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的爵位制度如同一座金字塔。位于塔尖之上的都是有着无比荣誉与权力的贵族阶层。

而且每个级别的爵位,也代表着其独特的价值以及社会地位。尤其是那些身居要职、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更应该得到更高的荣誉与待遇。

然而,在清朝初期的建立历史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爵位争议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明代蓟辽总督洪承畴在投降清廷后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清朝开国初期的重要将领之一。立下赫赫战功的洪承畴,最终获得了清朝皇室授予的“三等轻车都尉”爵位。

但是问题来了,这个爵位在清朝的爵位等级制度里,仅仅属于中等偏下的层次,远低于许多其他立下同样显赫功勋者所获得的爵位。

这种情形无疑引发了不少人的质疑,人们纷纷猜测,这是否意味着洪承畴所蒙受的屈辱待遇或是隐含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政治考虑?还是这个爵位本身就具有某种特殊性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清代一般有三种人能够获得爵位,他们分别是皇室宗亲,蒙古各部落的王公贵族,以及异姓功臣,洪承畴显然是其中的第三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异姓功臣的爵位体系分为九个大级别,分别为公、侯、伯、子(精奇尼哈番)、男(阿思哈尼哈番)、轻车都尉(阿达哈哈番)、骑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云骑尉(拖沙喇哈番),和恩骑尉。

在九个大的等级里,每个级别还分成三等,因此洪承畴被封的三等轻车都尉就排在第六等第三级,是整个体系的中下游。

在清代的爵位体系中,虽然位阶众多,但大多数头衔都不是世袭罔替的,而是有一定的传承次数。

这种设计意在防止权力和财富的无限积累,以保持社会的动态平衡。只有极少数特例能够世袭罔替,如某些因特殊功绩而获得的永久性封号。

以清代最高的一等公爵为例,这一爵位可以传承二十六次,显示出其在清代贵族体系中的至高地位和显赫身份。相比之下,三等轻车都尉的地位则显得微不足道,因为这一头衔只能传承四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俸禄待遇方面,三等轻车都尉的年俸约为160两白银。这笔收入虽然对普通百姓来说相当可观,足以满足七八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开销,但在满清勋贵之中,却显得微不足道。

满清贵族中,高位者的俸禄往往是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此,因此三等轻车都尉的俸禄对于维持奢华生活显然是不够的。

而且由于传承代数有限,这也意味着三等轻车都尉的后辈们,无法长期享受贵族待遇。

一旦传承次数用尽,他们便会失去爵位及其所附带的福利。因此,三等轻车都尉并不能保证受封人的后代拥有持续优渥的生活条件。

在洪承畴受封的时候,晚明才子李之椿的仆人谢国宝因告发主人,同样获得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

这一事件更能说明三等轻车都尉并非什么显赫的头衔,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较为低微的荣誉。

一个仆人因告密而被授予爵位,充分展示了这一头衔在清代贵族中的尴尬地位和有限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承畴在被清廷俘获时是明朝的蓟辽总督,位高权重,在之后投降清朝后也为清廷平定南方各省出力甚多。

后来他在清朝也做到了经略五省,太保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者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位置,在降清明官中也算位高权重。这些职务不仅表明了他在清朝政府中的重要性,更反映了他对清朝政权的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尽管洪承畴出身于文官,但他在战场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在清朝的多次军事行动中,他都展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为清廷的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上种种因素叠加起来,都让洪承畴的三等轻车都尉衔显得十分扎眼。

笔者认为洪承畴之所以会得到与他的职位和功绩并不相称的爵位,主要有三点原因:

首先是其投降清廷的时间较晚,这让他错过了顺治初年大加封赏、考满授爵的契机,因此爵位不如此前降清的臣子。

在清廷的爵位体系中,早投降者通常能获得更高的爵位,而洪承畴的晚投降导致了他在爵位上的相对不利地位。

其次在洪承畴变节之初,其身份不过是镶黄旗的包衣,直到顺治亲政之后,洪承畴才终于得到了旗人的身份,在清朝的爵位体系中,身份和地位往往直接关联到爵位的高低,这段经历也让他比较难获得更高的爵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洪承畴作为晚明重臣,其没能守住臣子的气节,虽然他确实为清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清廷对这种德行有亏之人显然还是有所嫌弃的。

这从之后这位开国功勋被列入《贰臣传》中也可见一斑,清廷为了鼓励臣子坚守臣节,也不便给予洪承畴太高的爵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清朝的众多爵位中,三等轻车都尉在网络上讨论得十分热烈。

这主要是因为这是洪承畴的爵位,部分网友认为这个爵位可能在等级之下隐藏着特权,不然就不符合论功行赏的逻辑了。

但其实三等轻车都尉就是一个普通的低级爵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依据清代封爵制度的规定,这个爵位定然不会脱离实际的社会地位,也不会因此享有超出其应得权利范围的特权,我们在了解历史的时候也不用总是带着阴谋论的视角,那样只会误入歧途。

参考资料

尚永琪:《对如何拓展历史人物研究视野的思考——洪承畴研究讨论会综述》,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