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 5 秒钟,您在伸出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的×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

有这样一个人,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被人千方百计的伺候着。

在出生的时候,更是被军队层层保护,防止出现各种意外。

出生后,国家为了庆祝他降临到这个世间,更是鸣了 13 门礼炮。

那么,到底是谁家的婴儿有这么大的牌面?他最后又怎么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具体链接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孔家血脉传承

这个金贵的小婴儿就是孔家血脉。

由于孔子的重要地位,其他的后裔也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和尊重。

而传到孔子第76代传人,第31代衍圣公孔令贻这却遇到了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令贻的妻子孙氏一直难以怀孕生育。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孙氏依旧空空如也而且还很快就病逝了。

孔令贻焦虑万分,生怕自己这一脉就此断绝。

于是他又纳了一个陶氏为续弦,期望能借此解决后嗣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氏不负众望,很快就生下了一个儿子。但好景不长,这个儿子还没有成年就夭折了。

这下令贻更加着急上火了,他恨不得能拥有十几个妻妾,只求能生一个儿子延续香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奈之下,他将陶氏的贴身丫环王宝翠纳为侧室。

王宝翠倒是很争气,很快就怀孕了,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两胎都是女儿。

然孔令贻也非常喜爱这两个女儿,但她终究不能承袭衍圣公的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孔令贻的寿命也在一点一点消耗。

到了他五十出头的时候,还是没有儿子能够延续香火。

孔令贻的眼睛也因操劳过度而濒临失明,他焦虑万分,生怕自己就这样离世,辜负了祖上的重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大家都开始绝望的时候,1919 年春天,王宝翠再次怀孕了!

这无疑是上天为令贻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然而就在令贻欣喜若狂之时,他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很快就病危在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日无多的孔令贻意识到,自己可能无缘看到这一胎生下的究竟是男是女了。

于是他给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写了一封涂曾经历,恳请徐世昌能保护好王宝翠,如果生的是男孩,就让他承袭衍圣公的爵位。

不久,孔令贻就撒手人寰,离开了这个尘世。

王宝翠却怀胎将满十月有余,生不生儿子已经成为全国人民乃至政府上下所关注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隆重的出生

1920 年 2 月 23 日,山东曲阜城里一片肃穆而又紧张的气氛。

孔府门外,重重军人把守,枪林弹雨般的盔甲在阳光下闪烁着银盏般的寒光。

这是北洋政府调遣的军队,临时被派来执行一项重要的保护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军人的神情越发紧张,就连军官们也满头大汗,时不时用手帕擦拭。

原来,就在孔府的深宅大院里,传奇家族的下一代嫡长孙就将降生于世,而这个孩子将继承孔子至高无上的衍圣公封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此刻,举国上下无不把目光投注于这个产房。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北洋政府不但派出重兵围困孔府,就连山东省长屈映光也不远千里亲临现场监产。

就连平日里紧闭的重光门,在这一天也被大大敞开,正门也是洞开,唯恐阻隔了这份重要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让人诧异的是,颜、曾、孟三大家族的族长,还有孔府亲近的 12 位老太太,也不约而同赶来协助把守。

一切都是为了确保这胎儿的出身没有任何玷污,因为他就是孔子家族最后的希望。

只见孔府的宅院里,一队队人马进进出出,而内宅便是深深戒备,分内外三层护卫,重重把守,毫无疏漏。

不时有人前来向等候的众人禀报:"产妇还未有阵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伴随着一阵阵锣鼓敲打的回响,竹板鞭炮的噼啪作响,人们的焦躁和忐忑越发升温,就连人们的呼吸也越发粗重。

这时,一阵凌厉的哭声从产房里传来,令所有人的心都被提到了嗓子眼。

"生了!孩子生了!"

随即,一阵暮鼓般的重锤敲击声响彻云霄,共 13 下,昭示着一位公子降生的好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不其然,不一会儿,孔府的佣人抱着一个小小的襁褓就跑到了门口,高声向众人报喜:

"是个男孩,我家小公子出生了!"

话音未落,全场登时响起一片欢呼雷动,阵阵彩旗飞扬,锣鼓喧天,疯狂的鞭炮声像是要将这重大的喜讯传遍大半个山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巡抚屈映光立即命人发出最高规格的庆贺:13 响巨礼炮在曲阜城头齐鸣,震撼山河,久久不散!

这一切,都是为了庆祝孔氏衍圣公血脉的延续,也昭示着这个婴儿即将担负的重大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德成成长经历

虽然孔德成一出生就注定了不凡的命运,但天有不测风云,他甚至还未真正见过父母的面孔,就失去了双亲的抚爱。

出生前夕,他的父亲孔令贻便已离世;出生仅 17 天,生母王宝翠也因产后大出血离世。

从此,孔德成只能由嫡母陶氏抚养长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但孔德成的生活却从未荒疏过。

作为孔子第 77 代传人、第 32 代衍圣公,他自打出生就享有无上的尊崇。

百日之后,民国政府就正式册封他为衍圣公,并每月开给两千银元的优厚俸禄,远高于当时总统蒋介石的俸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成长过程中,孔德成更是承担起了传承家学的重任。

年纪虽小,但祭祀活动、家族仪式都由他主持,族长们总是抱着他满屋游走,参加各种重大祭奠活动。

传统儒家礼仪也在那时就开始在他的身上严格要求,一点点错漏都不能容许。

除了祭祀礼仪,诗书儒学自然也是孔德成从小就开始痛下苦功的。

他 5 岁开始读书,每天从早上 7 点就要背诵典籍,寒窗苦读一直持续到夜里。课程包括四书五经、书法、音乐、古文字学、数学、英语等等,可谓是应有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如此严格的教育熏陶下,孔德成逐渐成长为一个儒雅内敛、才学出众的青年才俊。

不仅如此,即便生活锦衣玉食,他的日常生活也是简朴清贫,吃的是孔府自家做的煎饼、红薯、咸菜,穿的是自家织坊生产的布衣,睡的是蓝底白花土布床单铺就的木板床,一点都不摆阔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严格的家教、扎实的功底、清贫的生活,共同铸就了孔德成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学养。

他对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不精通,不仅继承了先人的文化基因,更将之发扬光大,令中华文化这一明珠永不失色。

尽管生活充实,但孔德成的命运却也别有坎坷。他的婚姻大事完全被长辈包办,虽与妻子相敬如宾,但内心也存有不满。

更为命运的无常所捉弄的是,进入民国后期,他竟然想要撤销了衍圣公的世袭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衍圣公称号的废除

进入民国时期后,旧制度被彻底推翻,封建王朝的一切遗余都在经历着新旧更替的洗礼。

作为千百年来承袭的世家之后,孔德成自然也不能幸免。

曾经享有崇高地位的衍圣公称号,在这个新时代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和合理性,这成了摆在孔德成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 年,35 岁的孔德成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诉求:

他主动要求放弃衍圣公的称号,摆脱世袭官身的桎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一个从小就被寄予厚望的"衍圣公",这无疑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

这不仅颠覆了千百年的家族传统,也等于是割断了自己与先祖的血脉联系。

然而孔德成别有洞见。他明白,一个封建糟粕即便冠以"文化传承"的面具,终归还是会阻碍社会进步。

作为时代的过客,唯有敢于革故鼎新,方能与时俱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 年,国共内战基本告一段落,蒋介石政府战败台湾。作为"奉祀官"的孔德成,也只能随同政府举家迁往台湾。

这一去,他便再也没有回到故土曲阜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台湾,尽管失去了世袭官身份,但孔德成依旧被寄予重望,担任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

当年他就在台北复建了孔庙,继续主持祭祀典礼,将家族香火永不熄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德成在台湾开启了他学者生涯的新篇章。

他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一门心思专注于儒家学术的研究和弘扬。

除了在校园执教,孔德成也十分重视将儒学理念传播到社会更广阔的层面。

他多次在报章杂志上撰文宣讲,向大众生动解读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阐释其永不过时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在废除衍圣公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孔德成作为一代传人的睿智:他既坚守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勇于革除糟粕,这种高瞻远瞩、洞悉时弊的眼光,正是承先启后者所应具备的智慧。

正是基于这种智慧,孔德成才能遵从时代潮流,主动放弃世袭身份。

这一决定,也为他日后追求学术理想、自由传承文化奠定了基础。

信源

《孔德成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