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暮秋山行

(唐代)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描绘了暮秋山林空寂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空虚惆怅的心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头两句“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以“”、“长坂”点明山行,以“”、“”,则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秀丽的游子在旅途的画面:疲惫的马儿睡卧在长长的山坡上,这时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四两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一个“”字,即表现出风吹空林的“空”,又仿佛使人感觉到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而“如有人” 三个字的比喻,更加反衬出树林的空寂。这两句从左右来描写,展现出一个幽深静寂的环境: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进入林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六两句“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以“凉雨”、“飞尘”,形象的表现出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这两句从上下来描写,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正值秋日,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雨,青石的路面没有了灰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八两句“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以“千念”写所感,由“暮节”引发出百感交集的心境,一个“悲”字定了调感情基调,而“万籁”,又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千万种念头,都在这傍晚出现在脑海,万物的声音都在萧瑟的清晨悲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十两句“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诗人化用屈原诗意,赋予新的寓意:以鶗鴂(jué,即杜鹃鸟)夜鸣,芳草陈,借古喻今、借景抒情,比喻自己盛时已过而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无情流逝的伤感,更多的诗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末尾两句“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以“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尽管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苦辛”二字, 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此行的遥远艰辛,暗示远行奔波而毫无成就,把自己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构思新奇巧妙,意境幽远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