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汽车行业,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新能源车的异军突起。

曾几何时,汽车产业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欧美日韩掌握绝对时间优势与技术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发现了新能源升级带给汽车产业的变革机会。

尤其是特斯拉的出现,验证了这一趋势的可行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弃对发动机的产业竞,转向以电机为主的新能源车。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进化窗口”,成为中国车企“弯道超车”的绝佳机遇。

产业升级之际,传统产业的优势就成为掣肘的劣势。燃油车巨头们“车大难调头”,反而是中国的企业们可以轻装上阵。

一方面中国有着多年汽车合资的经验,产业配套成熟而健全;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支持,给予新能源产业持续补贴。

产业机遇与政策红利共振之下,中国新能源车迎来井喷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中国在售新能源车品牌超百家,销量949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31.6%。

产业井喷式发展,正面表现为繁荣,反面则表现为内卷,内卷的最大标志就是“价格战”。

不历经价格战的考验,难以成为伟大的品牌。但在价格战的过程中,注定是残酷和血腥的。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企注销数量达到了5.24万家,同比增长88.26%。

价格战是无差别地冲击,除了国内车企之外,国外品牌自然难以幸免。尤其是豪华车品牌,首当其冲。

在国外汽车产业占据优势的过往,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有着较高的品牌溢价。但是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崛起,豪华汽车开始经历一场“品牌去魅”,豪车的价格体系开始逐渐崩盘

媒体报道,官方指导价35.39万元起的宝马i3,近期部分销售门店开启了5折促销,裸车落地价17万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扛不住的不只是宝马,凯迪拉克CT4裸车价格跌至13万多,捷豹XFL跌至26万,保时捷Macan裸车价跌至40多万。

旧世界的贵族,难以世袭为新世界的王者。传统豪车价格体系的崩盘,只是新能源车时代中的一个序章。在当下车企发生的剧烈“地壳运动”中,难免会有曾经的高峰沉入水底,必然也会有新的山峦拔地而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全球车辆市场来分析,车企之间的竞争,就是一场零和博弈,有新品牌崛起的背后,必然有老品牌被取代。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的秩序尚未完全建立之际,行业难免震荡,旧世界的参与者们很难幸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最为直接冲击的,便是曾经的合资汽车品牌。

随着国产新能源车崛起,合资汽车技术优势不复存在,品牌价值大幅缩水。一线合资汽车品牌尚有对抗余力,可是二线品牌的生存空间就愈加逼仄。

比如起亚,2023年全年销量76407辆,只占巅峰时期的1/9;马自达2023年全年销量86347辆,不到巅峰时期的1/3;2023年最惨的合资品牌或许是斯柯达,全年销量21194辆,同比销量腰斩,相比巅峰时期,跌掉了超90%的销量。

若非有奇招,合资汽车品牌在中国新能源车残酷而激烈的竟争之下,注定要迎来倒闭结局。

除了合资汽车品牌,冲击最大的当然还是合资汽车品牌下的4S店们。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新能源车企崛起,叠加三年疫情冲击,使得合资汽车4S店面临巨大的库存压力,随时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据乘联会统计,早在2022年就已经有40%的汽车经销商倒闭,每天约有11家4S店关停,超半数的4S店处于亏损状态。到了2023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2000家汽车经销商退网,其中不乏一些中大型经销商集团。

在传统汽车产业中,第三个受到冲击的,是二手车市场。

二手车行业,周转最为关键,而周转的前提是新车价格平稳。

在今年国内车企价格战如此激烈的情况之下,新车价格有时甚至一个月内连降几次,这对于二手车市场的冲击可想而知。

二手车市场的毛利不高,一般不到10%,但是据相关统计,新车市场每次降价,二手车的毛利将随之损失2%左右。在中国近年激烈的价格战之下,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3年亏损的二手车商比例高达92%。

新车市场持续的价格战,不仅会挤压二手车市场的利润空间,同时对于库存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利润减少的同时,现金流减少,二手车商近年来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新旧世界的过渡期,往往是痛苦而残酷的,对于两个世界的人而言都是如此。旧世界的车商,有被淘汰的痛苦,新世界的车企,有被内卷的痛苦。唯一能捞到好处的,是新旧世界都需要讨好的消费者们。

可是消费者也有消费者的痛苦,燃油车降价,新能源车内卷,价格都被打下来了,国家地方还有各种补贴,可是摸一摸钱包,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