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4月底广州恩平冯如的故乡,一本新书《翱翔云端的风筝》在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林左鸣、恩平市委书记黎沛荣书记,市长赖惠镇以及来自全国各地航空业界人士共计200余人的共同见证下发布了。在发布会上,作者胡海林先生将新书赠予恩平市图书馆、冯如小学、冯如纪念中学、恩平一中、恩平黄冈实验中学,以及冯如先生后人等。会后中经总网采访了本书作者胡海林先生。

接续上篇:【专访上部】:揭秘《翱翔云端的风》背后的创作世界——胡海林眼中的“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传奇

|本文题:【专访下部】胡海林:从《翱翔云端的风》到《凋落的翅膀》洞见早期中国航空史记!

中经总网王文慧:那真是个令人赤目、血液喷张的年代,冯如这种爱国主义英雄行径让人热血沸腾,太有力量了。但我听说,飞机上的发动机至今都是世界难题,您却说过冯如造出来的发动机就是他自己研制的,这是真的吗?

胡海林:发动机确实是他自己制造的,有资料说他制造发动机,为了保密技术,在美国东部两个城市找了几个厂商分开制造部件,从我掌握资料并合理推测,是不可能。一是他的资金很有限,从西部到东部城市的交通费用很贵,时间又长,采购量只有两台发动机的加工零件,而且是冯如设计的非标部件,当时加工铸造模具的价格很贵,冯如根本支付不起这笔钱。我查到,是他找了洛杉矶的洛克维尔动力配件制造公司,其创始人威拉德·洛克维尔,当时30多岁,是后来美国著名的企业家,这家公司现在还在,是美国汽车机械、航空、航天动力的头部企业,威拉德·洛克维尔的传记中就提到冯如在洛杉矶跟他探讨航空发动机的事。虽然传记中没有说冯如的飞机发动机是洛克维尔汽车动力配件厂加工的,但我合理推测应该是他。

实际上冯如的确有制造发动机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他懂电机,又在纽约船厂学了蒸汽机活塞火花技术,后来他还学会了焊接,虽然这离设计制造一台航空发动机还有距离,但冯如没有资金去购置第三方的发动机,所有资料都指向是冯如自我制造的。那时冯如非常注意保密,关键设计与动力计算都是他把自己关在房间内独立完成。

另外,冯如决定要制造飞机后,准备时间相当充分,在纽约有三年多时间,他一直有意识地收集阅读许多航空书刊,了解一切与航空相关的知识,我在书中作了充分描述。当然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十多年没有回家探亲,不是没有时间和钱,而是为了制造飞机舍弃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否认在制造过程中,他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没有资金的问题。制造飞机确实需要很多钱,用今天的话就是烧钱。他不像莱特兄弟是自行车厂老板,也不象寇蒂斯是摩托车的老板,又有大发明家贝尔支持。冯如就是和几个穷华侨,凑了900多美金,还不是现金,包括作价的工具,后来再扩股,加起来也就6000多美元资本金,造了两架飞机,就回国了。当时,这两架飞机在欧美也很值钱,莱特兄弟一架B型飞机卖给美国战争部是25000美元一架,寇蒂斯的一架轻型飞机,卖给欧洲是5000美元,很赚钱。而冯如带回国内没有多少回报,所以说冯如纯粹是航空报国,要用飞机守护海港。

中经总网王文慧:让人心酸,也让人心动,如果没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仅是技术成果,他完全可以在当时成为富豪,冯如的精于设计放在了为国而战,就是因为不肯逐利,不为追求财富,坚决为了自己的祖国,所以他才不得不依靠自己来拼搏。

胡海林:是的,这本书的相当篇幅或者贯通全文,有个隐性主题,就是华人对美国的经济社会是有贡献的,却被排挤与欺压。美国从波士顿倾茶事件后,开始了建国的革命进程,之后政治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但经济上美国东西部差异很大。

美国地理的中间是被洛基山脉隔断的,物流不畅,以摩根为代表的美国财阀提出要修通两洋铁路,把美国东西两洋打通。因为美国的石油都在西部,要把西部的石油运到东部来,必须是铁路大动脉,修两洋铁路是改变美国国运的举动,华尔街的股市就是为此诞生的。修铁路需要大量工人,从哪来?华工!那时的美国张开双臂来中国要青壮劳动力,以至于在广东出现大街上抢人卖“猪仔”事情,大量的华人就跟黑奴一样被卖到了美国修铁路。修铁路的华人工人最高时有50万,死了30万,所以讲美国的每一个道枕下面都有一具华人的尸体。

此时旧金山淘金也越来越热,需要大量的华人做淘金工。只是到19世纪中叶后,爱尔兰的大饥荒,迫使大量爱尔兰人移民到了美国西部,开始和华人争抢工作。因为他们是白人,宗教信仰与美国主流社会盎格鲁-撒克逊人一样,得到了盎格鲁-撒克逊种群接纳。美国排挤华人,要把工作机会给爱尔兰人,但华人比爱尔兰人聪明,工作干劲很高,劳动素质也很高,劳动生产率是爱尔兰人的两倍,请一个华工相当于要请二到三个爱尔兰人,所以爱尔兰人对华人极端不满,双方矛盾很大。但是爱尔兰人很团结,爱尔兰人搞劳工组织会,搞罢工,对外团结一心的扩地盘,对华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中经总网王文慧:在白人眼里华人地位到底有多低?

胡海林:在美国“排华”期间,任何一个华人男性公民,不管年龄大小,都用一个名字来称呼,叫约翰。读音简单,相当于“哎”的一声。坐火车,华人只能和黑人、土耳其人在一个车厢里面坐着,不能在车厢间走动,是特定车厢的火车票。有相当长时间,华人回国或从国内来,旧金山的港口到唐人街的交通是被爱尔兰人垄断的,必须花高价坐爱尔人的马车往返。我在书中第一章,就有这个描写。

在这样的一个恶劣环境下,你说华人要去学工业机器制造,要搞先进的工业产品,要去参加什么展会,几乎没有可能。当冯如的飞机飞起来以后,就有人不问青红皂白指责他抄袭,因为他用了一个鸭式的结构布局,与莱特A型飞机相类似,后来冯如二号就改为顿异前制的结构布局了。当时美国工业界是抄袭成风,也掀起打假运动。莱特兄弟后来都没有心思再研制飞机,也忙着打官司维权,争金夺银去了。冯如很注意这个问题,设计时就想办法避开莱特的专利,他知道作为华人惹不起他们,唯有自己努力,让洋人心服口服,认可自己的飞机。莱特派人悄悄调查过后,发现冯如的飞机确实跟莱特兄弟没有一毛钱关系,技术各个方面都跟他扯不上,这个传言很快就没有了。

其实莱特兄弟有些事也很狗血,长期陷入负面新闻。美国有一个兰利教授,也是自学成才的,非常有名,是美国航空学会的会长,美国总统给了他5万美元来造飞机,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很多人就在《纽约时报》上发文章讽刺美国总统脑子进水了,拿这么一笔钱,扔在水里面,连响声都不会有。兰利教授拿着美国官方的钱搞飞机,是美国各大媒体关注对象,一举一动都被报道,飞机搞出来,但几次试飞都失败了。后来莱特兄弟成功了,于是有一种说法,说莱特兄弟的飞机是抄兰利教授的。因为兰利教授的原型机是存放在美国战争部下面陆军部,陆军部这架飞机不见了,而且兰利教授用的是战争部的拨款,是公款,按规定所有的飞机图纸都在报纸上公开刊登,因此,莱特一直背负着抄袭兰利教授的名声,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美国有关部门正式确认莱特兄弟没有抄袭兰利教授的设计。

中经总网王文慧:风口顶端必有大风,真是风云变幻啊。

胡海林:还有一个有趣现象,就是航空先驱人物中很少有学者教授,没有科班出身的人,绝大多数是航空爱好者,有艺术家、医生、商人等,或者说那时候想搞飞机的人具有浪漫情怀,是勇敢者与冒险家的事业。因为空中飞行是一场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在思想、科学和艺术的层面上,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宽广、更高远,也更博大。所以像达芬奇这样的艺术家也热衷于搞航空研究,真正的自然科学家往往是航空研究的反对者。

英国著名的格拉斯哥大学有位科学家,威廉·汤姆森,第一代开尔文男爵,是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工程师,也是热力学温标的发明人,他曾经写信给航空学会声明:“除了气球升空,关于空中航行的事情我一点都不相信。”那个时候因为工业革命时代,属于全民创业时代,欧美的工业界非常盛行搞发明、找投资,很多人拿着图纸去找投资,自然这里会出现很多骗子。

早期的航空工作是个大浪淘沙过程,科学家、教授都不热衷参与到航空工业中来,美国大学搞航空专业,麻省理工最早,但报考学生不多,第二届1915年招收5个航空工程研究学生,4个是中国人,就是巴玉藻、王助、王孝丰与华侨卢维溥,还有1个是美国的海军航空军人。那时候虽然莱特兄弟、寇蒂斯与波音都很有名气,每年能生产不少架飞机,可他们都是依靠实践经验来制造飞机,没有理论指导,自然会碰到很多困难,便去找大学要人,所以王助一毕业就被波音请去,做了波音史上第一个总工程师。巴玉藻更是身兼两职,既是爱迪生创办的美国通用飞机的第二任总工程师,同时还兼着寇蒂斯飞机公司的飞机设计师。

创作初心不改,爱国故事仍在继续

中经总网王文慧:所以您的“生为蓝天”第二部是以巴玉藻、王助他们为主人公的,可否提前介绍一下这部书的主要内容。

胡海林:这部书名叫《凋落的翅膀》,充满悲壮的色彩。主题一样,是爱国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巴玉藻、王助他们更能证明中国人曾经站在世界航空工业顶端。因为他们都是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的硕士,学位证书序号排在麻省理工该专业的前10位,一毕业王助就被波音请去做了总工程师,设计、监造了双浮筒双翼的“B&W-C”型水上飞机,波音靠这款机型赚了战争部(现国防部)下属的海军部5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奠定了波音的发展基础。

巴玉藻更是身兼两职,既被爱迪生聘任为美国通用飞机厂总工程师,又兼任寇蒂斯飞机公司设计工程师,王孝丰、曾诒经任寇蒂斯飞机公司设计工程师。但一战的爆发,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尤其是先后在法国、英国、美国与日本海军派出学习航空人员的相识相知,特别是认识了中岛知久平(中岛飞机创始人,甲级战犯)、以及后来认识的掘越二郞(零式飞机设计师)、小山悌(雷电飞机设计师)之后,促使他们1918年初决心回国创建飞机工厂,培养中国空军,抵御日本外侮。

为什么他们对日本人具有防范心理呢,是因为他们都是1909年由烟台、南京、福州、广州四所水师学校,派到英国阿姆斯特朗庄工学院留学的学生,甲午海战激发了那一时期任何有中国海军背景的人的血性,对日本人的亡华之心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们放弃美国优厚待遇与地位,回国创建中国首家飞机制造厂-福州马尾船政飞机工程处,设计制造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1号”,生产了11架国际先进水平的飞机,设计制造世界上首款水上飞机浮动机库,创办中国第一所飞潜学校,培养了大批航空人才。

中经总网王文慧:说到此,能感觉到您后面的著作更加恢弘,加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丰富情感,我相信,这部史实著作不仅能深刻洞见那个时代的国际、国内背景,还能剖析人性和志向之来源,不仅是对中国航空历史的全面探讨,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胡海林:我这部书叙事的确宏大,从他们一群少年出国的1909年,写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实际上从后甲午海战写到抗战胜利,我书中的人物萨镇冰、陈兆锵,还有作家冰心的父亲谢葆璋,都是参加了甲午海战的,他们身上的血性传递到了巴玉藻王助他们这一代人身上。

比如中山舰的舰长萨师俊,他是王助在烟台水师学校的师弟,也是他夫人萨圭申的义兄。王助的夫人本名叫春花,人长得很漂亮,是萨师俊夫人的陪嫁丫环,被萨家收为义女,嫁给王助。萨师俊是中山舰的舰长,在日本的轰炸长江时,中山舰被击沉的时候完全可以逃生,但是他随着军舰下沉牺牲了。“人在舰在,舰沉人亡!”是他们家国的壮烈情怀。

还有血洒长空的抗战空军英雄高志航,与日空军空战中,勇猛顽强,歼灭多架日军战机,牺牲非常壮烈,他们就是在拿生命去报国的。还有沈崇海烈士,清华的高材生,驾驶战机直接撞向日本军舰,用生命捍卫中国空军的尊严。

林徽因的亲弟弟林恒,这位富家子弟也是考取了清华大学的机械系,但是他想学航空,去打仗,把日本人赶出去,他不敢找父亲签字,就找到了姑父陈藻藩,也是烟台水师毕业的,与王助是同学,同去英国留学,他以林恒家长身份签字。林恒在1941年成都空战中牺牲,驾驶的飞机就是王助与曾诒经他们仿制改装的美国飞机。

抗战胜利后,陈藻藩与曾诒经到上海接收江南造船厂,王助来上海接收龙华机场,他们齐聚在巴玉藻家里,看望巴玉藻的夫人。这时,巴玉藻女儿拿着一本印有林徽因写的长诗《哭三弟恒》的杂志,这首诗是林恒牺牲三年之后1944年写的,诗中第一段就有一句:“因为机械的落后...”就是说我们飞机造的不行,比不过日本的飞机,巴王藻女儿还未念完诗,这几个当时中国最顶尖的的航空工业大家,都趴在桌子上痛哭起来,他们内心煎熬痛苦,当时牺牲的空军飞行员全是大学生,是富家子弟,都是从清华、北大,南开退学进入航校学习飞行,牺牲在自己保卫的祖国天空中。牺牲这么多飞行员,很大原因就是飞机比不过他们。

中经总网王文慧:是很悲痛,我也忍不住想落泪,飞机造不过日本,是什么原因呢?

胡海林:是因为我们没有工业体系,基础落后。辛亥革命后,连年军阀混战,国家一团散沙,工业没有发展,航空材料完全靠进口。巴玉藻他们在全钢结构的飞机制造新时代,只能重回冯如时期,用木材、竹片与桐油漆来做飞机材料。尤其是抗战时期,大西南完全靠驼峰航线运来战略物资,根本没有办法制造飞机,王助、曾诒经他们只能在成都用层竹蒙皮做油箱,以木结构代替钢结构的飞机,研制出研教-1至-3型教练机、研运-1号运输机,解决中国空军抗战急需,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可是“机械的落后”使得牺牲了很多像林恒这样优秀的青年知识分子。

所以我这本书名《凋落的翅膀》,既是隐喻我书中这几个航空先驱的个人悲剧性人生,他们是航空技术的“巧妇”,却难在无米之炊上,更是隐喻从国家层面没有建立起航空工业,没有能造出好飞机来保家卫国,战胜日本的空军。

我这本书剖析中国航空工业落后的原因,也用相当篇幅去写日本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的辉煌,更描述了一战、二战对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还有抗战时淞沪、武汉、南昌、成都的中日激烈的空战场面。内容丰富翔实,以人物命运为叙事主线,时代为情节递进的场景,既描述了一战、二战中不同机型出现对战争的作用,又讴歌了一大批爱国志士与知识分子,不怕牺牲甘洒热血,献身航空救国的事业。

这部书分为两册,上册是从1909年巴玉藻、王助他们去英国留学开始,到美国学成回国创建“马尾船政航空处”,再到1929年巴玉藻独自在德国参加航空工业博览会,与日本庞大的工业代表团相遇,尔后回国途中遭到日本工业界派出的女间谍毒杀。下册主要是从王助他们在杭州办笕桥飞机厂,培养了包括钱学森、范绪箕等人才,曾诒经将马尾船政飞机处搬到上海,再迁成都建立航空三厂,与王助一起为抗日战场研制飞行器材,改装修理飞机,参与中国空军与美国飞虎队飞机与日机空战的故事。

全书篇幅在80到90万字之间,目前书的叙事框架与主要内容都已经确定了,也完成部分章节的写作。

中经总网王文慧:那看来你的第二部与第一部还是一脉相承,人物都是海外华侨与留学背景,都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

胡海林:你说的很对,是这样。“航空救国”、“航空报国”是我创作“生为蓝天”三部曲的核心主题。这是由航空工业的属性决定的,因为它是一个国家保家卫国的重器,是国防工业的主要力量,没有强烈的爱国心是不可能发展航空工业的。在航空领域,以前文学作品多是写空军,很少以航空工业发展为主要题材与主要人物,我的三部曲都是以航空工业为着力点,第三部《中国雏鹰》是写人民空军与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时期的故事,是以常乾坤、王弼、牛冠群,张阿舟他们为主要人物,从黄浦军校开始到留苏学习航空,再到东北航校,再到1954年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台发动机成功。

中经总网王文慧:接下来我会认真拜读您的第一部《冯如传》,也会期待您的后面两部书早日完成,再次感谢您为中国航空史做出的贡献,谢谢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文完)

稿件提供:中经总网·中经在线《科技与财经》专栏主任 王文慧

曾编写专访及部分系列访谈:

1、【2022中国航空产业大会专访】 林左鸣:再次纵论发展通用航空

2、【2023国际无人蜂群技术大会】专访: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林左鸣

3、林左鸣:向空中发展三维立体交通,实现物流运输革命,使经济体量大增长

4、2024【多人专访】低空经济升腾,成了两会大热点,场外专业人士积极互动应答!

5、专访:《谁造就了喷气动力——航空发动机史话》作者颜冬

6、《“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十一篇:

发展通用航空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十一)

发展通用航空事业 实现航空强国梦想——“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十)

通航交通体系与保险业的精准对接——“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九)

我国通航产业及产业链发展——“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八)

飞机设计制造与通航的高效运营——“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七)

通航产业的具体运营——“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六)

通航从应急救援走入大众视野——“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五)

走进通航产业“万亿蓝海”——“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四)

八大交通运输体系探析——“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三)

通用航空的三个板块构成——“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二)

什么是“通航”?——“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一)

7、原民航局副局长李健的系列访谈4篇

【专访系列①】李健:从“安全”起步,发掘空域资源,开拓通航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

【专访系列②】李健:打造未来城市融合空域的立体交通

【专访系列③】李健:对航空安全认知的偏见,制约了通航产业的发展

【专访系列④】李健:从教育观念入手,早日实现“航空产业兴国”

8、、【中国低空经济生态调研专访】系列4篇

【专访一】张刚:低空时代悄然来临,低空数字交通蓄势待发

【专访二】张刚: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霸主局面已经形成

【专访三】张刚:没有低空交通管理体系,未来不可能实现海量低空飞行

【专访四】张刚:打造“低空高德”,服务低空经济

9、【国际低空经济发展生态探秘】系列3篇

【国际低空经济发展生态探秘?专访①】丁元沅博士:在美国,通用航空的核心是大众飞行!

【国际低空经济发展生态探秘?专访②】丁元沅博士:美国的通航业,是在规范的制度体系下,形成宽松、自在的个性化生态!

【国际低空经济发展生态探秘?专访③】丁元沅博士:在国际自主飞行系统领域 ,提出“中国观点”,发出“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