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瞿能,作为建文朝初期的一员悍将,在面对燕王朱棣率领的叛军之时,表现极为英勇。但是说来奇怪,在明代官方史书《明太宗实录》之中,有关瞿能的记载却只出现了一次:

上率精锐赴之,所向皆靡,斩敌骁将瞿能父子及其精卒万余人。—《明太宗实录卷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燕王朱棣剧照

对于燕军在三年靖难战争的表现,官方史书自然会放大胜利,淡化失败,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也正因为如此,瞿能的死,能够让《实录》不惜笔墨来记上一笔,正好说明了他的重要性。

那么瞿能具体有何战功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将门虎子

瞿能,合肥人。其父瞿通,在红巾军之中被称为“长枪千户”。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的时候,朱元璋出镇和州(今安徽和县),瞿通前来投奔,并且随军渡江,是妥妥的从龙功臣。

元末江淮兵起,通在行伍间。以其善长枪,故号长枪千户。岁乙未,上在和州,通来归。—《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十二月,凤阳卫指挥使瞿通准备致仕(退休)。念在这位老伙计跟随自己二十年的苦劳,朱元璋命瞿通以“大都督府佥事致仕归第”。指挥使是正三品,都督佥事是从二品,四年后更是升格为正二品,故而老头的退休生活极为惬意。

身为二代,瞿能的起点可能就是很多人一辈子所追求的终点。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的时候,瞿能的官职已经是四川都指挥使,正二品,超越了自己的老爹。就在当年的四月,发生了著名的“月鲁帖木儿之乱”

  • 平定叛乱

建昌卫,地处于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乌斯藏以东,可谓“沟通川滇,西临番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于种种历史遗留的原因,本卫的第一指挥使安配,在前元只是从二品的罗罗斯宣慰使。而本卫的第二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在前元就已经官居从一品的平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沙江

趁着安配去南京朝贡的机会,月鲁帖木儿纠集了一万多叛军,对建昌卫治所发动突袭。安配之子安的一面坚守城池,一面紧急派人前往四川都司求援。

对于瞿能来说,区区万余叛军,还不是手到擒来。但他万万没想到,来自于南京的重视程度会这么高。远在甘肃的凉国公蓝玉挂帅,都督聂纬和徐司马则率领陕西步骑南下驰援,本土派的瞿能只能担任这些外来户的副手。

也许是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不等蓝玉等人抵达前线,瞿能就率领四川都司兵马率先出击。说实话月鲁帖木儿的战斗力确实有些弱,刚一交锋就被四川明军打了个落花流水。然而瞿能一时大意,却让诈降的月鲁帖木儿逃出了包围圈。朱元璋很生气,但是看在瞿通的面子上,决定再给瞿能一次机会。

癸酉,遣使谕总兵官、凉国公蓝玉曰:“都指挥使瞿能等,朕委以讨贼,乃失机败事,当寘诸法。姑宥之,俾立功自赎。彼月鲁帖木儿等皆无父无君,诡诈万状。方大军入境,遽信其降。歛兵以待,为其所玩。”—《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凉国公蓝玉剧照

随着凉国公的到来,倍感压力的瞿能领命出征,对叛军据点双狼寨发起总攻。这一回瞿能算是押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一举将月鲁帖木儿赶回了其老巢柏兴州(今四川省盐源县)。

在明军的强大压力之下,月鲁帖木儿只能无条件投降,随即被押赴南京处决,瞿能也总算完成了自己的赎罪之旅。

  • 徙镇云南

朱元璋之所以把蓝玉派去对付月鲁帖木儿,是想在册立皇太孙朱允炆之前,把这位刺头羁绊在四川。此后爆发的蓝玉案,导致大批中高级将领被株连,再加上西平侯沐英的去世,云南一线的防守力量出现了真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太孙朱允炆剧照

为了加强云南的镇守力量,朱元璋将瞿能升为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随即让他去云南署云南都司事。在此后的几年内,瞿能辅佐嗣封西平侯沐春有功,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赞扬。

丁卯,掌云南都指挥使司、都督佥事瞿能来朝。赐白金二百两、钞三百锭、文绮、帛各十匹。—《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五》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九月,麓川平缅宣慰使司发生内乱,宣慰使思伦发被其手下的酋长刀干孟给篡夺了权力。思伦发本是麓川王国的国主,在败给沐英之后不得不归附于明朝。也许是被一战打掉了锐气,此后的思伦发沉迷于佛老之术,甚至让僧侣的地位超过了各部落酋长,终于引发了刀干孟之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明云南版图

左军都督佥事何福、中军都督佥事瞿能率五千大军作为先锋,在南甸阵斩叛军大将刀名孟。刀干孟率部坚守景罕寨,凭借着地势优势,和官军展开了拉锯战。此后由于嗣封西平侯沐春在军中突然病卒,明军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年底才抓住了刀干孟,扶持思伦发重为宣慰使。

北上平燕

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后,立刻开始着手轰轰烈烈地削藩。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半个月后,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统帅大军北上平叛。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身经百战的耿炳文居然在真定栽了一个大跟头。为了扭转战局,建文朝廷改派曹国公李景隆北上接替兵权,同时又从各地都司抽调能征惯战的猛将增援前线,瞿能就在其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兴侯耿炳文剧照

  • 北平保卫战

当年十月,朱棣率领燕军主力悄悄潜出北平,直奔大宁而去,希望能够吞并十七弟宁王朱权手下的精锐边军。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李景隆很快收到线报,并且认定这是一举攻克燕军老巢的良机,所以他即刻军北上,将北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在《实录》的描述之下,北平城内守军秩序俨然,似乎官军只是跳梁小丑一般。

时世子严肃部署,整肴守备,城中晏然。数乘机遣勇士缒城,夜斫景隆营。杀伤甚众,营中惊扰,有自相蹂践而者。—《明太宗实录卷四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丽正门

事实上官军已经攻破了北平外城,大军已经杀到了丽正门外。丽正门就是现在的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后面是什么地方,我想大家都很清楚。换句话说,此时城内的燕军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危难关头,大明开国第一武臣的女儿、现任燕王妃徐氏,率领燕军将士及城内壮丁的妻子,登上城楼协同守城。这一战过于惨烈,日后徐氏在临终之时,依然念念不忘当年并肩作战的那些英勇女子。

守住丽正门之后,燕军趁机反攻,将官军又逐出了外城。此时朱棣已经收编了大宁官军,正星夜兼程南下驰援。李景隆于北平以东的郑村坝设立九座大营,并亲自前往坐镇。留在北平的明军,则在瞿能的率领下继续攻城。

攻北平,与其子帅精骑千余攻彰义门,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军同进。于是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不可登,景隆卒致大败。—《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燕王妃徐氏剧照

彰义门,即外城的西门广安门。李景隆在的时候,明军已经杀到了丽正门,那么彰义门之战,显然只能发生在这位曹国公去郑村坝之后。虽然李景隆是个失败者,但什么脏水都往他身上泼,是不是有点过分?

由于白河一夜结冰,燕军趁机渡河,打了李景隆一个措手不及。由于不适应严寒的天气,李景隆指挥大军撤回德州,准备来春再战。

  • 大战白沟河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官军经过半年休整之后,重新恢复了战斗力,李景隆再度率军北上。收到谍报之后,朱棣不甘示弱,亲自率领主力南下,于四月二十日抵达白沟河畔苏家桥,与朝廷大军隔河相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国公李景隆剧照

四月二十四日,朱棣指挥大军渡河。此前的连战连胜,让燕军上下骄气充盈,根本没将官军放在眼里。但这一次李景隆做了充分准备,利用一窠蜂、揣马丹之类的小型火炮,对燕军骑兵发动了持续性的打击,史称“入马皆穿”

准备不足的燕军被打了个落花流水,虽然《实录》遮遮掩掩不肯承认战败,称朱棣亲自殿后掩护大军撤回北岸,但也不得不补了一句“从者惟三骑”。燕王身边只剩三个人,这不叫殿后,这叫逃命。对此《明史》做了诚实的记录,而燕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之后,官军上下士气高昂,决战的帷幕即将拉开。

己未,李景隆及燕兵战于白沟河,败之。—《明史卷四·本纪第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与燕军大将朱能剧照

四月二十五日,燕军主力悉数渡河,准备与李景隆决战。燕军的布置如下:前军和中军冲击官军大营,左军和右军在两翼掩护,后军守卫渡口,朱棣、朱高煦父子率领精锐骑兵作为机动兵力。

考虑到官军以步兵为主,李景隆没有对燕军展开半渡而击,反而早早地便已经完成了布阵,史称“横亘数十里”。面对燕军的冲锋,李景隆的中军沉着应对,寸步不让。此外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朱元璋义子都督平安,各率一部明军牵制燕军的右军和左军。而瞿能则率领精锐骑兵,迂回直捣朱棣的后军。

后军主将房宽,原大宁卫都指挥使,其部的忠诚度和战斗力,在燕军之中都属于末流。碰上凶猛异常的瞿能,房宽很快便支持不住。一旦后军崩溃,燕军士气必将遭受严重打击,官军主力再全面压上,只怕白沟河畔就将成为朱棣的葬身之所。

必须要拼命了,朱棣率领亲卫驰援后军。此前一直流传朱允炆说过一句话“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被理解为朱棣的护身符。事实上两军对阵,根本没有人把这句话放在心上,瞿能指挥部下万箭攒射燕王,“南军飞矢如注射王”,连朱棣的战马都被射死三匹。

南军飞矢如注射王马,凡三被创三易之,所射矢三服皆尽。乃提剑左右奋击,剑锋折缺,不堪击。马却,阻于堤,几为瞿能所及。—《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阳王朱高煦剧照

双方各自休整之后,到了傍晚(薄暮)时分,瞿能再次身先士卒,高呼“灭燕”的口号直扑朱棣而去。在落日的映照之下,瞿能宛如天神下凡一般,燕军上下无不胆寒。越嶲侯俞渊、陆凉卫指挥滕聚率军紧随而上,两军再次展开鏖战。

此时的燕军后军已经成为了整个白沟河之战的关键点,朱棣军中头号大将张玉紧急驰援,另一员大将朱能则全力阻击平安统帅的援军。此时朱棣留下的后手,由朱高煦率领的蒙古骑兵赶到,终于扭转了战局。

整整苦战了一天的瞿能父子早已精疲力尽,高阳王朱高煦“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一代猛将,就此陨落。瞿能死后,朱棣父子迅速跳出主战场,通过大迂回的方式从后道直插李景隆的中军。这个方式极其冒险,因为朱棣此举特别像是临阵脱逃,幸亏瞿能之死给了燕军拼死支撑的信心和勇气。数千精骑出现在李景隆大营之前,再加上天降神风配合火攻,官军这才彻底溃败。

我军乘风纵火,燔其营,烟焰涨天。郭英等溃而西,李景隆等溃而南。弃辎重、器械、孳畜不可胜计。—《明太宗实录卷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国公李景隆剧照

结语:瞿能之死,是白沟河之战的关键转折点。而瞿能父子的神勇表现,显然也给朱棣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靖难成功之后,朱棣感念瞿能的忠义,派人收拾其遗骨并还葬家乡。但是他险些将太宗皇帝逼入绝境的表现,自然不能出现在《实录》之中。

南明弘光政权成立之后,为了凝聚人心,特意追封瞿能为平阳伯。到了清代,应瞿能后裔瞿恂的请求,合肥城中修建了“瞿公祠”以纪念这位忠臣。彰义门功败垂成,白沟河马革裹尸,瞿家满门忠烈,不负朱元璋对瞿家的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