在他的研究文献里,辉煌庄严的故宫被看作不值一提的建筑。

它不具备任何观赏保护价值,更谈不上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好在林徽因等建筑名家极力阻挠,吴晗重建故宫的提议没有实施。

我们得以在北京城里,看到原原本本的故宫风韵犹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故宫博物馆

古城墙没有消亡于战火下,却在和平年代轰然倒塌,

说到底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

但其实无论是文史专家郭沫若,还是“拆墙派”代表吴晗,都不应该被我们指责。

回望建国之初各处百废待兴,我国面临着多年战火下积贫积弱的考验。

当时的人们最迫切的需求是吃饱饭,而不是感受文化之美的熏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产生物欲超过精神的改造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旧时农民

如今先进的科技,给予我们惊人的建筑力量,却永远无法弥补历史带给我们的伤痛。

我们修建出来的房子精美大方,完全实现杜甫诗中“安得广厦”的心愿,

却总是少了那么一点文化沉淀下,带给国人的民族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城墙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正视往事,总结经验与教训。

在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下,我们永远不要忘记,

珍贵的东西一旦失去,也许再也无法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