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汉末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一直是历代史学家热议的对象,也是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中描写和塑造的重要文学人物。

陈寿撰修的《三国志》为刘备作《先主传》,又为曹操作《武帝纪》,说明在陈寿笔下曹操与刘备属于君臣关系,在历史发展统序中,曹魏政权为“正”,而刘备的蜀汉政权为“伪”,是割据一方的诸侯。

但是,《三国演义》中的“贬曹扬刘”色彩十分鲜明,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一个仁德的圣君形象,并认同了刘备汉朝宗室身份,而把曹操贬斥为心狠手辣的奸雄,这与历史真相相差甚远。

刘备的文史形象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而且自两晋迄于明清,刘备的人物形象为何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刘备在史书中的形象就具有复杂矛盾之处,这是因为《三国志》及其注出自多位史学家之手,而他们的正统观念存在差异,甚至相互冲突。

陈寿认为曹魏是正统,而刘备是一方诸侯;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对刘备品行多有推崇;裴松之不认同习凿齿的正统观念,故所作之注兼采百家之说,丰富了刘备的史学形象。

总之,在三国正统之争的影响下,刘备史学形象在不同的史学家笔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此提升了刘备的人格魅力,也影响了后世对刘备的评价,造成了诸多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寿与《三国志》

陈寿是三国至晋初的蜀地人士,自幼在蜀汉史学家谯周门下研习经史,有着较高的文史素养,其本人被赞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陈寿仕途较为坎坷,早年在蜀汉为官,因得罪宦官黄皓,在黄皓的谗言下陈寿屡遭贬谪,不受重用。

西晋平定东吴后,天下一统,在宰相张华的举荐下陈寿任晋朝的著作佐郎,陈寿得以接触大量的文、史典籍,并在此期间整理三国史事,撰成《三国志》。

陈寿撰修《三国志》的动力与魏晋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寿未尊崇蜀汉,将刘备视作割据一方的诸侯,不过陈寿曾是蜀汉臣民,又在蜀汉做官,他的故国之思与故主情怀必定会影响其《三国志》的撰写。

如虽然吴、蜀都不得正统,但陈寿对待刘备与孙权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孙权去世曰薨,这是陈寿以王侯之礼代之。

刘备去世曰殂,此处用词耐人寻味,《尚书·舜典》有“帝乃殂落”一语,先秦以殂指帝的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寿对刘备去世没有用“崩”一词,因为这不符合他帝魏的正统观念,用“殂”则可以表示其对刘备以及蜀汉的尊重。

陈寿赞扬刘备建立蜀国的功绩,对刘备正面形象的刻画不吝笔墨,其英主、创业之主的形象跃然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善得人心的英主

在陈寿笔下,刘备霸业的兴起离不开民心、士心的支持。

刘备自小便善于结交豪侠,并且早年经商,闯荡外地,既积累了一笔财富,又聚集了一批跟随者。

黄巾起义之时,各州郡纷纷募兵,导致地方豪强势力日渐壮大,形成朝廷衰落、群雄并起的局面。

此时的刘备也参军为汉朝效力,但其身份地位尚微不足道,其实力也不值一提。

后刘备因军功被封为平原相,郡民刘平一向与刘备有隙,不耻为刘备之下,便收买刺客去刺杀刘备,但刺客见到刘备时又不忍下手,陈寿因此评刘备:“其得人心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州被曹操围攻,陶谦向刘备求援,并上表朝廷为刘备取得豫州刺史的虚职,虽无实权,但这是刘备跻身群雄之列的关键一步,从此刘备的事业渐有起色。

后来陶谦病死,其别驾糜竺迎刘备为徐州之主,刘备心中明白自己的威望尚不能镇抚徐州,因此推脱说推荐袁术为徐州主,孔融劝道:

“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

刘备的推脱不能简单地以谦辞理解,实则是刘备对自身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并清楚周边群敌环伺的状况,同时刘备也对徐州人心是否归附有所顾虑,直至孔融说:“百姓与能”,刘备才接受徐州官员的邀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为了获得人心也常有爱民、爱士之举。曹操攻荆州时,刘琮欲投降曹操,诸葛亮劝刘备乘势攻刘琮,荆州可得。刘备不忍心,随后南撤,“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刘备到当阳时,有众十万,曹操大军追击甚急,形势紧迫,可刘备一众日行仅十余里。有人劝刘备放弃荆州士民,刘备却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刘备知道要成就大事业关键就在于人,放眼长远,一时的失败还可以补救,如果民心散了,爱民的名声受到损害,再要聚齐人心就难上加难了,因此刘备坚持收拢行军沿途的难民,为他们提供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入主蜀地后,对蜀中人士也多以善待。黄权最初任益州牧刘璋主簿,坚决反对张松提出的迎刘备以击张鲁的建议。刘备取益州之时,其余郡县都望风投降,唯独黄权在广汉坚守,直到刘璋降后,黄权才归附刘备。

此后,刘备不计前嫌,对黄权多有重用。刘备率大军攻吴,使黄权都督江北以防魏军,待刘备猇亭大败时,黄权无路可退,只得投降曹魏。

蜀汉官员因此要收捕黄权妻儿,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黄权妻儿如初。

可见,刘备待人较为宽容,不过分苛责下属,因而善得人心,这也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折而不挠的创业之主

刘备一生屡屡受挫,颠沛流离,多次转投他主。黄巾起义后,刘备先后跟从校尉邹靖、都尉毌丘毅镇压黄巾军,积累了军功。

在被黄巾军打败后,又成为公孙瓒属下,后又在徐州群僚的邀请下任徐州之主。

在被吕布击败、丢失徐州后,刘备又投曹操,随后转投刘表。

刘表死后,又与孙权结盟共同抗曹。赤壁之战后,刘备又夺取刘璋的益州,此后霸业才稳固下来,成为一方之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的际遇曾遭到他人诟病,吕布指责刘备“是儿最叵信者”;吕布手下诸将亦认为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

虽说这只是吕布阵营的片面之词,但亦揭露了一个事实,即刘备长时间地周旋于诸侯之间,是一个投机之徒。

刘备本人拙于用兵,败多胜少,常常处于被动局面。根据陈倩统计,“刘备参与的战争共有25次,失败16次,胜利9次,其失败的次数,占到总战争64%。

其中,刘备亲自督战或指挥的战争19次,失败10次,占失败数的62%。”

这也是刘备长期颠沛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有一次,曹操分兵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亲自率军征刘备,刘备以为曹操在官渡无暇顾及自己,仍不相信曹操亲来,直到斥候来报,刘备大惊,看到曹军旌旗,便抛弃部下,独自逃走,在此战中刘备可谓是出尽洋相,窘迫如此。

刘备还多次在战败之时与妻儿失散,如,吕布偷袭下邳,俘虏刘备妻儿;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被打败,投靠袁绍,其部众、妻子都被曹操扣留等等。

刘备多次与妻儿离散,以至于《魏略》记载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裴松之通过考证刘禅的出生年月和登基时间,驳斥了刘禅被卖入关中一事,认为这是《魏略》的“妄说”。

想必《魏略》出自魏人之手,故编排此事丑化刘禅,亦或是嘲弄刘备抛妻弃子的行为,这折射出刘备不能保全妻儿的狼狈之样,可见其失败的一塌涂地。

不过,《三国志》虽然真实地呈现了刘备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屡遭挫折的创业之路,但陈寿依然给予刘备很高的评价: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最初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偏居蜀地,后又与项羽交恶,数败于项羽,但最终在垓下胜出,奠定王业。

而刘备同样漂泊半生,有幸在蜀地打下一片霸业,这与刘邦波折的一生类似,所以陈寿称刘备有“高祖之风”。

并且,刘备论智谋不在曹操之下,只是不占天时,屡遭失败却也折而不挠,这是刘备身上可贵的品质,不能因此而贬低刘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