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孩子从来不缺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只是在养育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动力被消耗殆尽了。

什么是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例如:游泳、骑自行车,我们一旦学会几乎可以是终生不忘。

学习也是反复经验的积累,例如:通过一个暑假的练习,掌握动作要领孩子学会了游泳。

例如:动物的追逐打闹,也是学习,是为了练习捕猎技能。

狭义的学习,普遍认为是学校书本知识的获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天生就有学习的热情

从一个小生命诞生起,TA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热情和好奇,从最初的反射性动作(抓握、吮吸)到智慧动作(后天学习掌握的动作),再到有了行动能力,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

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每个孩子天生就具有不断向上、向好发展的动力。只是在后天养育中,因为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将孩子的热情消耗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磨灭孩子学习热情的不恰当方式

1、妈妈无法离开孩子

从出生起,进入母婴共生状态,婴儿依赖妈妈的照顾而生存,妈妈也从自己的生活、工作、兴趣中脱离出来,全心全意照顾婴儿。或者说,新生儿的妈妈为了照顾婴儿而活着。

人的一生,是逐渐发展、长大、独立的过程。

当婴儿想要开始自己的探索时,如果妈妈不能从最初的“全神贯注”中脱离出来,她会感受到“被抛弃”。

婴儿不再像刚出生时那么需要她,作为母亲(照顾者)的价值,受到了挤压。有部分妈妈不能够适应婴儿的发展,及时的退缩出来,就会对婴儿的世界产生侵犯。

常见的现象是:妈妈因为担心可能存在的危险,而拒绝婴儿探索,或是提前将可能的危险解除,婴儿无法体验到挫折和自主性。

孩子会产生错觉:外部世界是危险的,妈妈的怀抱最安全。

由此,妈妈成功地将婴儿拢在了怀里,妈妈的照顾者角色价值得以继续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不能够适应婴儿发展的行为还表现为:打断婴儿的探索,令婴儿不能持续性探索。

常见的现象是:在婴儿摆弄玩具,看书时,用喂水、零食打断。

这样做一方面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获得到一种探索的持续感;另一方面,被打断的兴趣有时候很难再连续起来。

例如:当我们工作时被打断,安排了其他任务,再回来时接续起之前的工作,就需要一个过程。

2、负性视角聚焦

背诵慢了、字难看了、作业拖拉了......

常见的原因:家长习惯用负性视角解读孩子的行为,由此产生了“不够努力、拖拉、慢、笨”等负面的行为解读。

当家长自己产生了消极情绪,再把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此时充满了挫败感和负罪感。

由此产生“学习是困难的,不好的”等消极认知,长期处于负面评价之中,孩子也会存在消极的自我评价。

即:我是不好的,我做不到,我是不受欢迎的。

这两项如果叠加在一起,绝对是1+1>2的效果。

没有谁会喜欢做一件永远也做不好的事情,当目标(家长要求)和现实(我认为我的能力)之间差距太大时,人们会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通常会选择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让孩子重拾热情,主动学习?

简单、笼统地说:把以上两条常见原因反着做,就可以了。

1、观察评价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

学习困难的孩子,抛开生理性因素不谈,多数存在心理发展滞后的现象。我们搞清楚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且也回不去。

重点是:我们需要用适合孩子心理年龄的方法来对待他。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唐氏儿已经30岁了,能用对待成年人的方法对待他吗?

讲个案例吧~~

一对高知父母,儿子学习困难,在积极评估后,发现儿子的心理年龄停留在5岁左右。此时,这个男孩已经在读初一了。

他们毅然决定休学一个学期,夫妻二人像对待5岁的孩子一样,轮流在家中陪孩子玩。

他们发现,孩子居然对5、6岁小孩的玩具超级兴奋和感兴趣。

这一场景,让妈妈泪流满面。

妈妈说:“一个学期,我感觉他从5岁长到了10岁,离适应初中的水平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再休学一个学期。”(原话忘了,大概意思是这样。)

2、多用积极正向视角看待孩子

用积极、正向的视角看待孩子,并不是忽视孩子的问题。而是帮孩子树立信心,重新找回自我效能感----我能行!

重点,重点,重点:我们要用正向的评价,挤压孩子的心理空间,重新建构积极的自我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的行为,用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就会有不一样的认知。

举个例子:孩子写作业拖拉~~

负向视角:磨蹭、拖延、懒惰、注意力不集中

正向视角:是不是不会?是不是需要帮助?是不是不舒服?

您别觉得这么想很奇葩,实话说:凡是拖延的孩子,尤其是拖延后还有负面情绪的孩子,常常拖延后自责、打自己、说自己笨的孩子,他们都是完美主义者。

他们幻想能把作业做到完美,但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或者是有一点不如意的地方,就会产生负罪感、内疚感,瞬间耗空自己的心理资源。

家长看到的是:孩子拖延、磨蹭、摆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对一家学校的师生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他说经过测试挑选出来了一批“具有良好天赋者”。

你说,你要是老师、校长,会不会特别重视这群孩子?

所以,老师会对这些孩子特别宽容且正向积极地看待,老师越是宽容和积极,孩子就会越是努力。

因为孩子会认为:我在老师眼中是一个好学生!

由此,在师生双向互动中,真正的一批“具有良好天赋者”就被活生生给创造出来了~!

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3、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加强并泛化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家长能发现孩子的某项兴趣、特点,尤其是比其他人做得好的方面,一定要及时加强,让其在这个兴趣上产生自信感和自我效能感。

借由这个兴趣产生的自信,将它泛化到其他学习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具体一句话实操

我认为,长期被贬低的孩子和长期被夸奖的孩子,在长大后同样凶多吉少!

被贬低,不说了,相关信息很多,最直接伤害就是低自尊,过低的自我认知。

被夸奖,容易放大孩子的自恋,导致期待过高,和现实差距过大,如果失败,也会放大挫败感。

如果是不恰当的夸奖,孩子让孩子骄傲,不懂得努力。

正确的一句话实操: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句话包含了非常多的信息:

第一,帮助孩子回想成功经历,加深成功的愉悦感,积累成功经验。

第二,回想的过程也是总结、复盘成功经验的过程。

第三,作为家长,我很好奇,很想知道你的经历,你能告诉我吗?

这句话,威力巨大,也是对孩子很好的镜映。那是一种类似精神共鸣的一种爽感,只有得到良好镜映的孩子,才会长成他自己应该有的模样。

专注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一个不温不火,温度刚刚好的爸爸,如果恰巧你也喜欢我的内容,关注我,每天懂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