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浦东周浦镇端午民俗文化节精彩纷呈 杨建正/摄

李一能/文

五月五日午时,缚艾人,采药物,食角黍,浮菖蒲雄黄酒,小儿以雄黄抹额,系百索于臂,皆云辟邪……这是地方志史料中对于上海地区端午习俗的一段描述,其中许多听上去有些陌生的民俗再度出现在我们身边。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上海举办了多达200项假日文旅活动,非遗文化活动成为其中一大亮点。在传统文化强势复兴的背景下,文旅节日越发成为传统民俗继承、发扬的重要载体。

上海地区端午节有哪些特色民俗?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无外乎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事实上远不止这些。上海地区明朝就有端午插艾叶、挂菖蒲的习俗。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食“五黄”也是江南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五黄是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和雄黄酒,古人认为有克毒辟邪的作用。其他习俗还包括与粽子煮蛋、投壶、“射五毒”、彩线缠臂、雄黄点额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不仅是中华千年端午文化的传承,还融入了许多上海地方特色的烙印。例如龙舟竞渡,在上海就分两种,一种叫作“竹快”,另一种叫作“毛快”。“竹快”船身上色鲜艳、彩旗高挂,类似于“水上花车巡游”,除了比美之外,船上还会站人比赛对山歌。“毛快”则是常见的龙舟竞速,只不过多了奖品——一艘装着绿头鸭与美酒的小船。随着时代变迁,如此丰富的端午民俗传统,如今大多已简化或消失,成为老上海的回忆,或是文献中的记载。

习俗变迁消失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结果,例如雄黄酒被证明有毒性,其淡出日常生活也在情理之中。但更多的情况是,传承民俗的载体正逐渐消失。历史上,节庆民俗起到了祭祀、社交、娱乐、养生等等重要的社会作用。但随着步入现代社会,这些应用场景大多已被替代或淘汰,失去载体的民俗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延续。

经历时代变迁,人们逐渐意识到,民俗传统在增进集体意识与文化认同上的重要性无可替代,背后更是深藏传统文化演进的历史,是了解中华文明脉络的重要窗口。可喜的是,随着近年来全社会对于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为传统民俗寻找新载体的探索一直在延续,赋予其新时代的使命与意义,假日文旅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上海各区不约而同地举办了大量节庆活动,重新挖掘民俗传统的价值。在普陀区上海环球港,外国友人被邀请参加裹粽子、投壶等活动,众多商家也策划多个针对亲子家庭的端午特色活动,将对外文化传播与少儿教育的作用融入其中。在浦东沪东新村街道举办的端午传统民俗游活动中,融合端午习俗、国潮非遗、传统手作、互动体验等元素,打造传统节日新玩法,让居民在特色活动中沉浸式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魅力。

赓续中华文明传统民俗、留住地方文化珍贵基因,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与使命。除了加大力度开展挖掘研究之外,为其找到新载体同样重要,期待传统节日的文旅活动能够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民俗传统不仅存在于史料记载,而是成为活着的历史,与时代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