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三夏一线·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沙土地变身高产田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1日讯沙土地因为肥力差、缺乏水分等原因较难实现丰产丰收。 高唐县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合攻关,通过良种、良机、良技集成发力,让5万多亩沙土地变身高产田。

这两天,高唐县完成了对清平镇水肥一体化示范方的测产,小麦亩产比去年提升了100公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测产专家组组长刘义国说:“经过专家理论测产,亩产达到709.67公斤,可以说在沙土地上能达到这个产量,还是非常可以的。 ”

高唐县清平镇地处黄河故道,土地沙化严重,十万多亩的耕地中超半数都是沙土地。为提高粮食产量,从2016年开始,当地每年定期为土壤补肥,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王洪峰说:“沙土地颗粒比较大,空隙度比较大,保水保肥能力都非常差,土杂肥作为改良土壤来说,是个长期的过程,投入比较多,产出比较少。”

与此同时,山东正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唐县以打造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为契机,统筹农业项目资金,持续改善、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引导农户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浇水、追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唐县清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潘希强说:“滴灌技术其实非常适合我们这里的沙土地,等于是‘少食多餐’。刚开始铺的时候,都是使用人工一米一米的铺到地里,费时、费力、费人工,群众还没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好多群众都不买账。”

不买账的农户里就包括村民肖燕云,2021年,她把流转的100多亩土地都铺设了水肥滴灌带,然而,不但产量没有提高,还亏了将近4000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唐县清平镇刘海子村村民肖燕云说:“这边风大,刮得滴灌带到处是,都拧成一股绳,再找人重新拽开再铺。还有喜鹊或者是鸟它就啄,啄断了,再剪了用直接管再挨着一个个找,那时候费人工,一亩地得多花费30块钱,那时候觉得还不如不铺。 ”

难固定、易破损、费人工,结合农户反馈的这些信息,高唐县开始研发浅埋滴灌技术,同时升级改造农机,播种时同步将滴灌带固定在2厘米以下的土层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唐县清平镇于庄村农机手刘海峰说:“从前铺上以后在外面露着,现在车上增加了一个开沟器,车走,顺着这个沟埋底下,自动把土盖上了,干活的人省事,锄草干什么的都省事。从前是隔三行,现在是隔一行一根,增大密度,浇得更匀和。”

良技配良机,升级后的浅埋滴灌技术不仅解决了此前遇到的问题,每亩地用水量还减少了一半,一年两季算下来,亩产提升了近20%。

高唐县清平镇刘海子村村民肖燕云说:“我下季种棒子,这小滴灌带都不用撤,都可以用,又省了一块费用。一个开关管一块,想浇哪一块都可以浇,省时省力,一个人一百亩,能玩转了。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浅埋滴灌技术还省去了垄沟和田畦,每个地块能扩大近10%的种植面积。目前,这项技术已在高唐县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超5万多亩沙土地上推广应用。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测产专家组组长刘义国表示:“在小麦单产的提升过程当中,除了有好的良种之外,有好的良机和良技的配套,要实现以技改机,因地制宜,更大程度上扩大它的效果,才能够提单产、稳总产,保障粮食安全。”

闪电新闻记者 李纪 孟凡东 聊城台 白文斌 常志坚 聊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