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有些人通过文字描绘画卷,有些人通过文字来抒发情感,而有些人用一己之力去编写属于自己的文字,只为的是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知识补充。他将自己所知、所想、所感汇聚到一起,只为编写自己觉得还可以的书。殊不知,他写的书对于整个文学界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谁?他是知道除了鲁迅和张爱玲之外,“写得特别好”的一个上海作家的学者。那就一起跟随笔者来聊聊这位学者有关研究的事。

与文献学结下的不解之缘

陈子善在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之后,对其中的一些人物以及时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自己参与的的注释的部分大都是鲁迅的书信,并且这些书信都是在较为特殊的情况下写的,因此陈先生不得不细心地研究这些书信背后的事件以及涉及的人物。既然需要注释,必须要注释得非常清楚,所以每一句话都要深究其中的缘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在注释的过程中,由于鲁迅书信中存在着一些深刻的韵味,需要标明其中的出处以及时间,如果必要的话,还需要表明其中所讲的深意。所以这样的任务是繁杂的,并且有些事情并不是书籍就能够记载得非常清楚的。

不能够询问书籍,只得求教他人。就有一次,陈子善去参加郑逸梅先生的125周年诞辰,也曾多次向他求教。当注释到一个名叫程瞻庐的作家的生平的时候,由于当时没有工具,便写信向郑逸梅先生请教,立刻就得到了回信。可以说,陈子善在参与注释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在这次研究《鲁迅全集》的过程中,陈子善被其中的历史以及人物所吸引,这仅仅是开始,之后更是在文献学方面展示属于自己的研究,他在为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方面打下了有关自己的标记,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见解。

别人眼中的无聊,是他的兴趣

“这些问题可能是其他学者不屑一顾或没有兴趣的,而我偏偏兴趣很大”,这是陈子善先生对于文献学的回答,他把文献学的研究当作一种兴趣,或许是兴趣使然,令他能够在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当时不像现在那样科技发达,有着便利的工具,只能够一本本杂志,一叠叠报纸去翻,陈子善先生以及没有放弃,因为他感觉翻阅书籍、翻阅杂志,才有一种接近历史的感觉,不像现在的互联网找寻信息,是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当时找寻资料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无法找到资料,只能够去出版社寻找,但是这还是需要经过别人的同意,经过一番心思以及与他人的讨论,才能够进入到资料室去查找资料,尽管在那个资料室里弄了一身灰,但是看到手上的那些文献资料,心中就豁然开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每翻阅一本书,翻阅一张报纸,当报纸上发表了自己不了解的作家作品的时候,或许在别人看来只是可以看一看的谈资的时候,对于陈子善先生来说是宝贵的研究材料,可能在哪一天就能够用到,这些都是必需的一手资料。

当然,他所研究的作家作品并不仅仅是那些出名的作家和作品,他只认为,要读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名著是一定要看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去寻找独具特色的作品,去体会这些具有特色的书所包含的内容。所以陈子善先生才把一些被忽视的作家作品编写成集,让读者了解到原来在名著之外,还有这么多的被忽视的好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子善先生愿意去发现那些别人不了解的东西,他也会去了解郁达夫、周树人的著名作品,继而去研究周作人、梁实秋、台静农等人的作品,不管是大是小,有一点是他加以选择的标准,便是先去了解,再去评价。不能够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遗漏了珍贵的“宝物”。

一视同仁的态度

他对于自己所看到的文学作品是“一视同仁”的,比如他知道在上海,除了鲁迅和张爱玲,还有一个上海作家“写的特别好”。他在了解鲁迅与张爱玲的作品的同时,也不忘去了解周围的作家作品,甚至他还为这个上海作家单独编了2本作品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上海作家名叫李君维,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出名,但是陈先生却知道他写的有关都市青年男女生活写得特别好。

在研究现代文献的时候,也不忘拾起落入茫茫人海中的沧海遗珠,这是他想要做的事,也是想要尽自己做能为文献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文献学的内容充实起来。

比如他曾经在书中考证梁实秋的笔名,还介绍过鲁迅踏上新文学之路与钱玄同有关,甚至还在书中具体地接受与之有关的内容,陈子善每介绍一个故事,都让读者了解到了一个不同于现在说法的作家。读者们也通过陈先生收录的作品集了解到了一个个不为人知却独具特色的作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先生致力于为文献学补漏残缺,或许每当发现一个作家的时候,对于他来说,就犹如拆一份礼物一般,第一眼是惊奇,之后是欣喜万分。也或许是陈先生一视同仁的态度令他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生活中,我们在努力找寻我们需要的东西,却不是是不是自己早已把它丢弃或者忽视,因为之前并不觉得它重要,但是世上并没有后悔药,我们也无法回到过去警告过去的自己不要把这个东西丢弃,唯一能做的便是尽力地拾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子善先生能够留心别人没有发现的作品,我们要向他学习,不仅仅是在文学方面,在生活方面也要这样,对一些事物要一视同仁,考虑它存在的意义,不要在下一秒把它丢弃之后,才了解到它的重要性,而后悔莫及。

陈先生能够以自己的方式为文献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也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找寻属于自己的地位;陈先生对这件事乐此不疲,我们也能够把其他的事情当作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细心一点,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或许我们也能够在某些方面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