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5】

12.3 金陵十二钗

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横书“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跟一般的天地、乾坤、男女的说法不同:

“天”对“女”,“地”对“男”,颠覆了天地、男女的乾坤!

贾府这个假府:女对天,女人才是皇帝。乾坤倒置,阴阳反设。

宝玉看了,心下自思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又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到要领略领略。”

要读者思考:何为“古今之情”、“风月之债”?警幻一出场就说“风情月债”,此处又重复,宝玉又强调,读者就要注意“风月债”。

风月债难偿:风月债是清风明月之债,“清”偷“明”玉玺的债,清朝占明朝江山的债,难偿!

古今情不尽:古今情是以前、现在的情,对以前的悼念之情,和现在的恨、愁之情(离恨天、灌愁海),绵绵无绝期。

二层门内,两边配殿,有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哭司、春感司、秋悲司等很多司,宝玉带读者进入的是“薄命司”,对联是:

春恨秋悲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红颜薄命”这个成语,出自欧阳修的诗《和王介甫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在《红楼梦》中也出现了,却故意把“春风”改作“东风”,点明黛玉这个“明君”,明朝皇帝!黛玉怨东风,是东夷、清风,黛玉怨的是“清”这个东夷!

还有黛玉的《明妃》诗:“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也强调了“红颜薄命”是“古今同”,重复强调“惊人”的王“明君”。

此为“薄命司”,存的有宝玉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所以明确指出:后面图谶词曲写到的“上中下三等女子”,都“薄命”。

这些“薄命”,书中多次强调过:

上等,黛玉:“你纵为知己,奈我薄命何!”

中等,香菱:“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恰遇一对薄命儿女!”

下等,晴雯:“黄土垄中,女儿薄命!”

“春花秋月”这个成语,出自南唐亡国皇帝李煜的《虞美人》。这副对联,就差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薄命:亡国,皇帝,“故国不堪回首”,“故国”在“月明中”。

看那封条上,皆是各省地名。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只见那边厨上封条:“金陵十二钗正册”,还有“副册”,“又副册”。分别对应金陵的“上中下三等女子”,择其紧要者录之。

这点要注意:“上中下三等女子”,有等级之分。因此在看“真境”、“真事隐”时,要考虑到这个“上中下”等级。比如,不能把中下等人物认作正册之人,就像有的观点把正册角色认作皇帝的同时,却把元春认作袁崇焕,就明显不符合此等级,不符合系统性,不能自洽。

按照本文已解出的“假”府人物架构:

正册:皇帝、皇子等有皇权资格的人物。上等。

副册:香菱,是长平公主这等皇家人物。中等。

又副册:晴雯、袭人等丫嬛,文武重臣。下等。

所以袁崇焕只能是跟晴雯、袭人这些丫嬛同等,出现在“又副册”的文武重臣之列,不应出现在“正册”。这就是逻辑,这就是自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晴雯

12.3.1 晴雯

又副册:下等。文武重臣。

晴雯:

图:

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谶:

霁日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解读:

对第五回的“图谶”,首先需要说明一点:

很多人把这些“图谶”,也叫“判词”,但书中原文并无“判词”这个词。更有些人以此“判词”来判断,此人反面的历史人物是谁,这是个误区。

“图谶”,是图画 + 谶语的方式。什么是“谶”?是将来会应验的事,是预言。跟你到庙里去抽个签,说你将来会生三个孩子一样。我们不是用“生三个孩子”这样的预言来判断抽签的这个人是哪位,而是认为抽到签的这个人将来会过上有三个孩子的幸福生活。

甲戌脂批特意指出了此“图谶”方式“悉借《推背图》之法”,所以这些图,是《推背图》那种示意图,配合谶语预言此人将来之事

比如晴雯的“图谶”,让读者能看出晴雯这个角色,因谤早死。却不足以判断,晴雯这个角色反面的“真事隐”的历史人物是哪位,这样的判断,还需要根据书中晴雯的描述,全面综合去分析。

晴雯的图,又非人物,亦非山水,是《推背图》那种示意性的图画,读者需要更多地去理解画中的“示意”。

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不是霁日,不是彩云,是因毁谤抹黑。需配合谶语一起看:

霁日:晴。彩云:雯。很明显是“晴雯”之名。

晴雯难逢,人才难得。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也明显是晴雯特征。

因诽谤生,被抹黑,蒙冤受屈,短命早死,所以说“霁日、彩云”易散、难逢,也因此画的不是彩云,不是霁日,而是“乌云浊雾”。

晴雯的悲惨结局,跟熊廷弼一样,是高标见嫉,遭人暗算,蛊虿之谗,诼谣謑诟。熊廷弼被杀,也是遭小人冯铨、顾秉谦等人暗算,在给天启帝讲课时,趁机陷害,触怒熹宗,下令斩首,传首九边。

晴雯被拉出去,王夫人又命把所有的丫头们都叫来“一一过目”,“个个亲自看了一遍”。在反面,表示熊廷弼被天启帝处理的结果:“帝怒,遂以五年八月弃市,传首九边。”

这也是《芙蓉诔》中,宝玉写“仅五年八月有畸”这样明显错误的原因:“五年八月”,是天启五年八月,熊廷弼“弃市”的时间。

在晴雯的谶语后,有甲戌脂批:“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宝玉说“谁知不防后襟子上烧了一块”,然后一直重复强调“金线”,“界线”。“后襟”:后金。反面是后金的边界线。“雀金裘”:“却金酋”,指熊廷弼在后金边界线“却金酋”。熊廷弼三次事辽,“却金”是其主要功绩。

所以,多情公子牵念,是宝玉、江山牵念。为什么“空牵念”?因为江山最终还是丢了。

晴雯“风流灵巧”,就像凤姐说的:“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符合熊廷弼的才能,却“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遭小人暗算,蒙冤早死,正如《明史》熊廷弼列传之赞:

“惜乎廷弼!以盖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显于辽,亦隳于辽。”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