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作文岂能“W(屎)急造茅坑”?

金新

杭州方言称“屎”为“W”,这个字到底怎么写,我这个杭州人也实在难以奉告,只得以“W”替代。至于“W(屎)急造茅坑”,那是句杭州人常说的俗话,有类于“临时抱佛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上海《文汇报》曾有一篇应景文章《高考倒计时4天!上海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手把手教你如何写出高分作文》。

这个语文特级教师叫樊新强,是上海中学的。百度了一下,没有一篇散文作品,无论记叙的文学散文、说明的文艺小品,还是议论的时评或杂文,看来是个擅长“屠龙术”的名师。

不过,毕竟是“十里洋场”上混日子的,不像“销金锅儿”里捞世界的杭州某些语文特级教师,低档则一篇不到500字的”后记”病句连连(如学军的某女名师),高档则一来“指点文题趋向、论述题型特点”,二来“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三来“讲究格式、注重技法”(如浙大附中的某女名师)。你看樊特,一下子扣人心弦:第一,“寻找论题中的辨析空间”;第二,“形成论述中的条件意识”;第三,“加强论述中的现实针对性”。

不知樊特是否以为没有“辨析空间”,没有“条件意识”,没有“现实针对性”的议论文,也能算一篇议论文,仅仅是水平低了点,犹如高考三类文??

其实,即便写一篇“论屁”的议论文,亦当一有“辨析空间”(“响屁不臭”与“臭屁不响”之间的关系),二有“条件意识”(健康正常人每天要放屁5至10次,排出500毫升左右的气体,否则有病态的可能),三有“现实针对性”(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完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蛋白过剩造成的恶屁现象必须引起医学界重视)!

其实,学了12年语文还不会写文章,原因有二——

一因遇到了杭州“销金锅儿”式名师。清人魏源《江南吟》有语:“长夜国, 莫愁湖,销金锅里乾坤无。”语文生态天昏地暗,模式化作文如毒品使人沉醉,令人忘忧,伪名师挥金如土只求过嘴瘾,哪管教育乾坤之有与无!

一因碰到了上海“十里洋场”式名师。“迭个人袋袋里纹达路瘪的生司(老上海人把没有一分钱在身上,称为“纹达路瘪的生司”,这个“纹达路”,也就是英语“one dollar”,也就是“一元钱”,而这“瘪的生司”,意思为“拿不出”),穷得达达滴(穷的叮当响),还想来稿我(和我)来赌铜钿!哼,想空麻袋背米哦。”

“W(屎)急造茅坑”在心理学上叫“期待效应”。古希腊神话中有个热爱雕塑的人,他曾经对自己雕刻出来的美女,神魂颠倒,痴迷不已;后来雕塑变成了美人,与她相亲相爱。这个跟吸引力法则也很相像的,你相信什么什么就来到!

其实,考前突击是一种“心想事成”的幻想,绝不是一个好习惯。心理学上一个有名的实验观察叫“间隔效应”:“如果学习总时间相同,或接触学习材料的次数相同,那些在一段时间内分散学习的内容,要比在短时间内被塞进大脑的内容,记得更牢、记得更久。换句话说,如果你有10小时的学习时间,那么每天学习1小时,坚持10天,要比一口气学习10小时记住的东西更多。”

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尚且如此,何况融知识于血液的写作这一语文教学成败的试金石?

难怪樊特文末辩证道:“以上所述方法,当然也不是凭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奏效,依然需要深厚的积累作为基础。”

只是,樊特“江山易撼,本性难改”,其旋即辩证之辩证为:“然而考生们的语文学习自呱呱落地已然开始,十八年来或多或少都有积累。只不过很多人的积累正如库房中散置的各种武器,看似一无所用,在最后一个阶段,如果有意识地进行梳理归类,再加以一定方法的磨砺,在高考时未必拿不出好枪来。”

樊特没有一篇文学作品,但“龙”解剖得多了,“辩证法”就成了他的遮羞布。有一篇名为《辩证法与放屁》的文章,樊特实在应该看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课时,我放了一个屁——很普通的屁。既不很臭,当然也绝对不香。

可怕的是,教授正在讲辩证法。

“请你自己对这个屁作一下判断,”教授说,“它好还是不好?”

我只得说:“不好。”

“错了,”教授说,“任何事物都由矛盾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有它好的一面。”

“那么说它好也不对了?”我问。

“当然。”教授说。

“它既好又不好。”

“错了。你只看到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统一的一面。”

我只好认真看待这个严肃的问题,仔细想了想说:“这个屁既好又不好,但不好的一面是主要的,处于主导地位。”

“错了。你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双方会相互转换,今天处于主导地位一面,明天一定处于次要地位。”

“你是说明天全人类会为了我的这个屁欢呼雀跃吗?”

“不尽如此,但不能否认这种发展趋势。”

我愣了好大一会儿,只得硬着头皮说:“我的屁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今天可能不好,明天一定会好。今天可能很好,明天也许会不好。”

教授听得直摇头,说:“这是彻底的怀疑论,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就这样,仅仅因为放了一个屁,我就成了一个怀疑论者。

教授接着讲课:“辩证法的威力不仅在于能够轻而易举地驳斥任何观点,而且能够轻易地为任何观点找到理论根据。”

“可是我的屁就没有任何根据。”我抗议道。

“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其实很简单,它是你肚子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

我哑口无言。

教授说:“下面我们不谈屁,谈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无论你怎样选择,都有理论基础。”

我赶紧说:“我要捡起西瓜,丢了芝麻。”

“很好。”教授说,“你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是说,你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我就捡起芝麻,丢掉西瓜。”

 “先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你解决问题的顺序十分正确。”

“我既要西瓜,又要芝麻。”

抓住主要矛盾,又不放过次要矛盾。你是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我既要砸烂西瓜,又要踩碎芝麻。”

“很好,你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事物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一切旧的事物必然灭亡。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产生的前提。”

  “我既要吃掉西瓜,又要砸烂西瓜。既要捡起芝麻,又要踩碎芝麻。可是,只有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怎么办?”

“你这才算对辩证法入了门。重要的是:矛盾的双方不仅对立,而且有它统一的一面。你吃掉西瓜当然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你要砸烂西瓜,也并非不合理。只有将二者统一,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斗争。”

我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可是,你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教授笑着说:“辩证法不解决任何问题,它的用途在于首先把人变成傻瓜——如果还有人不是傻瓜的话。”

“你是说‘首先’?”我问。

“是的!然后再从傻瓜飞跃到学者。”教授开始整理讲义,“关于辩证法为什么不解决问题,如何把人变成傻瓜,以及怎样实现从傻瓜到学者的飞跃,这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授一蹦一跳,走出了教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辩证法与放屁》看似“无厘头”,本质上是一篇很严肃的文章,讽刺的是那些糟蹋真正辩证法的人,比如“屠龙”高手樊特。

高考作文成败不是一日之功决定的,不会“宰牛”,就“杀鸡”吧,千万别“屠龙”!

高考作文岂能“W(屎)急造茅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