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唐佳燕 李迎

6月2日,浙江台州石人峡废弃景区内,两名驴友在横渡急流时落水遇难,记录下两人生死时刻的视频引起广泛讨论。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遇难驴友中有一人是领队,此前多次带过队伍出发;而事发地石人峡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新手难度”,有着成熟的徒步线路。此外,此次活动为AA约伴,发起组织自称“公益户外组织”,出发前标明“风险与责任自负”。

近年来,类似的户外AA团颇受欢迎,它们加入费用低、聚集同类爱好者,具有公益性。但许多新手对户外风险的感知较低,而组织者通常会在事前用免责声明规避风险,这让户外AA团事实上暗藏安全隐患。

被急流冲走的驴友

6月2日中午,浙江台州黄岩区废弃景区石人峡的水潭处,两名驴友在横渡急流时落水失联。6月4日,黄岩区应急管理局通报称,经过两天的搜索,两人被搜救人员找到,经确证已无生命体征。

一段网传视频记录下两名驴友遇难的生死时刻。视频显示,红衣男子和背有大背包的白衣女子正在尝试借助一根有弹性的扁绳索渡过溪流,但溪水暴涨,水位已至膝盖,女子一脚不慎踩空。红衣男子旋即转身试图拉起该女子,也被带入水中。对岸多人努力拉绳试图挽救两人,两人挣扎几分钟后,绳子断裂,两人落水。

黄岩区屿头乡官方人士曾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石人峡是一个没有正式建成的景区,也从未在政府备案对外销售门票,多年前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被荒废至今,“属于一个烂尾工程。”

6月7日,遇难男子的堂兄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堂弟的尸体已火化,家属不希望过多打扰。

据南方周末报道,遇难男子为宁波户外领队,网名“万万没想到”,户外圈称其为“万万”。万万姓章,居住在宁波市五乡镇。

网传截图显示,昵称为“万万没想到”的网友发布的组团公告,与本次失事的时间和地点吻合。组团公告称,6月2日石人峡—布袋谷环线徒步距离15公里,预计耗时6小时,建议拼车费用每人125元。并特别标注,本次活动为AA约办,自愿参加,风险自负,责任自担,组织者不负责任。主办方为乐嗨客户外部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嗨客”QQ群(图源:网络)

乐嗨客户外部落微信公众号介绍,其为宁波公益户外组织,每周组织AA约伴户外活动。极目新闻记者检索其过往信息发现,万万是其领队之一,带过多次队伍。

在一篇2020年的年度总结中,乐嗨客总结:组织了44次一日徒步登山活动,7次外线活动和一次急救培训。乐嗨客户外的活动QQ群显示,其拥有超过1000名群成员。目前该QQ群已被禁言。

危险“新手区”

在户外圈,失事的石人峡景区此前是比较火热的打卡地。虽然景区早已废弃,但因其内有高山流水瀑布飞溅的景色,被户外圈人士称为“台州小九寨”。在户外圈社交平台“两步路”上搜索可发现,石人峡—布袋谷环线也是一条多人曾打卡的路线,直到今年5月仍有人去过,全程约15公里,爬升700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人峡此前是比较火热的打卡地(图源:网络)

来自浙江乐清的领队阿龙就曾于去年9月约伴前往石人峡。他告诉记者,按照路线长度不同,石人峡分为大小两种环线。但无论是大环线还是小环线,事发那处水潭均属于必经之路。从出发地点到水潭也就半小时。龙少猜测,从宁波过来的旅行团大老远过来,可能并不甘心止步于此。

阿龙表示,石人峡徒步已经较为成熟,并非像外界想象那么危险,在枯水期和水小时,石人峡甚至很适合新手徒步,很多没有专业徒步经验的亲子团也会前往。但徒步的难度并非固定的标准,往往靠领队结合具体情景和经验判断,“比如大雨时,路线湿滑,这时候就有危险了。”

阿龙回忆,那个水潭实际跨越的距离只有几米,去年9月枯水期时水位较低,水流比较缓,他和队友直接涉水而过。走过水潭后,后面都是栈道,也不再存在水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7日有驴友再探访石人峡(受访者供图)

另有网友今年5月拍摄的视频显示,石人峡内溪流上有用于横渡水流的木桥。“这都是驴友自己搭建的”,龙少表示。他提供的视频显示,6月7日,有驴友去事发地点再次“探访”。横渡水流的木桥已消失,露出水面、可供人下脚的只有光滑的石头。水潭下的急流已汇成瀑布,冲进看不见底的深潭。

在有着10年户外领队经验的蔡阳看来,暴雨后的石人峡不适合继续进行户外活动,因为雨水导致河水上涨,这对户外运动来说十分危险。蔡阳说,在户外运动中有一个老话叫“欺山不欺水”,“水域风险更大,有的水面看似平静安全,其实下面暗流汹涌。两天的连续暴雨后,这种降雨量对于普通的徒步者来说已经有巨大的危险了。”

蔡阳介绍,若在无后勤补给的多日长线徒步运动中碰到“不得不渡”的水域,则要在行进时遵循“渡河系统”,比如绳索不可以和水流方向成90度,否则人一旦因为失误滑落,就会变成水流中的受力顶点,形成“死亡V字”,“那样10个人、20个人都拉不回来。”蔡阳表示,但在实际中,“不得不渡”的情况极少,大多数情况都能及时掉头或更改路线。

另外蔡阳认为,此次事故视频中所展现的弹力扁带也不可用作渡河中的牵引绳,不能起到救援作用。扁带有弹力系数,一旦被拉紧会产生较大程度的形变,绳子容易摆荡从而使被牵引者失去重心。蔡阳说,在水域救援领域常用的绳索是静力绳,这种绳子弹力系数低、延展性差,“把绳子绷直绷紧就会像护栏一样,可以帮助被救者稳固重心。”

但蔡阳认为,不应因此而苛责在本次落水事件中的施救人员救援不力,“所有的应对方式事后看是错的,但是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在危急的情况下,我相信他们已经用能想到的办法去救了。事发后再多的分析可能都是‘事后诸葛亮’。”

盲目跟风与潜伏风险

37岁的福慧曾连续两年跟过福建的一个中老年户外AA团。有一次,她和队友差点就回不来。

“去之前我们以为是休闲的路线,带队领队年纪大,忘记了后半段路线,把我们带到没人走过的悬崖峭壁,差一点踩空就没命了。”如今回忆起来,福慧仍觉胆战心惊,她记得当时队伍里有很多新手,还有两名超过七十岁的老人,队友平均年龄在五十岁左右。所有人都没有带专业登山设备,唯一的一根绳子是同伴带的用于拉货的细绳。同行的另一位经验丰富的领队“都快哭了”,说自己家里还有老人,下次再也不来了。

“那条路,连直升机救援都进不来。”福慧庆幸,最后大家都手脚并用翻越了大石头,一群人翻过溪水源头才走到正常路线上。

为什么半途不折返?福慧称,其中一名领队曾在半途中表示大家可以选择折返,但因出发前从不问路线,盲目相信领队,对前方的危险无知,最终无一人折返。等到走上险路时,为时已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慧之前参加的徒步活动(图源受访者)

近年来,户外运动风靡,其中不少收费低廉的户外AA团颇受欢迎,不少像福慧这样的“户外小白”也加入到AA团中。AA团对参与者并无明确要求,领队会对参与者初步筛选,比如询问是否有户外经验,是否有基础疾病等,但往往门槛不高。对于参与者来说,AA团费用低,仅需要分摊交通费,自带食物,也能结伴交友。

小唐于2022年8月参与了华中某市一户外AA团,她在小红书上看到本地有户外社群打出“一起玩水,找搭子”的招募帖,便在前一天紧急购置了一些衣物后参加了溯溪。在此之前,她从未了解过溯溪其实很危险,在看到新闻后更是感到后怕。

福慧说,自己最初参加户外AA团是为了锻炼身体。她是北方人,在福建本地不认识其他人,因此每周都会跟团,不认识山,更不认识路,“懵懵懂懂爬了两年多。”

但受到追捧的户外AA团,同样也埋藏安全风险。比如,AA团多数并不像商业团那样领队需要具备相关资质,也不需要强制购买保险;由于名义上领队并未收取费用,出发前多标有免责声明,以规避风险。

福慧就表示,自己从未想过问领队是否有相关资质证明。“户外的老人们都说,跟着我们领队就对了”,因此她每次并不会特意查路线,只知道跟着领队走。每次出发前队员自愿买保险,她“一次都没买过”,认为去了的人都知道要自担风险。

一名有着15年户外经验的老驴友“冰峰溪谷”告诉极目新闻,市面上一些“AA团”实为伪AA团,这类团通常活动费平摊,但从车费或其他费用中盈利,“一个活动中参与的人越多,赚的钱越多。”

“冰峰溪谷”说,有的AA团为了挣钱,参与者审核门槛降低,“很多四五十人的队伍不会对参与人员进行筛选,许多人在体能、技能、装备方面并不适合有难度的户外活动。”

户外运动“有腿就行”?

近年来户外运动中事故频发,在蔡阳看来,原因之一是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户外运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日益火热,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许多新手对户外风险的感知较低,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足。

“社交媒体上有很多户外路线的宣传是‘有腿就行’,一些户外团队也会告诉‘只要人来就行’,但实际上这里会有很多问题。”蔡阳说。户外环境中存在诸多风险,比如失温、中暑、滑坠、蛇虫叮咬等,还有迷路、突发疾病等意外情况,而每种情况在不同环境中对应着不同的处理解决方案,户外爱好者应该积累起对风险足够的认知和处理措施。“不要轻视户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你能想到的或是想不到的意外都会发生,一旦发生了如何去应对是很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交平台上的“户外热潮”(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对待户外运动的正确心态也很重要。很多新入门的户外爱好者抱着“人定胜天”的态度去徒步、登山,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其忽视潜在的风险,采取冒险行动从而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我们肯定胜不了天,人类是如此地脆弱且渺小。你应该本着敬畏自然的心态投入到这项运动中来。”蔡阳说。

而“冰峰溪谷”也有着类似的担忧,他观察到,许多新入门的户外爱好者秉持着“完赛”和“冲顶”的心理加入一场户外运动,“不走完全部线路他们会不甘心。”

而这种情况下,领队的作用尤其重要。蔡阳说,一般情况下,团队中领队带领的人数应该控制在8:1到12:1之间,也就是一名领队带8至12名成员,这样领队能照顾到所有人。在带队中,蔡阳认为应遵循“短板效应”,即以队伍中能力最弱的人为优先考虑,“举个例子,如果团队中有12个人,11个人都认为过这条河没问题,但有1个人胆怯不敢过,那我会认为这个团队过这条河有问题,而不是去劝说这个人过河。”

在“冰峰溪谷”看来,户外运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户外爱好者根据其装备、经验、能力、知识,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线路,在经验和能力有所提升后,再选择难度和风险性更高的线路。“对于每一个户外爱好者来说,经验、体能、技能、知识、装备等都要尽可能准备完善,再加上好运气。”他表示,户外运动常和风险相伴而生,每一次户外运动都难以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只能做充足的准备后尽可能将风险降低。

发生过一次危险后,福慧逐渐淡出了徒步圈,她说,自己所在的组织下雨天也会出去爬山,有时还溯溪,她一次也没参与过,因为觉得“看着害怕”,后转而约上三五好友到山里露营。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