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647-山东骨头真的大

文字:猛犸獠牙

校稿:朝乾 / 编辑:e

地球知识局X烟台文旅

今年是农历甲辰龙年,传说中的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现实中的龙,深埋于中华大地之下,中国是不折不扣的“龙之国度”。

你知道“新中国第一龙”叫什么名字吗?又是在哪里发现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龙”惊现烟台莱阳

1950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的王麟祥和关广岳等带领学生在莱阳实习时,在金岗口和赵疃等地的上白垩统王氏群中发现了一些恐龙和恐龙蛋化石。

时任山东大学副教授的周明镇首先研究并报道了这些恐龙和恐龙蛋。1951年,杨钟健带领刘东生和王存义组成的科考队在莱阳进行了大规模的野外考察和发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中,就有棘鼻青岛龙。在当时,尚未命名的棘鼻青岛龙奇特的头部特征让科学家称奇,并在它的种属问题上进行了漫长的探讨,而它头部那个看起来像棍子的“棘”,让青岛龙看起来长了“角”,好似“独角兽”一般。

直到1958年,杨钟健先生才为它命名棘鼻青岛龙(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它不仅是新中国首具完整恐龙骨架,更是亚洲地区首次发现的带有头饰的赖氏龙亚科成员,因此被誉为“新中国第一龙”。

青岛龙的体型较大,全长7-8米,臀高2.5米,和一辆公共汽车差不多;体重2.5吨,相当于半头大象的重量,或者35个成年人的重量之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龙的“角”有40厘米长,从双眼中间的头顶向上笔直长出来,与传说中独角兽非常相似。

青岛龙的棒状棘并非武器,其内部是中空的,顶上还有小小的分叉。古生物学家推测棒状棘的作用:可能用于给大脑降温,也有可能是一种发声装置,还可能是皮膜的连接和支撑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最新的研究却把以上这些推测都给否决了。

虽然我们对青岛龙并不陌生,但是对它的认知却普遍存在着三大误区:

首先是“”,根据最新研究发现,青岛龙脑袋上的“角”可能是一个更大的头冠后缘的一部分,只因为化石保存不完整,才造成了这个误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是名字,青岛龙的发现地莱阳在行政区划上属于烟台,但所有的研究、修复和展览工作都在青岛进行,所以杨钟健才以青岛来命名。

最后是站姿,我们总能看到青岛龙各种各样的站姿,有四足着地,尾巴翘在空中的;有昂首挺胸,前肢腾空、以后肢双足站立,尾巴还拖在地上的……从科学家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大致与鸭嘴龙的进化有关,在较早的时期,鸭嘴龙类四足行走,到了后期,它们主要是双足行走,前肢是辅助行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吧?有着“新中国第一龙”称号的青岛龙还有这些故事。

三次大发现,再现白垩纪

青岛龙无疑是莱阳的恐龙大明星,但它既不是莱阳发现的唯一一种恐龙,也非莱阳发现的第一种恐龙。到目前为止,莱阳一共经历了三次恐龙大发现

第一次大发现是在1920—1930年,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谭锡畴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主办的《地质汇报》(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期刊上首次报道了在山东莱阳采集到的恐龙骨骼化石,以及鱼类、昆虫和植物等化石,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在中国发现恐龙昆虫植物等化石。

莱阳恐龙动物群,找找青岛龙在哪?

横屏欣赏,图:赵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在同一期刊中,周赞衡报道了其中的11种植物化石,这也是我国学者的第一篇古植物学论文;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美国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研究了昆虫和鱼类等化石,其中昆虫化石4种,鱼类化石除了中华狼鳍鱼(Lycoptera sinensis)外,还命名了狼鳍鱼一新种(L. ferox)。

这些在莱阳采集的中国最早的关于植物和昆虫化石及其研究,揭开了我国古昆虫学和古植物学研究的序幕。1929年,瑞典古生物学家维曼研究了谭锡畴在莱阳采集的恐龙化石,命名其为中国谭氏龙(Tanius sinensi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次大发现在1950—1960年,以青岛龙为代表,此外还有破碎金刚口龙(Chingkankousaurusfragilis)和中国鹦鹉嘴龙(Psitacosaurus sinensis),前者是巨大的肉食性恐龙,后者是娇小的植食性恐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发现的还有翼龙的化石碎片,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只翼龙。再加上莱阳此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恐龙蛋化石,让莱阳在中国古生物学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成为新中国古生物学的起始之地。自此,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开始蓬勃发展。

20世纪后半叶,莱阳又命名了红土崖小肿头龙(Micropachycephalosaurus hongtuyanensis),并将一批甲龙类化石归入似格氏绘龙(Pinacosaurus cf. grangeri)。在此期间,莱阳还发现了许多恐龙蛋化石以及恐龙足迹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次大发现从2008年至今。古生物学家汪筱林率领的团队在莱阳开展大规模考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就是2017年命名的杨氏莱阳龙(Laiyangosaurus young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发现恐龙化石种类多之外,莱阳龙蛋共存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较为罕见的。莱阳是我国最重要的恐龙蛋化石产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学者最早发现恐龙蛋化石的地方。

就在近日,《白垩纪研究》刊发一项恐龙蛋研究最新成果,通过对山东莱阳出土恐龙蛋化石的深入研究,古生物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新蛋种,并将其命名为“变形蛋”。迄今为止,莱阳恐龙蛋化石群有长形蛋类、圆形蛋类、椭圆形蛋类、网形蛋类和棱柱形蛋类等5科6属13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是莱阳恐龙化石发现101年。在这101年中,中国三代杰出地质及古生物学家通过努力,揭开了莱阳地下埋藏的秘密。

一起去莱阳看恐龙

白垩纪的莱阳,是恐龙的家园,它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觅食,在这里养育下一代,死后遗骨变成化石被我们发现。

因为丰富的化石藏量以及特殊的科考地位,莱阳在2010年被正式授予“中国恐龙之乡”的称号,同时挂牌成立了“山东莱阳金岗口恐龙遗迹省级地质公园”。

莱阳鸭嘴龙动物群生态复原图

(图:赵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2011年,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成立了,又先后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科普基地。

今天的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15.46平方千米,景区内涵盖了莱阳市古生物博物馆、棘鼻青岛龙遗址馆、2号恐龙遗址馆、张和国际树化石林、平原恐龙峡谷群及两处昆虫、鱼化石地质遗迹保护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些场馆和化石遗址中,可以看到高大震撼的恐龙骨架, 可以回顾中国恐龙发现史,探访第一只青岛龙发现的地方,参观标准的白垩纪地层剖面,绝对是一场地质学的饕餮盛宴。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座地质公园除了恐龙化石之外,还有300多种研学课程,包括“博物馆寻宝”“恐龙峡谷探险记”“变身小科学家”“解救鹦鹉嘴龙”“博物馆奇妙夜”等等,此外还成立了白垩纪中国少年科学院,让孩子们真正爱上科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未来,地质公园还将打造一座集科普教育、悠闲娱乐、农业庄园、文化度假于一体的奇幻恐龙文旅特色小镇,将地质公园与旅游度假区融合在一起,全面擦亮烟台莱阳“中国恐龙之乡”的城市名片。

除了这座地质公园,山东烟台还有许多城市名片。这里是中国最典型的“北海岸城市”,北向面海、南向陆地,优越的地理环境让烟台春可观潮、夏可避暑、秋可品鲜、冬可赏雪。

这里是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神奇的北纬37度黄金线赋予了烟台最适宜葡萄生长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长城、拉菲等国内外知名葡萄酒品牌入驻,孙中山先生曾为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题写了“品重醴泉”四个大字。

有美景,有美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是“中国鲁菜之都”,八大菜系之首鲁菜起源于烟台福山,2014年,烟台市被授予“中国鲁菜之都”荣誉称号。

这里是“八仙传说”缘起之地,秦皇汉武数次来此寻仙,“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这里是全真教发源地,王重阳云游至烟台昆嵛山创立全真教,历史上全真七子、周伯通等均为烟台人。

此外,烟台还是中国古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首航地,中国北方最早开埠城市之一和山东省最早的通商口岸,北方第一个普通地级市的万亿城市,拥有海上“最美日出”,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海参梭子蟹等特产不胜枚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还等什么?赶快呼朋唤友、带上孩子,去烟台体验一场共赴山海的旅行吧!

参考资料:

1.Chow M C. Notes on the Late Cretaceous dinosaurian remains and the fossil eggs from Laiyang, Shantung.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51, 31 (1-4) : 89-96.

2.杨钟健. 山东莱阳恐龙化石. 中国古生物志, 1958, 12: 1-138.

3.Prieto-Márquez, A. ; Wagner, J. R. (2013). "The 'Unicorn' Dinosaur That Wasn't : A New Reconstruction of the Crest of Ts intaosaurus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Lambeosaurine Crest and Rostrum". PLOS ONE. 8 (11) : e82268. Bibcode:2013PLoSO...882268P. doi :10.1371/journal.pone.0082268. PMC 3838384. PMID 24278478.

4.Zhao, ZiKui ; Zhang, ShuKang ; Wang, Qiang ; Wang, XiaoLin (2013). "Dinosaur diversi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middle and late parts of the Late Cretaceous in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 Evidence from dinosaur eggshell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8 (36): 4663 –4669. Bibcode:2013ChSBu..58.4663Z. doi:10.1007/s11434-013-6059-9. S2CID 131373599.

5.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官网 6.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官网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