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罗乾波

出品 |波哥看楼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7日,*ST世茂公告称,公司收到上交所出具的自律监管决定书《关于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根据公告内容,4月12日至5月15日,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低于1元,触及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经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根据股票上市相关规则,交易类强制退市公司股票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公司股票将于6月14日终止上市暨摘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析:

事实上,据波哥看楼市观察,世茂股份曾通过回购股份、出售资产等方式试图“保壳”。

去年6月5日,世茂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使用自有资金进行回购,回购总额为1亿元-2亿元。

根据5月8日披露的公告,今年1月10日至5月7日,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约1.1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3.13%,回购总金额约1.25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如算上2023年6月27日至2023年9月26日期间的回购数据,该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累计回购约1.4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3.98%,回购总金额约为1.75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世茂股份还曾在前述公告中表示,回购股份方案尚未实施完毕,公司将继续实施回购。

但是,这些杯水车薪式回购的安排,还是没能顶住急速下坠的巨大颓势,后面触发退市机制,不得不被强制退市,而给市场留下一声叹息。

看得出来,许荣茂家族等对A股的深深留恋,可是肩上担子太重,力有不逮,纵有不甘,也于事无补。

曾经3000余亿元的地产大船,趋势性的大风雪中,和一些同行一样,已经搁浅和慢慢趋近尾声。

回望过去,每一个百强房企,在过去,都留下了许多自己引以为傲的故事;目前,不少房企正处在深水区不断挣扎;未来,又有多少人能成功地游向理想的彼岸,还很难说,因为一切仍在变化中。

下面,先来简单看一下世茂的主要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开资料显示——

1950年,许荣茂出生在福建省石狮市的一个中医世家,在医者仁心的家庭环境熏陶下,许荣茂养成了平和谦逊的处事态度,这对他日后经商时的处变不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0年,年仅20岁的许荣茂只身南下淘金,凭借中医知识在香港一家药店落脚。

在药店,只会闽南语和普通话的许荣茂发现自己难以正常工作,因为听不懂粤语,他想做的很多事情都无法开展,几天后便离开药店。为了学习粤语,许荣茂决定进一家工厂打工。

彼时香港证券行业迅速发展,许荣茂抓住机遇成了一名证券经理人,通过买股票赚到了第一桶金。两年大赚数千万,这是一笔能让普通人富足过一辈子的金额。

但许荣茂并不满足于此,他想做实业,随后在香港投资成立纺织企业,在纺织业尝到甜头后,紧接着又相继进入塑料等实体行业,均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当时的中国已吹起改革的春风,商人的敏锐嗅觉让许荣茂感知到了机会的到来,许荣茂把事业逐步迁移到内地,并抢先抓住了房地产行业的先机。

1989年,许荣茂决定进军地产业,接连建设了北京华澳中心、紫竹公园和御景园等高档住宅小区。此后在上海又开辟了一番新天地,世茂滨江花园以及世茂佘山庄园的建设打造了中国顶级豪宅的标杆。与此同时世茂集团仍在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在商业、酒店、物业等服务领域也打下了一片天。

2000年,许荣茂入主上海老牌上市公司万象集团,此后将其更名为世茂股份,在A股实现借壳上市,专注于商业地产的开发销售与运营,并将万象集团位于南京路的地块打造成为日后的上海世茂广场。

此后的2006 年,主要从事住宅开发、投资及酒店营运的世茂集团(00813.HK)在香港上市,该公司也是世茂股份的控股股东。借着中国城市和房地产的高速发展之势,世茂系迅速壮大,在许多核心城市都建有标志性建筑,包括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深圳世茂深港国际中心、广州世茂汇金中心等;销售额也在2019年实现超2600亿元,跻身行业前十。

一直比较低调的许荣茂,能被众多国人记住,恐怕就是2018年春晚舞台的现场。

当时,一幅价值2000万美元的《丝路山水地图》,因世茂集团的“慷慨解囊”,重归故宫博物院。春晚现场,与张国立、单霁翔一起登台的第三个人,正是世茂集团的老板许荣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1月30日,世茂房地产(HK.00813)发布公告称,已委任本公司副主席及执行董事许世坛为公司总裁,委任将于即日生效。于委任生效日起,许世坛将为公司的副主席、总裁及执行董事。

2020年,许荣茂旗下第三家上市公司世茂服务(00873.HK)也登陆港股。不过,2021年以来,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曾经的“优等生”世茂也开始出现风险。

2021年末,世茂集团传出了信托逾期的传闻,此后为缓解流动性压力多次处置了位于上海等城市的核心资产,但仍在2022年7月因一笔10亿美元的境外债正式宣告违约,并开启了境外债务全面重组的进程。

2023年5月,世茂股份则因2022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而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为“ST世茂”。至今,世茂系的债务风险还未完全解除。截至4月30日,*ST世茂共有120.55亿元的各类债务未能按期支付,而这一数据还在持续累加。

等等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一直到前两天的被强制退市,令人唏嘘。

那么,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曾身处国内房企10强之中的世茂股份,2-3年之内就被打入尘埃?

据波哥观察,业内有少数朋友,将其归结于世茂公子许世坛了,似乎不太客观。

因为:

客观来看,这是国际和国内各类产业大调整的特殊时刻,每一个企业或个体,都会受到强烈的冲击,是时代和趋势之重力,谁也躲不了、躲不开,无论你是谁。

融创、碧桂园和万科、金地等,都在煎熬,大家皆为沧海一粟,周期性大风浪迅猛袭来的阶段,谁敢说自己有金钟罩护体,而金刚不坏?

所以,第一点,一些朋友,将其败局归结于许世坛,波哥难以认同,也不符合现实的实际情况。

而显得,很牵强。

第二点,在许世坛正式入主之前,从1989年到2019年,这30年代表着一个周期,时代的各类红利和大风+个人的努力等,成就了很多的老板,在顺风顺水之中,很多愿意吃苦和坚韧不拔的人,都在各个领域慢慢获得了成功或不断崭露头角,而成为那批先富起来的人。

从苦水、到喝到甜水,到一直喝了好多年的甜酒冲蛋等,都有惯性,总觉得世界就是这样变化的,在霸气侧漏之中,也预埋了走向毁灭的症结。

一个时代一代人,恰如其分,各有印记,无需去苛责。

从许荣茂到许世坛,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因势化龙,有个人眼界和努力的原因在里面,但对于身处于各阶段大趋势而言这一点,个人的那点努力等,犹如九牛一毛,并不是说你有多么的厉害,只是你不敢平庸、只是你愿意砥砺前行、只是你赶上了好时候而已,否则,就像现在一样,即使你有冲天之志、即使你愿意去吃苦和等待等,趋势之力的加持越来越弱,你必将很快就会成为被大势折断了翅膀的自以为是的雄鹰。

说白了,就是你的想法和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不在一个频道上了,个人是小众,频道是基础,别人找不着你,也十分的正常,要学会去接受,而不要像SB一样去怼天怼地,否则,只能徒留笑柄罢了。

因此,波哥认为,上述许荣茂和许世坛的故事,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一个时代性的见证而已,无需去过度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业界,某些朋友所说的房二代或企二代的传承上,这一话题,在波哥看来,在中国文化固有的思维里,实际上基本都是企一代在核心操控、企二代在重点执行、其他的则是边角料,这种现象,不仅在地产界,在制造业领域更加普遍。

这说明了什么?

文化根基就是这样的,不同于海外的基本模式,但是,当下趋势的大解构是——原来的老将出马一个抵俩,现在到底有不有用,都很难说了。

毕竟,天地、资源和模式等,皆在不断重组重构,新周期下系统的稳定,如果只会抄过去的作业,只能成为四不像的怪物,也不可能达到新的有效平衡。

有鉴于此,2019年,许世坛上位后,一改其父亲以前的低调和保守等,而提出四处出击的“大飞机”型的扩张战略,你能说他有错吗?

因为,彼时,大家都有共同抢跑的想法,按当时的基本逻辑,他不跑就会被别人斩落马下,这有错吗?

好了,其他的就不去唠叨了。

看不懂历史的人,只能成为别人的历史养料。

故而,对上述事件:

假设,以果为因,去叽叽歪歪,你认为合真的合适和客观吗?

在此,波哥不便去讲多了,总结起来,其实都很简单——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人。

具体什么意思,波哥就不去多讲了。

听得懂的,自然会晓其义;否则,浪费再多的口水,无甚价值,搞不好,还会引来某些臭鸡蛋般的烦恼哦。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对于看惯国内房企变化的众多朋友来说,上述的世茂股份的林林总总,在此想问一句:

真的只是世茂、许荣茂和许世坛父子两人的简单的故事吗?

最后,一言以蔽之:

一时一天地,一世一繁华,都在五行中,必当自有圭臬;

敏而能先行,好风凭借力,或能或富贵,皆为一时之机。

因此,就世茂案例及其中产业的众多变化等,纸短情长,无谁与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为「波哥看楼市」(ID:bgkls2023)原创文章,其版权归我方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的敬请点赞和转发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