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讹人不立法,只会让好心人寒心,冷漠旁观的人只会更多,不是不帮,而是帮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6日,上海一名好心的公交车司机又差点为自己的善良买单

当时,公交车到站后,司机停好车,这位老人头戴草帽,提着东西下了车,司机刚要继续前进,从后视镜发现老人摔倒在地,出于好心,司机下车去扶老人,这一扶可就出事了。老人立马抓住司机不放手,顺势便躺在了地上,非说是司机的责任,不让司机走。见司机关上车门准备离开时,头也不晕了,腿也不疼了,瞬间就站起来去阻拦公交车。

司机告诉老人:车里都是有监控的,你已经下车了,不是在我车上摔的听到司机这句话,老人更是无动于衷,直接平躺在地。警察过来了解情况,整个公交车上的乘客和路过的路人都在为司机证明。

经过调查,官方回应老人是因为过度饮酒造成的摔跤,摔倒和司机没有关系。

类似的讹人事件在那句遗臭万年的“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的话出来以后,屡见不鲜,给我们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彭宇案”的主办法官真的应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简直是以一己之力让中国的道德水平倒退50年”。

讹人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信任,还抑制了助人行为,对当事人的个体心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我认为对讹人行为进行严惩具有必要性,只有通过法律和教育手段,重建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我们先来看看讹人行为的心理动机:

讹人者往往具有明显的利益动机,希望通过制造虚假事件获得赔偿或其他经济利益。在这个案例中,老人通过诬陷司机,试图将自己的摔倒责任转嫁给他人,以获取经济补偿。

讹人者在心里可能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通过各种自我辩解机制来缓解内心的不适,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道德认知失调,是指个人在行为与道德标准不一致时产生的内心冲突。例如他们可能认为“公交集团有钱,赔我点没什么”或“大家都这样做,我也可以”。

讹人行为有时是一种社会模仿现象,尤其在某些群体中,如果有类似行为未受到惩罚,其他人可能会效仿。老人在看到他人成功讹人后,可能会认为这是获取利益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为什么我建议讹人行为必须严惩的关键原因之一。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种讹人行为对我们社会大众的心理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呢?

首先讹人行为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基础。信任是社会合作的基础,当人们看到善行可能导致自身受到伤害时,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感会大大降低。这种不信任不仅会影响个体之间的关系,还会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力造成损害。

其次讹人事件使得好心人担心自己的善举可能带来负面后果,从而抑制了助人行为的发生。随着讹人事件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冷漠旁观而不是伸出援手,形成“好心没好报”的社会氛围,越来越多的扶不起被认同,就是最大的社会悲哀。

最后作为善举的当事人,被讹者往往会经历巨大的心理压力,感到委屈、愤怒和无助。这种经历大概率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还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创伤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在这里,我借助平台发声,强烈呼吁对讹人行为严惩的必要性。希望我们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讹人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和严厉处罚。法律的威慑力能够有效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为好心人提供法律保障,减轻他们的顾虑。

1、严惩讹人行为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手段。社会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护好心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助人为乐的行为不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惩罚,才能有效遏制讹人行为的蔓延,维护社会的正义感。

2、严惩讹人者具有明显的教育和警示作用。通过对讹人行为的公开处理,可以向社会传递明确的信息,即这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会受到严厉惩罚。这样的惩戒不仅对潜在的讹人者起到威慑作用,还能教育公众明辨是非,增强道德意识。

3、只有在对讹人行为进行严惩的前提下,社会才能重新建立信任和互助的氛围。当人们看到助人为乐的行为受到尊重和保护时,他们会更加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这样的社会氛围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是时候纠正这股不正之风,让黑心与讹人受到应有的严惩,让热心和善举无后顾之忧,让我们重新找回助人的胆气,让我可以理直气壮的教导孩子,传承助人为乐的中华美德。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也欢迎您的随时联系,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您对讹人行为,怎么看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聊聊!希望能看到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