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病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脱出、瘙痒、肛门不适等症状。常常自行使用外用药物治疗,容易反复发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嵌顿痔则是痔病急性起病阶段,痔核由于便秘、腹泻、劳累、妊娠等原因脱出肛外不能回纳,产生剧烈疼痛,严重者痔核呈黯紫、黏膜表面可见瘀点瘀斑、甚至糜烂坏死。现将中医对治疗嵌顿痔的研究概述如下。

嵌顿痔保守治疗《杂病源流犀烛》指出:“夫至气滞血瘀……诸变百出。”认为疾病乃因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肿胀及疼痛。嵌顿痔的病机应从整体出发,实邪侵犯,脏腑气血阴阳亏损,饮食起居,七情内伤密切相关,导致瘀血、浊气积于大肠,局部气血瘀滞,经络阻塞而发为嵌顿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湿性下趋,湿热之邪下魄大肠,结聚肛门,发为痔。喻文球将具有行气活血、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止血的经验方应用于湿热下注型老年嵌顿痔,疗效显著。“瘀热搏结”为痔的发病机理,主张在治疗过程中应分段治疗,瘀、热之邪不除,则痔病难安。

早期手术治疗常会出现术后水肿、疼痛、创面较大,肉芽组织生长缓慢等,由于静脉循环阻碍,各痔核之间的界线并不清晰,直接手术可能导致术后肛门狭窄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有部分患者合并心脑血管、其他基础疾病、孕妇及惧怕手术等因素不宜进行手术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守治疗方法多样,如中药熏洗、中药内服、中药外敷、手法复位、针刺等,在消除患者局部症状时不良反应小、创伤小、恢复快、临床疗效好,患者接受程度高。将气滞血瘀型Ⅳ期患者,予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自拟方熏洗坐浴连续10天,每天2次,患者在疼痛,水肿,脱出,出血等情况明显改善。

院内制剂消痔贴膏外敷治疗嵌顿痔患者,每日2次,连续用药7天,结果显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说明中药外用治疗嵌顿痔具有多重疗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守治疗嵌顿痔的优势。手法复位是指先用润滑剂如软膏、自制院内制剂或凡士林等涂抹于痔核表面,缓慢轻柔将痔核推入肛内,并用纱布加压包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法复位将脱出的痔核塞入肛内,解除括约肌痉挛,促进肛周循环,促进水肿的痔核吸收。对42例急性内痔嵌顿患者行手法复位后加压包扎并配合中药熏洗,成功复位36例,症状解除,1月后未再复发;复位失败6例,1月后仍脱出者行手术治疗后治愈。

将30例嵌顿痔患者选穴曲池直刺泻法、委中刺络放血,每日1次,连续治疗5天,发现脱出痔核可回纳,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有效率83.4%,针刺治疗嵌顿痔可减轻患者症状,使痔核回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嵌顿痔术后并发症病因病机嵌顿痔手术治疗为金刃所伤,术后创面余毒未清,经络损伤,气机阻滞经脉,且创面为开放性更易感染毒邪,不通则痛;加之手术导致肛周局部组织损伤气血运行无力,血不荣肤,不荣则痛;术后脾胃虚弱,统摄无权,致术后便血。金刃损伤筋脉,血不循经,血溢脉外,则出血;热伤阴津致大便干结,排便努挣,易擦伤血络则出血

湿性重浊黏滞,易犯人体下部,肛周创伤,运行不畅,津液不化则出现术后肛缘水肿。中医在治疗嵌顿痔有独特的优势,临床上很好的缓解不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洗坐浴法

熏洗坐浴是指将中药饮片煎煮,先熏后洗,借助蒸汽的温热熏蒸患处,药液在适宜的温度后,将臀部浸泡。熏洗坐浴法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刺激局部循环;直接作用患处,利于吸收;通过局部的刺激和吸收,调节全身状态;

研究表明,熏洗坐浴可缓解术后疼痛、减轻水肿、抗炎、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创面愈合等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熏洗坐浴时间为10-15分钟最佳,若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肛周皮肤疾病发生、水分子渗透进组织间隙,加重水肿;若时间太短,药物无法发挥疗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患者术后予自拟痔洗剂(药物组成:鱼腥草25g,荔枝草25g,生大黄10g,野菊花15g,五倍子15g,枯矾10g,苦参20g,黄柏30g),每日熏洗坐浴2次,每次15-20分钟后常规换药,结果表明,中药熏洗坐浴组在疼痛、水肿、创面愈合时间等优于高锰酸钾组(P<0.05)。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是根据辨证分型将中药一起加工制作成散剂、膏剂等不同的剂型,涂抹于纱布上,外敷肛门患处,经过肛门局部对药物的渗透吸收,发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功。贺燕将84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八宝痔疮膏组和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组,每日换药2次,连续10天,结果表明,治疗组在肛门疼痛、水肿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湿热下注型痔术后患者予紫白膏穴位贴敷次髎、承山、阴陵泉,结果表明:在紫白膏穴位贴敷在减轻术后并发症(疼痛、水肿、出血)有一定疗效,总有效率为93.9%。

中药栓剂

中药栓剂最早见于《史记•仓公列传》,将中药与基质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肛门周围有丰富的动静脉及淋巴丛,在肛门温度的影响下,栓剂会在直肠下部的肠腔中自动溶解,不仅能快速地发挥功效,而且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通过直肠黏膜的吸收,从而在发病部位发挥疗效,有效地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了对肝脏的不良反应,具有很好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栓剂纳肛可擦许少量润滑剂、动作轻柔,避免暴力损伤黏膜,加重患者疼痛感,栓剂纳肛往往会有不适及排便感,操作后可侧卧休息避免栓剂被挤压出肛门,造成药物停留时间短暂

周丽将98例混合痔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后经常规治疗后加用普济痔疮栓,结果发现普济痔疮栓组在术后疼痛、肛缘水肿、排尿困难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扎法

用丝线结扎于痔核基底部,使痔核缺乏血供而坏死脱落。现存最早记载结扎疗法的书籍为《五十二病方》中描述:“牡痔居窍旁……絮以小绳,剖以刀。”又有记载用“蜘蛛丝”、芫花、壁钱缠绕痔核的方法。《世医得效方》云:“用川白芷煮白作线……其痔自然干萎而落,七日后安。”指出痔核脱坏死脱落时间为七天,这与现代的结扎线脱落时间大致相同。

现在使用最多的外剥内扎术,是对这种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是痔病手术的“金标准”。马洪静将42例环状嵌顿痔患者治疗组予外剥内扎硬化剂注射治疗,对照组直接采用外剥内扎,结果表明:两组的症状改善效果相当,但硬化剂组在切口愈合时间、远期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用分段分离外切内扎术急诊治疗环状混合痔嵌顿,另一组先行保守治疗1-2周后行择期手术,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及治愈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直接手术可缩短疗程,减少费用。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针对混合痔术后引起的尿潴留,主张应治疗相应脏腑,疏通水道,恢复气化,针刺腹针及远端的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为主。治疗组针刺中极关元、气海、水道、双侧三阴交、双侧阴陵泉,每日1次,治疗3天,对照组予温毛巾热敷30分钟,并配合按摩、听流水及口哨等方式达到排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可促进患者术后排尿,效果显著。将脾肾阳虚型混合痔术后患者分为火龙灸组和布洛芬组,结果发现治疗组有效率为99.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火龙灸治疗痔术后疼痛安全有效。

(2)耳穴压豆:将39例嵌顿痔患者先予自制院内制剂外涂痔核后行手法复位,再选取耳廓神门、皮质下等穴进行按压,结果显示:治愈30例、好转9例、未愈0例,1例复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音乐疗法:等将60例混合痔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每日予五倍子汤加减熏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每日熏洗及睡前予五行音乐疗法(选取角调、徵调两种),研究表明,音乐疗法组在疼痛及肛缘水肿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说明音乐疗法可通调情志,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创面恢复。

西医对嵌顿痔的治疗

手术治疗

在最新版的《中国痔病诊疗指南》中提到:无症状的痔不需治疗,有症状的痔在饮食调整、使用静脉或性药物、缓泻剂及联合外用药物后治无效则需行手术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痔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外剥内扎、PPH、TST、RPH、THD等。此术式对内痔行结扎,切除外痔并做“V”型切口,使引流通畅,痔和痔之间保留皮桥,避免术后肛门狭窄等问题,操作简单,远期复发率低。对150例嵌顿痔患者行外剥内扎治疗,发现患者术后疼痛、水肿、便血、术后肛门狭窄、住院天数、远期复发率等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

在此基础上改良的术式如丁泽民教授提出的分段齿形结扎术,将痔核结扎于不同水平面可大大减少肛门狭窄的问题;日本学者提出保留肛管上皮术,术中将内痔及外痔适当切宽,使术后的切口呈“哑铃”状,但此术式技术要求高,操作较难,并未在我国推广。保留齿线术,即在齿线上下分别处理内痔及外痔,减少损伤肛管齿线,保护肛门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医对痔病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痔术后常常出现疼痛、水肿、便血等并发症,加之肛门的特殊解剖位置,创面容易受粪便、分泌物等刺激,使创面愈合时间较长。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痔术后创面愈合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此过程并不是独立而是相互交叉进行。

炎症期:血小板及纤维蛋白聚集至局部创面进行伤口止血;清除病原体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此期创面红肿、渗出物较多。肉芽生长:成纤维细胞聚集至创面,形成基质,毛细血管开始生长,逐渐填补创面。上皮化期:胶原蛋白的重组及血管的萎缩,故肉芽组织由鲜红变为淡红,直至与表皮颜色相同,形成疤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中医外治法是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历史悠久,方式多种多样,毒副作用小,在临床运用上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减轻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创面愈合等有其独特优势。

但还需正视不足之处:中医外治法的研究大多以临床上病人为研究对象,缺乏动物实验及药理研究。临床上不同学者及医院有自己的经验方及院内制剂,难以做到统一标准。对于上述问题,仍需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制定标准,更好地促进中医外治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