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物群

1984年7月1日发现的澄江生物群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2024年是其发现40周年。澄江生物群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完整的记录,代表着化石保存的最高质量,几乎所有的现生动物门类都起源于这一短暂的地质历史时期。

文、图

侯先光

古生物学家、研究员,中国澄江生物群的发现者和研究奠基人。曾任国际古生物学会副主席。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1978年5月,当时还是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地层学教研室一名年轻教师的我,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的专业是寒武纪高肌虫(Bradoriida,又译作金臂虫、古介形虫),导师为张文堂教授。1980年10月29日,我参加了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研究组的野外工作,为硕士论文的开题、撰写做准备。参加此次野外考察工作的有余汶(组长)等5人,我们从湖北、四川一路工作到云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野外地质考察证明信

初入云南

在野外考察期间,每个人的工作任务不同,所工作的地层层段和地点也因此各异。大家根据实际情况,自由组合或独自从事野外工作。在四川的考察任务结束后,我们于12月14日上午从成都乘坐188次列车去昆明。经过一天一夜的坐行,15日上午到达昆明。大家都很疲劳,于是在昆明休整一天。17日一早,租用了云南地质局地质研究所的车去昆阳磷矿。这一日工作结束后,考虑到各自的任务不同,大家商定之后在野外分头行动,不再集中,返回南京的时间也自行安排。

1941年,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卢衍豪发表了关于昆明筇竹寺组地层及其中的三叶虫的文章,建立了西南地区寒武纪地层层型剖面。昆明筇竹寺是西南地区寒武纪早期地层最早命名的地点,我想在该地点进一步做野外研究。于是,18日一早,我和大家道别,独自返回昆明。我住在昆明东风路地质局招待所,每天早出晚归,乘坐公交车来回。因为常常赶不上最晚一班的公交车,不得不从筇竹寺步行下山到达黑林铺,再转乘其他公交车,时有从黑林铺爬山到筇竹寺进行野外作业。从18日至28日,我在约100米厚的岩层中连续工作了11天,采集到大量保存完好的研究标本。29日,我租车把标本拉到昆明火车货运站,办理好标本托运手续。30日晚,我乘坐无座位票的火车到成都,之后换乘到徐州,于1981年元月3日返回南京。通过这次野外考察,我采集了许多保存很好、可为研究所用的化石,硕士论文顺利完成。11月,我硕士研究生毕业,留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第三研究室继续寒武纪高肌虫的研究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昆明期间的野外考察日记

第二次出征

1984年,我第二次去云南野外考察,行李包内装了罗盘、皮卷尺、榔头、野外记录本、饭盒等工作和生活用品。6月5日,我离开南京,开始了独自远足。11日下午到达昆阳磷矿后,旋即开展工作。然而,在此地工作了约7天,收获甚微,心情十分低落。19日,我到达澄江,在县招待所吃过午饭后,立即背上地质包上山。在得知云南省地质一大队七分队住在山上大坡头村从事磷矿勘探后,我立即赶到大坡头村地质队驻地,得到地质队领导的支持,当即给安排了一间住房。地质队给我提供了野外生活、工作上的便利,我非常高兴,否则就要在山村找户农民家寄宿搭伙了。20日上午搬到大坡头村,午饭后就开始了勘探。要寻找到一个地层连续、上下地层接触清楚、适合野外工作的地点,并非一件易事。我每天早出晚归,跑遍了驻地周围的大小山头,最后选择了澄江洪家冲村附近的一个山头。27日起,开始了系统采集化石的野外工作。令人失望的是,该山头的石头既难挖又难劈开,每天采集到的有研究价值的标本很少。洪家冲村山头工作不顺利,促使我下决心更换一个新的野外工作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质队在大坡头村的驻地(1984年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家冲村附近的工作山头

这里显示出一个完整、岩石露头好、层序清楚的岩石地层。

开启发现之旅

7月1日是星期天,一早冒着小雨,我和民工来到澄江帽天山西山坡。下午3点左右,意外发现了一枚呈半圆形的化石。这让我异常激动,压抑的心情顿时消散。这是构造非常简单的纳罗虫头甲化石,此前从没有在该地层内发现过此类化石,它代表了一个新的化石类型。正是它,开启了澄江生物群发现之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澄江帽天山发现的半圆形纳罗虫头甲化石

民工不停地在原地挖山取石,大块石头陆续挖出,而我也加快了劈石的速度。突然,一枚新的化石显露在湿漉漉的岩石面上。这枚标本长4~5厘米,动物向前摆动的腿肢对称地分布在背甲之下,潮湿而细腻的泥岩层如浑浊的水底,它似乎就在浑浊的水底游动。我看着这枚完整保存的软躯体、附肢化石,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的精美化石。我捧着标本的双手不由自主地抖动不停,难以抑制激动。民工发现了异样,赶紧唤我,我才回过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澄江帽天山发现的第一枚软躯体保存完整的化石标本

清朝末年,法国侵略者为了控制中国西南地区,修建了滇越铁路。据史料记载,法国在1897年先后派人100余次,进入滇越铁路线地区进行各种考察和研究。云南澄江、宜良地区已有近百年的地质研究历史,这里已被我国地质学界认为是中国研究最为详细、最为清楚的地层,并作为东亚乃至澳大利亚地区寒武纪早期地层对比的标准地层,竟然还能在此处发现如此栩栩如生的化石,真是不可思议。

化石上的动物有前、后两个背壳。我立即意识到,先前发现的半圆形化石是该动物的头甲。接着,我赶紧用棉花和报纸把这枚化石包好放到地质包中,并继续化石采集工作。民工挖了一个大坑,较大的石块堆放在坑的四周。我不断挥动榔头劈开石块,新的发现不断涌现,给我带来无比的震撼。这是中国古生物学界极其重要的一次发现。

那天,我们一直干到天黑才动身返回。民工背着满满一背篓的化石,我则背着装有重要标本的地质包。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步行约一小时,返回到大坡头村驻地。晚上,我想起之前读过的关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化石的一篇文章,文中将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保存软躯体、附肢的化石统称为叶足类化石或叶足类层化石。我随即拿出日记本,写下“7月1号(星期天小雨),在帽天山采到叶虾类化石”,并画了一幅当日采集到的节肢动物林乔利虫化石的草图。写完日记后,心情依旧激荡。我把包裹好的标本打开翻看,看过之后将其包裹好,接着又打开,不停地重复。每看一次,都是心潮澎湃。就这样,我折腾了一晚,彻夜未眠。

7月1日这一天的收获预示这里存在一个保存软躯体的动物化石群。之后,较大规模的化石采集工作展开。我在7月4日的野外工作笔记中画了采集到的几个较多种类的化石的草图。7月29日,我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望始写信,详细汇报了澄江生物群的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7月4日的帽天山野外工作笔记

依据1984年和1985年采集的化石材料,《古生物学报》发表了相关的7篇文章。1987年4月17日,陶南生副所长代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公布了这一重大科学发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重要新闻媒体均进行了详细报道。《人民日报》报道的标题是“我国发现稀世珍宝澄江化石群,大批的无脊椎动物化石保存得栩栩如生”。至此,云南澄江的名字从中国走向世界。

更多精彩内容见

《科学画报》2024年第6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