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没写完的书,但是,关于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儿,她的下场基本上已经有了定论。

巧姐儿在贾府抄家以后,被辗转卖入了青楼,天幸被刘姥姥救出,嫁给了刘姥姥的孙子板儿。

书中的「红楼梦十二曲」,其中第十一支曲子《留余庆》,所唱的就是巧姐儿的下场。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这里很明白的告诉了我们,把巧姐儿卖入青楼的人,是她的“狠舅奸兄”

然而,对于“狠舅”、“奸兄”这一狼一狈,到底指的是哪两个人,历来都有着很大的争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狠舅”的人选,一般来说都认为是王仁,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也是这么写的,这一点也几乎成了定论。

理由也是很充分的,巧姐儿的“狠舅”自然就应该是王熙凤的兄弟,而整部小说中有过交代的,王熙凤的兄弟就只有这个胞兄王仁。

其次,王仁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不像什么好人。作者非常喜欢在名字上用谐音梗,而王仁这个名字的谐音,不管是“忘仁”、“亡仁”还是“妄人”,一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是这个说法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因为王仁这个名字,作为王熙凤的胞兄,在前八十回中只是被提到过一次,没有任何出场的机会和戏份。

小说第十四回,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同时做起了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当家人。为了体现王熙凤的繁忙,作者提到,在那个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就是胞兄王仁要带着家眷回金陵。

除此以外,王仁这个名字就再也没有被提到过。

对于将巧姐儿卖入青楼的这样一个角色,在后四十回应该有相当的戏份,一向喜欢做铺垫、打埋伏的曹雪芹,怎么会让王仁在后文如此突兀的出现呢?

那么,整部小说中,王熙凤是否还有其他的兄弟,有可能来充当这个“狠舅”的身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真有一个,这个人就是王熙凤的姑舅兄弟——薛蟠,薛蟠的母亲薛姨妈和王夫人是亲姊妹,自然也就是王熙凤的亲姑姑。也就是说,薛蟠是王熙凤的表兄,也就是巧姐儿的表舅。

这老表,自然也不是什么善人,从他的黑历史来看,完全有资格当得起“狠舅”这个角色。

在小说第六十七回,薛蟠与贾琏相遇,贾琏说起了自己偷娶尤二姐之事,作者还不忘借薛蟠的口点出他与王熙凤的兄妹关系。

薛蟠笑道:“早该如此,这都是舍表妹之过。”

所以,这位把外甥女卖入青楼的“狠舅”,薛蟠比王仁可能更有资格担任。当然,这其中或许有什么情节纠葛,薛蟠某些犯浑的糊涂举动,意外导致巧姐儿被卖入青楼,这样写故事性会更强一些。

小说开头写了薛蟠买香菱,结果香菱最后被折磨致死,最后写薛蟠卖巧姐儿,结果巧姐儿意外的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样的前后对比,前后呼应,十分符合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符合作者一贯所宣扬的因果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狠舅”找到了,我们就再来找找“奸兄”。

对于“奸兄”的人选,高鹗的续书派给了贾环和贾芸,这纯粹就是有些胡扯了。按照辈分来说,贾环是王熙凤的弟弟,是巧姐儿的叔叔,自然不可能是什么“奸兄”。

而作为巧姐儿堂哥的贾芸,分明则是一个大好青年,脂砚斋的批语中说他“有大作为”,所以显然也不可能是这个“奸兄”。

除此以外,小说中有过戏份的“草字辈”们,尚有贾兰、贾菌、贾蔷、贾蓉、贾芹等人,这些人都是巧姐儿的“兄”。

其中,前面两个可以直接排除嫌疑,贾兰、贾菌两个是贾府难得的孝子贤孙,是将来贾氏中兴的希望。

贾蔷是到苏州买戏子的人,有过买卖人的前科,有经验、有门路,可以说有一定的嫌疑。贾蔷虽然也不是什么正经子弟,但是有个情痴的龄官对他情有独钟,想来也不会太过于下作。

剩下的两位都不是什么好饼,尤其是贾芹,是个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的不良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按照曹雪芹的写作习惯,恰恰是稍微体面一点的贾蓉,可能要比脸上写着“坏人”两字的贾芹有着更大的作案嫌疑。

首先,贾蓉是和刘姥姥一起出场的,他们俩一个是找王熙凤借屏风,一个是跑到贾府打秋风,两个人的身份是霄壤之别。然而,最终在贾府破败以后,一个卖了自己的堂妹巧姐,一个却救了只有过一面之缘的巧姐。

而且,我们去读王熙凤的判词,很明显说得就是这段强烈的反差对比。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家亡莫论亲”,这个“亲”指的是谁呢?

除了前面说的“表兄”薛蟠以外,贾蓉更适合这个“亲”字,因为作者在小说情节中早就给出了铺垫。

还记得刘姥姥初进荣国府的时候吧,刘姥姥见到王熙凤的时候,指着板儿一口一个“你侄儿”。后来到了外面以后,周瑞家的就数落刘姥姥,说道:

“我的娘啊!你见了他怎么倒不会说话了?开口就是‘你侄儿’。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便是亲侄儿,也要说和软些。那蓉大爷才是他的正经侄儿呢,他怎么又跑出这么个侄儿来了。”

一个真侄儿,一个假侄儿。一个亲侄儿,一个远侄儿。二者之间的亲疏,与他们日后的所作所为,正好呼应了王熙凤的判词。

所以,从种种迹象表明,贾蓉无疑是卖掉巧姐儿的“奸兄”的最佳人选,这符合作者一贯的写作手法和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