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都看看这段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然后咱们再聊。

听不懂?不怕,我知道大多数人听不懂京剧,没关系,里边有字幕,没有任何理解障碍。

不喜欢?信我,我知道好多人不喜欢传统戏曲咿咿呀呀,不要紧,可以当喜剧看,专业和笑果都是拉满的状态。

没时间?放心,这部不是动辄几小时的大戏,属于折子戏,十来分钟完整剧情,包您满意。

好,那我就当你已经看过啦,分享一些想法:

头一回看这个,肯定是瞪大眼睛不敢置信,怎么京剧还能演这个?

这倒是不必大惊小怪。实际上,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之外,京剧,以及其它所有的传统戏剧,早在几十年前就经历过一番抽筋剥皮的改造,也有人说是题材的极大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京剧演员程蝶衣(误)就曾明确反对过将“现代内容”强行加入京剧的做法,但师兄段小楼的政治觉悟就比较高,他说只要是唱西皮二黄,那就是京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面的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就是典型的在京剧服化道和唱腔的皮囊里装进去一个西方的故事内核。《沙家浜》装得进去,《三堂会审伽利略》自然也装得进去,有难度,但不算高。实际上创作这部戏台本的也不是什么戏曲大家,而是一位科普博主“信浮沉”。

相比京剧演西方故事,更有反差效果的其实是将一段科学史上的公案包装成一部“忠良之士智斗贪官”的中式爽剧,可以说深得京剧折子戏的精髓。

所谓折子戏,是在正戏、大戏之外上演的一些短小但相对完整的戏曲段落,通常用来暖场、串场或者返场答谢观众,剧情以诙谐幽默、弘扬正义良善为主,让观众看个乐呵,看个热闹。

《三堂会审伽利略》中,原本是生死攸关的教廷审判,在剧情中改编成了伽利略父女临危不惧、妙计叠出,把红衣主教耍得团团转,驳斥到恼羞成怒的喜剧桥段。不要误会,我没有任何批判的意思,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改编太棒了,太有意思了。荒诞的形式语言之下,是科学先驱者以及每个时代被愚昧势力打压的进步者们不屈的抗争。

惟其荒诞至极,方知惨烈至极。

《三堂会审伽利略》中,无论伽利略女儿玛丽亚如何机智地解释望远镜、温度仪和比萨斜塔扔铁球实验,无论伽利略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坚持证伪地心说,都扛不过红衣主教一句“教士们上前动刑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古今中外,对真理和公义的追求从来都罕有坦途,都难免要被愚昧的既得利益阶层百般阻挠,万般迫害,区别只是阻挠和迫害的手段在不断升级强化。

你在2024年的中国看《三堂会审伽利略》会很难理解教廷何至于因为一件科学仪器(望远镜)的发明和一种科学理论(日心说)的提出而要抓人,甚至杀人(布鲁诺)。

但是,人家在2024年的意大利看中文网络世界的种种魔幻现状,也是很难理解的,等后代人类在2124年回看我们三年封控的荒诞经历,只怕也是哭笑不得的表情。

《三堂会审伽利略》的故事看起来好笑,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它发生在外国,发生在数百年前,时空的距离让很多人得以短暂地摆脱洗脑影响,能够以正常人的价值观去评判剧情。

但凡这个故事发生在当代的外国,或者是发生在当代的中国,又有多少人能够心平气和地直面这戏谑讽刺,又有多少人会主动把自己代入红衣主教的角色誓要清除“叛教贼子”?

好在,科学是会不断进步的,它会进步到被整个社会,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所共同依赖的程度,甚至成为维护统治的有力工具(很遗憾但这是必然代价)。没有哪个保守势力能够真正地、永久地压制科学的发展。

而那些拒绝进步的东西,譬如中世纪欧洲教廷的宇宙观,譬如某些戏曲艺术,譬如某些草药医学,哪怕暂时有统治阶级的强力保护和推广,也终究会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留下一些笑料,就算是其存在过的最大功德了。

一点建设性意见:

被称为国粹的东西,如果拒绝接受科学的验证,拒绝适应现代文明,那还是留在博物馆里瞻仰比较好,就不要拿出来祸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