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刘伯承元帅是我军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足智多谋,判断敌情准确,部署作战周密,善于出奇制胜。自他投身军旅之后,就因战绩辉煌而被称为“常胜将军”,又因具有极高的军事理论水平、培养了很多优秀将领而被称之为“名将之师”。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淮海战役期间,这个常胜将军竟亲自跑到前沿阵地,向一些普通战士虚心求教,让他们告诉自己仗要怎么打。

那是在1948年11月下旬,解放军占领蒙城,切断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即黄维兵团)的退路之后,即将对他们发起总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战即将打响之时,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却亲自来到我军前沿阵地上。

他伏在堑壕沿上,举着望远镜观察敌阵。敌阵和我阵之间,确实视野开阔,一览无余。

刘伯承放下望远镜,但仍在向敌阵观察,深深地思索。

“司令员,喝点水吧!”一个战士给他端过来一杯水。

刘伯承回头望着战士,似曾相识:“你是……”

战士说:“我就是在行军路上骑你马的,我叫韩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噢?”刘伯承接过战士递过来的水,“这碗水我得喝,不然小同志以后不跟我打交道了。”

围过来五六个战士,他们都笑起来。

刘伯承喝了一口水,把杯子放在沟沿上,指着敌阵问战士们:“你们说,这个黄维怎么打?那么开阔平坦的野地怎么通过去,要避开敌人的炮火,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韩福说:“司令员下命令,叫怎么打就怎么打,伤亡也不怕!”

“那可不行!”刘伯承说,“生命是最宝贵的,死了还怎么打敌人解放全中国?还是大家要想出办法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士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末了还是韩福说:“司令员,你是军事家,大家都叫你‘常胜将军’,你的办法一定比我们多,比我们好。”

“哪个说的?”刘伯承瞅着战士,“戴上高帽子,头重脚轻,可是要摔跤的。”

战士们又都笑起来。

刘伯承又说:“今天我就是要听你们的意见,一个人出一条,哪个出不来,饿他一顿饭。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是常胜将军。如果不听大家的意见,我刘伯承就成了常败将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士们都争着举手:

“司令员,我说一条!”

“我来说!”

“让我先说!”

刘伯承摆了摆,微笑着说:“莫慌!”他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本子,做好记录的准备,然后指着韩福,“你先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这时,身旁的掩蔽部里,响起叮铃叮铃的电话铃声,里面的干部在接电话:“啊!啊!啊!……”

干部放下电话耳机,从掩蔽部里钻出来,向刘伯承报告:“司令员,纵队告诉你:听了解放军总部、你和陈毅司令员的广播讲话,从黄维兵团司令部投降过来一个参谋,他说黄维接到了‘剿总’固守待援的电令和蒋介石的手谕,估计徐州的敌人要弃城逃跑。”

“谢谢这位参谋!”刘伯承微微发笑,“不过,如果我们现在才知道徐州敌人要弃城逃跑,那就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个小时后,刘伯承带着那个记下了战士们不少意见的小本子回到野战军指挥部。

12月15日,中野大军将黄维兵团全歼于双堆集地区,宣告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

我们无从得知,刘伯承元帅在歼灭黄维兵团的决战中,有多少指挥作战的思路来源于他在前沿阵地上从战士们那里搜集来的建议和意见;也无从得知,究竟有多少战士由于刘司令员亲临一线向他们问计而激发起战胜敌人的强大信心和决心。

但毋庸置疑的是,正是他注重调查研究、虚心听取基层声音的习惯,正是成就这位杰出军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