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加

父亲节就要到了,山东自古为礼仪之邦,历史上齐鲁大地出现了一些能文能武的父亲,他们不仅为子女遮风挡雨,更是悉心培育后代成长。

叔梁纥父子武功高强

孔子不仅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据考证他的武术水平也很高,可谓威风凛凛,这都是得到他父亲的真传。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周代诸侯国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君主的后代。后来叔梁纥流亡到鲁国的昌平陬邑(今山东邹城一带),六十岁时生了孔子。叔梁纥人品出众、博学多才、武功高强,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据《左传》记载,晋襄公十年四月,晋侯以霸主身份召集鲁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王寿梦于相(今江苏邳县西北),商讨联盟军政大事。晋国大将荀偃、士丐以偪阳国(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境内)亲近楚国为理由,请求攻打偪阳,把它赠给宋国大夫向戌作封邑,借以打通进攻楚国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叔梁纥

十三国诸侯之师浩浩荡荡杀向偪阳,猛烈攻战,城上弓箭如雨,城下杀声震天,诸侯大军轮番进攻,偪阳大军浴血反击。由于连攻不克,诸侯继续鼓噪攻城,这时鲁将狄虒弥取来一只大车轮子,蒙上坚甲,作为盾牌,拿在左手,右手拔出长戟,独自前去挑战。孟献子看到此情此景,感叹道:“《诗经》上说:‘有力如虎’,说的就是狄虎弥啊!”

作为“鲁国三虎将”之一的叔梁纥也参加了偪阳大战。当鲁国孟氏的家臣秦堇父押送辎重车辆到达前线时,偪阳人打开城楼的悬门,企图出兵夺取辎重,诸侯的将士乘机攻入城内,偪阳守军急忙把内城悬门放下,意图堵截敌军。此时,叔梁纥带领士兵刚要进攻,见悬门开始下降,急忙上前用双手托举住闸门,两臂支撑着千斤重量,直到突入城内的将士安全撤出,转危为安,他才松手。

据《峄县志·流寓志》引用《春秋左传》:“鄹人纥,仲尼父叔梁纥也,为鄹大夫。身长七尺,武力绝伦。偪阳之役,纥抉悬门以出诸侯之师。”叔梁纥英勇果敢的事迹广为传颂。

叔梁纥如此果敢,他的儿子孔子也是一位武术高手。我们通过孔子教授的“六艺”就可以看出,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为教学内容,这些技能涵盖了德智体的方方面面,用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六艺”中的“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驭战车,而且孔子明确表达了对“射”“御”的自信。

李格非教女儿李清照爱国

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叫李格非,是山东济南历下人,著名文学家。

北宋熙宁九年李格非中进士,开始担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任郓州教授。北宋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李格非很清贫,想让他兼任其他官职,李格非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气节。

李格非作为一个文人和官员,有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以及清正刚直的个性,这对李清照产生了深刻影响。

李清照六岁时,李格非出任太学录,李清照跟着父亲离开山东,来到开封。李格非给李清照创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李清照心智发展影响很大。在父亲的影响下,李清照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不仅如此,李格非很注重对女儿的爱国教育和品格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格非

北宋元祐八年,李格非在写作《洛阳名园记》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王公大臣大兴土木,所造的私宅和园林动辄占地上百亩,其间楼阁馆榭、雕梁画栋,无不穷奢极侈。这些达官贵人,终日歌舞嬉游于园林之中,豪华宴席常年不断。李格非因此说:“洛阳犹如东京隔壁之屋,若洛阳有硕鼠穿墙,汴梁必然根基不稳。”

李格非因此告诉十岁的李清照:“自古以来,文人通过获得知识为大众解惑,通过忠君爱国为君王分忧,通过忧民惜民对百姓担责,以真知灼见为世人醒心,我不但要把这些话写出来,还要让其流传,警醒有识之士,消除大宋隐患。清照吾儿,你作词虽有天赋,但若立志不高,也是枉然。你要记住,从今之后作文要‘字字如肺肝出’。”

李格非在书中写道:“既然中国的安定与战乱,可以从洛阳的盛衰迹象上看出来,而洛阳的盛衰,又可从这些园林的废兴迹象上看出来,那么我写这部《洛阳名园记》,难道是徒劳无益和白费笔墨吗?唉,公卿士大夫们啊,你们却大都在放纵自己的私欲,任意而为,而将天下的治理抛在一边,还想告老致仕后安享林园之乐,能够做到吗?”

李清照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质,她不仅成为一代著名词人,更是具有浓郁的爱国情怀,她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充满豪情和气节的名句。

戚景通培养出民族英雄

戚景通(1473年-1544年),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是明朝开国功臣的后代,他文武双全、品学兼优,曾任江南漕运把总、山东总督备倭、大宁都司掌印、神机营副将等职,为官清廉,政声颇佳。

戚景通有一个儿子,名叫戚继光。戚继光英勇善战、治军有方,他带领的“戚家军”纪律严明,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屡战屡胜,他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兵爱戴,成为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与家风熏陶、父亲教诲是密不可分的。

戚景通年过半百才得子,自然寄予厚望,他希望儿子将来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于是给儿子起了“戚继光”这个名字。戚景通不仅教育儿子习文习武,还注意教给儿子为人处世的方法。戚继光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的部队行军布阵,因此常和伙伴玩军事游戏,还用泥巴做“城墙”,削木棍当“旗帜”,排兵布阵。戚景通看到儿子这么喜欢军事游戏,就常常指点他。

戚景通还经常教育戚继光读书写字,并给他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他对戚继光说:“读书的目的在于要明白忠、孝、廉、节四个字。只有这样,长大才能报效国家、孝敬父母、勤俭为公、讲求气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戚景通

戚景通对儿子抱以厚望,但从不放松要求,以免戚继光受到不良影响。戚继光19岁那年,家里修房,计划在两楹之间安装四扇雕花门户。工匠对戚继光说,公子家是将门,可以按十二扇雕花门户,这样才显得气派。戚继光去给父亲说了,戚景通严厉批评他不该图虚荣、讲排场。一次,戚继光穿了一双非常讲究的锦丝编织新鞋子,正好被戚景通见到了,他勃然大怒,教训戚继光说,你小小年纪,竟然穿这样奢华的鞋子,如果养成追求享受的毛病,将来带兵说不定要侵吞士兵的粮饷,祸国害民,败坏我戚家门风!并要求戚继光以后不许穿这么好的鞋子、衣服。

在戚景通的影响下,戚继光养成了不慕虚荣、奋发向上的优良品质,后来戚继光创建了“戚家军”,率军南征北战,消灭了倭寇,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得益于父亲的教诲,他给自己的五个儿子分别起名祚国、安国、昌国、报国、兴国,都与报效国家相关,可见在戚继光的心目中,始终是把国家放在第一位。

在戚继光的教育下,他的五个儿子个个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戚祚国是登州卫指挥佥事,戚安国是锦衣卫指挥,戚昌国中武举,任郑卫指挥、都督府都督同知,人称“骠骑将军”,戚报国是锦衣卫百户,同为“骠骑将军”,戚兴国是锦衣卫指挥佥事,人称“昭勇将军”,戚家真是满门忠臣良将。

(本文作者为枣庄市台儿庄区融媒体中心编审委员会编审、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