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北京经过了连续几日的雨水冲刷,太阳才稍稍露出头来。

我叩开了“袁崇焕祠”的门。

一、寻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区进去

祠堂在小区里面,我是尾随着送快递的小哥进去的。

虽然不明显,但也足够荣光了。

毕竟能在北京二环内住百年以上的人,不多;我能想到的也就水晶棺里那一位。确切算年份,他比他老人家还更久一些。

也是因为他老人家格外开恩,他被留在了原地。该墓园原是广东新旧两义园,其他人的墓因为政策都被外迁了。

他,因为一些名士的奔走,被特批留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名信

写这封信的,李济深和章士钊更有名些。

1、李济深,曾经的黄埔军校副校长、国民党一级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2、章士钊,老人家的老乡,北洋名流,1920年借了2万银元支持老人家。1920年的2万银元,也是一笔巨款。

可以参考的是,1919年鲁迅先生谋得月薪300大洋的好工作后,毅然购入北京豪宅,二环内、500多平方、32间房;有正、厢、耳、厨房、跨院、花园一应俱全,共花去3765块大洋。

为什么章士钊会借出这么一大笔款子,赖因老人家的第一个丈人杨昌济是他的好友,凭了好友书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洋

3、叶恭绰,在民国年间文化影响仅次于蔡元培,故一时有“民国第二导师”之誉。文化影响力可见一斑。

他精于文化学术、考古、书画,搜集古代文物至为丰富。因藏书丰富,而与李盛铎、傅增湘、罗振玉并称“民国四大家”。

当然,当过的官也不小,干过中央银行董事、财政部长、交通总长等等。

4、柳亚子,加入过同盟会、光复会的国民党元老,还是老人家的老朋友。我们耳熟能详的《沁园春/雪》是老人家题赠后寄给他的。

以上4人,竟为袁崇焕祠与墓而惊动了老人家。

其中,李济深与叶恭绰是广东人士,与袁崇焕算是同乡。袁崇焕是祖籍广东东莞,生长于广西藤县。

这封请愿书,李济深作为时任国家副主席署名靠后,也不因年龄、也和职位高低无关。

二、叩门

及至山门前,大门两边写着:

自毁长城慨古今

永留毅魄壮山河

而大门紧闭,不免担心会白来一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门

正透过门缝往里观望,门栓确实横着;正疑惑间发现一个白色门铃,上面还有贴心的话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门铃

入内参观,

请按门铃。

我试着按了一下,果然很快从门后屋内闪出人来;开了门。

门票是有的,2元。

我猜想,自己来得有点早;每天第一个来的人或许是要按门铃的。

但我也不是最后一个人,因为后面我在参观时,陆续又进来了两三拨人。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悄悄地混进了小区,悄悄地踏入小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守墓人?

让袁崇焕墓留在北京的有四大名仕;而日夜守护袁崇焕墓的也是一段传奇。

据说,袁崇焕死后,他的部下,一位佘姓义士盗出骸骨葬到此,并世代守护,传到现在已经第17代了。第17代是位女士,叫佘幼芝。

她也不知道祖上这位义士具体叫什么名字,但是知道这位祖上立了规矩说要世世代代守护袁崇焕的墓。

能传17代也是不容易的,如果中间有一代没有生儿子,可能就无法实现祖先的诺言了。

和平年代看守17代也就罢了。能历经满清、民国、日占期间,佘姓家人都能在北京二环内坚守诺言,堪称奇迹。

我们的诺言能不能坚持1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崇焕

也听说,上个世纪5、60年代,有盗墓贼挖开过袁崇焕墓,其中空空如也。不知道彼时守墓人为什么没有尽到守墓之责;但人们知道了,这是一座空墓。

这是一座空墓?

其实是很可能的。

当年袁崇焕受的凌迟酷刑,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执行的,并留下有许多现场目击者的文字记录。

如其中张岱的《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一中就记载:“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侩子手争取,生噉之。侩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即袁崇焕被千刀万剐,每剐下一片肉,都被恨他的北京市民以钱争买,和酒生吞。要吃袁崇焕肉的人无数,而袁崇焕之肉有限,最后,购肉不得的百姓为了泄愤,用刀斧把剩下的骨骼“碎磔之”,致使“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显而易见,袁崇焕既已尸骨无存。

也有人解释,说半夜里冒死去偷回的,不是袁崇焕的尸体,而是那颗将要被传视九边的首级。

这种解释也很难说得通。袁崇焕是如此重要的人犯,如果他的首级被偷走而无法执行传首九边,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而且,史书也不可能没有相关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墓碑

墓碑上写着:有明袁大将军墓,而左上角写着大清道光十一年二月。

满清立碑,其实笼络人心,墓中有什么,他们并不关心。

佘家守墓,其实传颂“义”的故事,守了多少年,和义士姓名一样是谜。

这座墓是不是空墓并不重要;佘家人守墓17代是不是真的也不重要。

人活着、死了,有什么是重要的呢?

争议

开门的人不是佘幼芝,现在的袁崇焕祠及墓是文物保护单位,是专人保护的。

后来瞻仰的人中,也有和我一样的独自前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牌位

一位老伯,看得尤其认真。

当然,我比他更认真一些。

他在我之后进来,看了墙上资料后,颇为愤怒地摔门而出,丢下一句话:

不该杀毛文龙!

声音小点的话是说给自己听的,声音有点大,让我想,或许是说给我听的。

我突然觉得,我也很久没有和人交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形象

毛文龙,该不该杀?

毛文龙,应该是军阀模样。他是个总兵。“总兵”这个官职是明朝发明,清朝继续的,权力很大。明朝时没有品级,遇战事派上场,战事结束归还兵权;清朝时成了常驻武官,是正二品。

明朝末年,像毛文龙一样的总兵也就20人左右,位高权重;清朝时全国总兵定员83人。

这么一个高级武官、持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被另一个持有尚方宝剑的袁崇焕杀了。

在袁崇焕的罪状中,“专戮大帅”是其中之一。如果袁崇焕不能做主诛杀毛文龙,那尚方宝剑便是白给了。

根据史料记载,毛文龙是该被杀的。明朝设立了东江镇,毛文龙统帅,称东江军;在后金的背后袭扰,一支游击队建立了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江军

毛文龙自持功高,既成独立王国,又总跟朝廷索要无度;朝廷钱饷没给到位,竟然纵兵登州上岸掠抢,是军阀无疑。

更有证据说,他和皇太极通讯,有倒戈可能。史实资料是有的。

所以,崇祯也觉得毛文龙该杀。杀了崇祯后也没有给毛文龙昭雪;后来的清朝也没有给毛文龙证明他对明朝忠诚。

毕竟,只有忠诚才会被歌颂和铭记。

四、转行

明朝,文官比武官能打。

这是有传统的,前面有个王阳明就很能打,一个书生平叛匪乱不算,35天还把叛乱的宁王击败了。可惜,宁王白白准备那么多年。

我想,这和他爱读《孙子兵法》是有关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

时代发展到明朝,武将单挑已经成了历史;火器已经配备,神机营独立成了军。文官运筹帷幄,一样指挥千军万马;若逞匹夫之勇,肯定被揍得鼻青眼肿。

后来的袁崇焕,原本也不是大将军,而是书生。

可能还不算太聪颖的书生,连续12次没考上,36岁才考中进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崇焕大事记

中了进士后,袁崇焕被派到了特别偏远的地方——福建邵武县当知县。

邵武这地方,今天知道的人也不多;得名或许和“武夷山”有关。听名字是个民风彪悍的地方,明朝初年有倭寇来骚扰,当地人配合戚继光、俞大猷基本消灭了倭寇。

所以,在邵武任上,袁崇焕并没有机会展示出军事上的才能。

但是,据说能干之外,很清廉。袁崇焕和邵武是有缘的,他从邵武起步;死后,他在老家的近亲除其母因年老免流放、其妻投水殉死外,被流放福建邵武。

当了三年知县后,算是任期满了;他终于有机会到北京,到吏部述职。一般外放的官员很难留在京城,他竟然做到了。

他遇到了一个官二代,叫侯恂,是个御史。侯恂对当时的天启皇帝大大吹捧了一下袁崇焕。

袁崇焕被破格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从7品升到了6品。

御史侯恂和知县袁崇焕有个共同爱好,爱讨论兵事。

当时的兵部,很多人也不想去。

毕竟,又不是和平兵。

侯恂、袁崇焕都是属于有理想的文人。眼看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每每相聚或许都不止一次拍案而起、都想弃笔从戎了吧。

五、经略

三尺青锋怀天下,一骑白马开吴疆。

当时后金已经兴起,而明朝边境兵备废弛,竟不能敌。山海关外,成了官员们畏惧的去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形象2

袁崇焕能认识到侯恂既不是靠喝酒、也不是靠写诗。

在于他干了一件大胆的事,在等待官员考核结果期间决定单骑到山海关考察前线情况,大约两旬后回京。

他单骑赴关的事迹被四处宣扬开来,其愿以身许国的名声由此传播于北京官场。

侯恂,注意到了他。

紧接着,传来边关广宁失守的消息,京城震动。

为了应对后金凌厉的攻势,兵部官员在侯恂推荐下召试袁崇焕,问以山海关何处为险要,何处当驻兵,何处可伏人马,何处可建铳台,袁崇焕对答如流,并宣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有些事,亲身去过确实不一样。

于是他通过了兵部召试,于二月十六日获任兵部职方司主事,7品升6品。

二月二十八日,袁崇焕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6品升5品。

可见,大明还是很讲制度的;没有一下子把他从7品升为5品,而是一级级来,虽然也有点快。

这时候,袁崇焕暴露了爱说大话、画大饼的特点。

他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一定感动了兵部的官员。

后来,6年后,他又说“倘皇上假臣便宜,计五年而东夷可平、全辽可复”;更是把崇祯皇帝感动不已。

“一人足守”、“五年平辽”,夸下的海口给袁崇焕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六、防守

国难思良将,见到袁崇焕挺身而出,一声不吭的群臣松了口气,纷纷赞赏袁崇焕是“奇男子”。

从“一人足守”到“五年平辽”,袁崇焕走了6年;皇帝从天启换到了崇祯。崇祯帝朱由检是天启帝朱由校的弟弟。

朱由检对于袁崇焕的重用也不是单凭一时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衣大炮

袁崇焕在天启朝有“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两大战功;到了崇祯登基时,袁崇焕已经有了“战神”的声誉。

坊间更是传说,努尔哈赤就是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了重伤,郁郁而终。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明史·袁崇焕列传》,清朝人是这样写的。

袁崇焕一战封神,有了“战神”之名。

红衣大炮功不可没。

有人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用来放了鞭炮。到了明朝末年,中国人的火器技术已经落后于洋人了。

“红衣大炮”是明代后期从荷兰、葡萄牙传入中国的,最初被称为“红夷大炮”。“红夷”是当时中国人对红头发的荷兰、葡萄牙人的别称,后来,明代把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

当时把这些大炮盖上红布,所以又称之为“红衣大炮”。

不管是“红衣”还是“红夷”,大炮的威力在面对骑兵时产生了武器的“代差”;此外还有类似于“手榴弹”的燃烧瓶、火铳。这些武器,帮助了袁崇焕守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衣大炮2

然而,不管是宁远大捷还是宁锦大捷,都是属于防守的胜利。

“战神”袁崇焕的巨大名声是建立在拥有先进武器的防守战中的;他致力于建立据点而几乎没有运动战中的胜利。

被动的防守,是永远得不到最后胜利的。

七、文人

文臣武将的差别,从明朝开始渐渐没有了。

科技,渐渐成了战场的主导力量。当后金同样拥有了红衣大炮,便能轰开高大的北京城墙。

夸下海口的袁崇焕,或战、或和,竭尽全力想带给崇祯皇帝安全感。

但是按他的方式,再给50年也无法平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