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第一财经推送的新闻,说是富豪们开始大量亏本抛售自己的私人房产。比如许荣茂,抛售的时间节点正是现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间点比较微妙,因为当下正是香港撤辣后市场再次回归下跌的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楼市撤辣并经历了两个月的量价齐升后,楼市再次回归下跌,而许老板正是确认了下跌的趋势后,才果断亏本卖出了房产。

许老板2017年购入此物业,对手盘正是李嘉诚,而如今相对2017年下跌15%出售,也不算亏得太多。

但如果许老板能早个一年出售,也许就可以保本。之所以拖到现在,也是寄希望于香港救市后的市场上行再套现。结果上行没有等来,那就果断地止损了。

当然,最惨的,还是在撤辣后涌入抄底的韭菜们,在楼市下行期充当了接盘的软着陆力量。

所以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趋势下行的楼市周期里,为什么会有很多韭菜冲进楼市接盘,成了软着陆的肉垫呢?

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很多人没有对富人或专家祛魅,总认为有钱人的判断高人一等。所以很多自媒体博主自称资产多少多少,装成富人,说一些没有数据依据,但故作高深的判断,就可以引诱韭菜去接盘。结果韭菜接盘的资金,一部分成了卖家的套现资金,另一部分则成了掮客(自媒体)的佣金。

所以,我们先来说下祛魅的问题。

5月份,我在线下见了两个知识星球的同学,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富人。其中一个是我们知识星球会员五群的,20多年前在复旦读书的时候,就找到了商机实现了年赚500万,于是从复旦辍了学。现在每年营收5亿多,利润几千万。另一个是地产相关,他的公司是专门卖豪宅的,20万单价以上的市场占据了上海50%以上的市场份额,因为工作关系,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有一半都是他的客户。

两位同学是分别和我见面的,都聊了超过两个小时。互相分享了一些赚钱方法和趋势上的看法。两位在自己的经营领域都是非常专业的,但说起宏观,或者说是股市大盘,或是楼市趋势,也都只是在概率上进行一定程度的预判。

但这并不是说,大家在这方面能力不行,而是说这个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极度复杂,受诸多因素干扰的市场。

甚至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很多顶着XX研究院的头衔,或是顶着北大,复旦经济学专家头衔做出的预测,你事后去复盘他们的发言和市场走势。发现准确率都不一定有50%。

准确率不高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因为一些利益群体而发言,也可能是真的就错判了市场。

但这些都不重要,你只要知道他们的预测,比猴子扔飞镖准确不了多少就行了。

这就是我跟大家说的,要祛魅。

回归到投资,我们还是只能靠自己,而在投资场,一边跟踪数据一边决策往往比预测本身更加重要。

包括文章开头所说的许老板,也是在看到撤辣后的趋势确定后才下决心完成了止损。

和我见面的那位做豪宅生意的同学,由于在楼市的市场一线比较敏感,所以在去年3月抛售了房产。而我则是根据数据指示,从2022年底到2023年8月陆续抛售了多套房产,投资上也算是殊途同归。

有关这段卖房的经历,以及我的判断和想法,我在去年11月写了文章发布在了知识星球。看了文章的同学都知道,我也并非是在京沪价格最高的3月集中抛盘,而是根据概率和确定性的不同,逐步跟踪数据来确认并决策的,最终也并没有全部卖在最高点,而是把要减持的房产分批卖在了一个高位区间。

卖在次高点的房子,实际上是要减持房产中的最后一套,是持续跟踪数据并获得了更高的确定性才决定卖出的,因为减持更多,需要更高的下跌确定性。

打个比方,就好比说你开车去一个地方,然后导航会给你算出一个到达的时间,但并不是说你真的就会按这个时间准时到达,而是在这一路上,导航会不断根据最新的路况去实时修正,重新计算达到时间。

这就像极了我们的大势判断,我们根据各种已有数据计算并预测大致的走势,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搜集新的市场数据,来修正我们的预判。

就比如我们回到香港撤辣的时间点,我们可以说基本维持看空的观点,但也要观察撤辣的效果。这时其实没人敢100%拍板今年香港楼市的走势,但预测不出来并不代表你会进去抄底当韭菜。

因为,即便你是买方,你也是需要设置观察期的,并不是媒体一忽悠,你就要进去接盘的。

当然,他们接盘的理由,我也很清楚,因为怕错失最低的价格。

但在投资场,确定性和收益率,天然就是矛盾的。比如,以股市为例,这个是我上周末写在知识星球的一个投资课上引用的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到,你可以在底部的左侧买入,也可以在右侧买入。但在左侧你只能凭借经验和猜测去判断,也许能买到最低点,但也可能会接飞刀。右侧价格上穿60日线时,你才获得了上涨的确定性,但代价就是会错失最底部价格的利润空间。

对应到楼市,其实也是一样的。就比如香港楼市撤辣,在撤辣后市场迎来了量价齐升。对此,我们维持大概率的下跌中继的判断,但如果你是一个有经验的香港楼市的投资者,也不能不在撤辣观察期跟踪数据来消除这种反转的确定性。

当收益率和确定性要二选一时,我个人的建议,是确定性,宁可损失底部的价格空间。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投资上,赚多赚少都是赚,但是绝对不能亏。

那么回到我们这边的楼市,在517楼市新举措,以及沪深楼市新政的背景下,我们怎么去获知楼市涨跌的确定性?

我给出三个指标供你判断。

1 观察5月和6月的新增居民贷款,和2015~2023年这历年的5,6月做对比。下图我在过去文章中多次引用过。2016居民债务大涨引发楼市大涨,2022居民债务大跌引发楼市大跌。居民债务和房价关系,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本次517新举措,是全国性的降低首付和降低利率,放松了居民加杠杆的限制,所以可以跟踪后续的月度数据来观察新举措是否带来了新增居民贷款的上升。

但该指标,是一个全国性指标,接下来我们说说城市指标。

2 活期存款增速,一般是楼市成交的先行指标。这个我在过去的文章中曾写过。

也就是,观察活期存款同比增速和定期存款同比增速,和历年活期和定期数据做对比。看居民存款的转移方向是流向活期还是定期,来判断居民后期在楼市支出的可能性。

这项数据是分省份统计的,也就是京沪作为直辖市会有独立数据,深圳则统计在广州省下面。

这个可以作为特定城市楼市行情的先行指标。

3房东信心指数

这个主要是观察每日挂牌价调涨调跌的比例数字,来获知房东的整体情绪。而房东情绪,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买家情绪。

对于没有加入知识星球的同学,可以自行统计跟踪上述三项数据去辅助判断;对于已经加入的同学,我会在第一时间在星球同步并统计最新发布的数据,并给出我的判断,供大家参考。

当然,还有成交量等数据也是重要的判断依据,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也就不单独拿出来说了。

在投资场,我们之所以要根据最新的数据来独立决策和判断,是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而外面很多自媒体的发声,完全都是出自情绪的干扰项和噪音,甚至会起反作用。

比如说,4月下旬传出央行要在二级市场交易国债的消息,几乎所有自媒体都解读为央行要买国债放水。大家应该都有印象。

只有我,在知识星球告诉大家不要受外面舆论的影响。根据逻辑判断,央行的动作极可能是要卖出国债,而非买入国债。也就是,不是放水而是收水,不是QE,而是反向Q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我昨天看到了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发布新闻,表示央行要卖出国债。印证了我们一个月前基于逻辑的判断。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在投资场,我们除了根据数据和金融逻辑来独立决策,几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因为市场上很少有可以完全信赖的观点。

因为你看到的,大多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其背后,都是利益。

后记:

继上周517楼市新举措之后,本周沪深都放松了限购限贷,但跟进的是去年8月央行的20%首付,而不是517的15%。我们判断推进软着陆的意向还在。

由于楼市新举措的关系,短期可能会有成交量价上升的现象,但去年的杭州和今年的香港,都已演绎过短期回暖但两三个月后继续下跌的剧本。

因此我们预判北上深维持和香港杭州类似的剧本,建议要买房的同学设置2~3个月的观察期,并在这个观察期持续跟踪数据的变化(我也会在星球跟踪并给大家同步)。不要出现一个月的量价变化就急着进去接盘。

因为在投资场,确定性,远比收益率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