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 | 图雅

图片 | 杨贺明

翻译 | 乌云斯琴

“一口唱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一利用光的阴影效应呈现的影视艺术鼻祖——皮影,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即陕西地区),兴于汉朝,盛于宋朝,元朝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极盛于清朝的河北。皮影戏又称驴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皮影

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陕西皮影、潮州皮影、北方皮影三大流派。而在内蒙古流传的巴林左旗皮影则源自北方皮影之脉滦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林左旗皮影

巴林左旗皮影比一般的皮影高大、人物造型多样、动物活灵活现。一般来说,普通皮影中人的面部比例关系为“三庭五眼”,身高比例关系为“站七坐五盘三半”。巴林左旗皮影则突破了这一常规,皮影人脸部和身体多为侧面,头部和脸部夸大,身体相对缩短。并且制作的尺寸较大,影人头部的线条流畅圆润,眉眼刻画生动传神,色彩淡雅多变,装饰效果极强,在具体影戏人物中融入了本土历史元素。例如皮影历史戏《大辽双星》中:萧太后戎装,头戴园盗,盗后缀有毛皮护梗,上插三根雉翔,脑后垂有狐尾两根;辽景宗耶律贤戎装,头戴金龙盗,上插两根雉翔,蓝后有毛皮护梗,垂两条狐尾,带大圈耳环。这些影人的造型、扮相和着装融合了契丹以及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人物造型元素,突显了地域特点以及制作艺人的文化艺术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承

巴林左旗皮影的影人和影片是由具有坚固性和透明性的牛皮、驴皮等材料制作而成。制作流程包括选皮、制皮、画稿、镂刻、着色、熨平和缀结等多个步骤。画稿是皮影制作的重要步骤,需要根据剧本和人物角色的要求进行设计。雕刻有阳刻和阴刻之分,阳刻为保留形体线,镂除多余部分;阴刻为镂除形体线,留下大片面积。目前巴林左旗皮影大多采用阴刻的手法制作,其刀法精雕细刻,生动传神。采用颜色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基本为天然的矿物色和植物色。上油一般采用无杂质、优质的清油,用小板毛刷多遍涂刷,均匀刷好后放置于通风之处阴干,避免暴晒。待上述工序全部完成后进行组装,将头部、躯干部、腰臀部、四肢、手脚按照人体结构依次连接,最后安装操纵杆,这样一个完整的影人就制作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孩子们领略皮影艺术之美。

皮影剧本俗称影卷,是演唱皮影戏依据的文本,同时也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优秀文学作品。皮影艺术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传统剧目,剧目基本以宣传行善守孝、忠义爱国、诚实守信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为主。巴林左旗皮影剧本基本沿袭了流传广泛的传统剧本,也有“连台戏”和“单本戏”。早期代表剧有《五峰会》《青云剑》《二度梅》《镇冤塔》等,剧本的题材比较广泛,有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现实,讴歌人间的真善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皮影人

一场皮影演出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两人操纵影人,俗称“提线的”;从银幕左边上场的称为“上线”,主要负责保管皮影箱子,准备演出用的影人,并指挥整场演出;银幕右侧的称为“下线”,也叫“贴线的”,主要负责管理灯光、翻影卷、配合上线操纵影人和影人下场。影戏配音演唱演员通常有两到三人,坐在中间位置,随剧情配合说唱。巴林左旗早期的皮影戏,唱腔音乐旋律较为简单,节奏缓慢,尾音平板,后来逐渐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曲种、剧种的牌子曲,才形成了调口优美、较为丰富的板式唱腔体系。说唱者有时专角专唱,有时多角多唱。除了说唱者还有两至三个伴奏人员,分为文武场,文场用丝竹乐器为演唱人伴奏,武场则用打击乐器。影班艺人虽有分工,但根据每人特长和需要都要有兼职,提线的可兼演唱,演唱的可兼伴奏,虽各司其职,但也要密切配合,成为一个繁而不杂,多而不乱的有机整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国华(中),向徒弟传授表演技艺。

巴林左旗皮影戏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交融的沃土上,以巴林地区蒙古族文化、辽文化为基础,在影人造型、服饰上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特点,在唱腔上揉进了蒙古族民歌、东北民间小调等音乐形式。淳朴独特的造型、鲜艳浓烈的色彩、自由率性的构图,使其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

巴林左旗皮影艺术的辉煌时期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几乎村村有影箱子,皮影艺人达到200多人。而如今,作为历史悠久的古老艺术门类之一,它像大多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一样,生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为了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巴林左旗成立了“皮影研究协会”和皮影剧团,组织编写了《大辽双星》等新剧目,与此同时旗内几位热衷于皮影艺术的老同志、民间艺人组织编写了《巴林左旗皮影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时收集、购买了传统皮影剧本20多部。2011年,巴林左旗皮影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根植于沃土的艺术形式,巴林左旗皮影正日益散发出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练打击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排练影戏唱词唱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激情演奏

统筹 牧仁

审核 乌日嘎

新媒体编辑 张欣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画报》官方微信

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