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有嫡庶之分,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治内乱。

在一妻多妾,多子多孙的婚姻制度下,如何管理这个“大家庭”,在宗法制度下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总的来说,这项制度是伟大的,延续了两千年。但凡制度,必少不了人为因素,因为嫡庶之分的区别太大了。

如果你是皇帝,之后把皇位传给长子,之后的皇位按要求一直要在长子这一脉传承,这是地位、利益和权力的传承,别的儿子不能参与。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皇帝儿子多了,也是一样。总有人不服气,甚至有时是皇帝本人也不服气。

三国时代就有这么三位知名的父亲,他们都不约而地拒绝了这项制度,而实行了废长立幼,后果都不尽如人意

但三位父亲“废长立幼”的情况也有所不同,那么在他们当中,谁是可以被原谅的呢?

我们先从第一位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位袁绍:有姿貌威容才配当继承人

袁绍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袁谭、袁熙和袁尚,他最喜欢小儿子袁尚,原因也很有简单,就是因为小儿子长得帅气,袁绍本人也很帅,据《三国志》记载,说他“有姿貌威容”,或许本着子类其父,袁绍想立袁尚为储。

但这种想法明显是违背祖制的,所以,袁绍也不好意思直说,而是借口要考察他们的能力,把他们外派,言外之意,就是谁有能力谁上。真若如此,也不失为一种上策。

他让袁谭去青州当刺史,袁熙为幽州刺史,就连外甥高干都去当了并州刺史,那么袁尚去了哪里呢?

哪也没去,而是留在了根据地冀州,这不是在制造矛盾吗?说好的公平呢?当时就有人反对,辅臣沮授说此举“必为祸始”,一语中的。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两年后病逝。袁绍一死,内部立马分成了两派。

袁谭生在河南,长在河南,成年后跟着父亲去了河北,但内心更亲近河南人,由此取得了郭图、辛评、辛毗的颍川帮的支持。

而袁尚虽出生于河南,但成长在河北,受河北社会影响较大,所以,也获得了审配等“河北帮”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内部分裂,人心必然不和,而这一点早已被郭嘉看穿。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袁绍死后,袁谭、袁尚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

当时大部分主张一鼓作气灭了他们,但郭嘉说大可不必。

郭嘉认为,他们两兄弟各执一派,本就不和,如果我们硬逼,他们就会联合,反之,我们给他们点空间,他们就会自乱阵脚。所以,我们假意南征刘表,只等他们互相残杀就好。

果然事情不出郭嘉所料,曹操的大军开到西平,袁尚和袁谭就因争夺冀州大打出手,之后曹操坐收渔翁之利。

袁谭被杀,袁尚和袁熙兵败后逃入乌丸,后又投奔公孙康,最后被公孙康所杀。

袁绍死后,曹操在官渡之战虽然大胜,但地盘并没有得到多少。如果此时袁氏内部统一,再联合刘表、刘备,共同对抗曹操,或许还有机会。

但如果只能是如果,袁绍一意孤行的抉择,废长立幼不能说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关键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位刘表:我就爱步人后尘

当袁氏兄弟互相征伐时,刘表、刘备还写信开导他们,叫他们不要内斗,给了别人机会。结果到了自己身上,刘表也没守住底线。

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这两个儿子都是前妻所生,但刘表的后妻蔡夫人将侄女许给了刘琮,所以,对于荆州的接班人,自然不断对刘表吹枕边风,希望刘琮接班。

对此《三国志》有这样的记载:“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

蔡瑁是蔡夫人的弟弟,在刘表初任荆州牧时立了大功,出于血缘关系,他也为刘琮说话,并在外大肆鼓吹刘琮,造刘琦的谣言,从而导致刘琦与刘表、刘琮的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日益紧张,且有性命之忧。

对此,刘琦就很着急了,为了自安,他还曾几次向诸葛亮讨教过。但诸葛亮身份也很尴尬,他是蔡夫人的外甥女婿,辈分和刘琦、刘琮一样,并不好管人家的家务事。

但刘琦不死心,一日在游园时,他看见诸葛亮上楼,就让人撤去楼梯,然后逼诸葛亮出计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申生和重耳是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重新骊姬,要立骊姬所生之子奚齐为接班人,结果太子申生被杀,而流亡在外的重耳,后来不仅当了国君,还干了一番大事业,就是晋文公。

经诸葛亮这么一提醒,刘琦立马有了主意。他设法得到江夏太守的职务,然后带着一万人离开了是非之地。这一万人后来成为了刘备的本钱,参加了赤壁之战。

不过,刘琦在公元209年就病逝了。

那么,刘琮后来怎样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表病逝后,刘琮在蔡瑁等人的拥立下,成为了荆州的新主人,然后把侯印交给了刘琦。刘琦大怒,摔在地上,并打算借奔丧之际讨伐刘琮。

然而,刘琮早已投降了曹操,曹操派来的大军已至新野,刘琦只好奔走江南。

对于,刘琮的结局没有记载。

从上所述,同样可见,废长立幼的弊端,内乱的祸根,但刘表的失败,个人认为,与此关系不是很大。

首先,刘表安身立命的本钱不足,他能在荆州站稳脚跟,主要还是依靠荆襄望族的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的支持与配合。

其次,曹操有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曹操把刘表的儿子比作猪狗,倒是有些过分,但刘表的两个儿子确实没什么能力。

即便是长子刘琦当接班人,也逃不过投降曹操的命运,谁让发言权都在别人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位孙权:叫你们互撕!我换还不行嘛

孙权是三国中最晚称帝的,至少说是此人很谨慎。但是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他还是疏忽了,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内斗不止。

孙权的儿子有点多,有七子,分别是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和孙亮。

在孙权还是吴王时,就将长子孙登立为王太子,为他娶了周瑜的女儿为妃,对他的教育也十分上心,让诸葛恪、张休(张昭之子)、顾谭(顾雍之子)、陈表(陈武之弟)等人陪他读书学习。

孙权称帝后,孙登也就升级为皇太子,但孙登只活了33岁就去逝了,没命当皇帝。

弟弟孙虑死得更早,20岁就英年早逝了。

两个儿子早逝,这下轮到三子孙和。先太子孙登与孙和关系很好,在临终前曾上书父皇,希望立孙和为太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孙和本人也十分好学,礼贤下士,善骑射,精识聪慧。所以,孙权照例立孙和为太子,这也没毛病,问题出在后宫。

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与孙权的女儿全公主孙鲁班,两人有嫌隙。全公主常利用父亲对她的宠爱,在孙权面前诋毁王夫了,也说尽了太子孙和的坏话。

后来孙权生病,太子孙和去太庙为他祈福,之后被邀请到太子妃叔父家做客。经果被全公主诬陷,说孙和祈福是假,到太子妃家商议事情才是真。又说王夫人看到孙权生病,有高兴的神色。

孙权为此大怒,王夫人忧郁而死,孙和也渐渐失宠。

鲁王孙霸对太子之位早有非分之想,于是在他周围便聚集起一帮党羽,专门诬告诽谤孙和。孙权有了废除太子孙和的想法,但陆逊等大臣多次上书,言明嫡庶之分不可动摇。

但怎奈孙霸的举报信太甚,后来孙和还是被孙权囚禁了。为了营救太子,多门大臣遭劫难,百官因规劝获罪被杀或被放逐的,高达十多人。如陈正、陈象被灭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后来,孙权干脆废黜了孙和的太子之位,将其流放到长沙,而孙霸则更惨,被赐死。

这样又废了两个儿子,最后孙权将小儿子孙亮立为太子,并为他配备了五位辅政大臣,之后诸葛恪专权,又引发了与孙峻等人的矛盾,再之后内乱不止,孙亮也被废黜,18岁便去世了。

从上所述,东吴的政权,也因废长立幼内斗不止,这对吴国也是一种消耗。

那么,从上述三国的三次废长立幼事件来看,哪位父亲可以被原谅呢?袁绍、孙权因废立造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或许刘表可以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