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史中,方孝孺以其坚毅不屈的精神留名后世。他面对权倾朝野的朱棣,选择了死亡也不背叛故主。

有人说他的做法太刚了,直接皇权,连累了873条无辜生命。方孝孺本可以殉节,却不必引发朱棣的怒火,让更多无辜者遭受牵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受到重用

自幼展露文采的方孝孺,六岁便挥笔成诗,文章妙手生花,乡里尊称他为“小韩愈”,预示着未来文坛的辉煌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长之路上,他拜入宋濂门下,师从“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大儒,学识渊博,声名显赫。宋濂不仅与高启、刘基齐名,更是朱元璋钦点的皇师,足见方孝孺所授之学问非同凡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尽管才华备受认可,方孝孺的官场之路却颇为坎坷。

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他始终未得天颜一笑,纵有名师力荐,盛名之下竟遭冷遇,只得以教书自赋,直至朱允炆即位,始得一展长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方孝孺并未因此心生怨言,这恰恰成为朱元璋看重他的理由所在。1382年,他因其严肃认真的态度被召见,深受朱元璋青睐,认为他日必堪大用。

但当时大明尚未需此类儒者,而他的治国理念亦不合朱元璋的章法,故未能及时施展抱负。不过,朱元璋深知人才可贵,曾对太子朱标言:“此乃品行端庄之士,汝当重用至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朱允炆继位之初,他便开始策划削减诸侯的权力,而方孝孺则在一旁辅佐

然而,燕王朱棣手握强大军力,对朱允炆的削藩行动心生不满,于是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北进,直逼京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面朱棣

朱允炆在危急时刻选择逃离,而方孝孺等一批忠诚的臣子却坚守京城,最终被朱棣所俘。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方孝孺一直享有盛誉,朱棣对他也是敬仰有加。当朱棣攻入京城后,他的谋士对他说:“方孝孺受到天下儒士的敬仰,如果殿下能劝降他,那么天下的儒生定会向殿下俯首称臣。”

然而朱棣的亲信姚广孝对此却显得有些为难,他与方孝孺有过交往,深知方孝孺是一个忠诚坚定、性格刚烈的人,要劝降他无疑是难如登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如此,朱棣还是希望能尽力一试,于是他让啊方孝孺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

当命令传达到方孝孺手中时,他随手将谕旨丢弃,毫不留情地引用“周公辅成王”的历史典故,痛斥朱棣的篡位行径。

方孝孺铿锵有力地宣言:“朱棣,你是个篡夺皇位的贼子,从侄子手中夺取帝位,为世人所不齿。天网恢恢,必将受到应有的报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言辞如利剑般尖锐,眼神中闪烁着愤怒的火焰。朱棣早有预料方孝孺不会轻易就范,尽管如此,他还是试图以好言相劝,希望收服这位才华横溢的儒士,为自己日后的大业助力。

诛连十族

然而,尽管朱棣多次派遣使者,方孝孺始终不为所动,每一次都以更为激烈的言辞回击朱棣。

掌握重权的朱棣无法容忍方孝孺对他罪行的公开指责,终于忍无可忍,怒发冲冠:“此人自寻死路,竟敢如此无礼,我要让他知道,反抗我将付出何等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朱棣的威胁,方孝孺不仅未有丝毫退缩,反而更加轻蔑地回应:“即便你要诛我十族,我的志向也不会因你的屠刀而改变。”这番话令朱棣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诛杀方孝孺的十族,以示惩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在面临死亡的边缘,仍有忠心的大臣劝解朱棣,指出方孝孺身为儒林楷模,若真下此狠手,恐怕会激起民愤,对于尚处襁褓之中的新政权将是不利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的怒火,如同一场毁灭天地的风暴,无人能平息。在权力的漩涡中,方孝孺成了牺牲品,他的坚持与原则化为一声叹息。

朱棣试图打垮这位儒士的精神,命令方孝孺目睹至亲在他面前一一赴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是一个乌云密布的日子,仿佛大自然也在哀悼这位高尚之人的不幸。方孝孺被带往刑场,尽管肉体受困,他的精神却不曾屈服。

他的妻子,一个同样刚毅的女性,带领两个儿子在家中选择了尊严的死亡,而两个女儿则选择了河流作为他们生命的终点。方孝孺的弟弟与他并肩走向了命运的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走过的亲人都昂首阔步,没有哀怨,没有畏惧,只有对即将到来的命运的坚定接受。

面对极端的痛苦,方孝孺脸上依然保持着坚毅的神色,即使在断头台上,他也未曾有过一丝求饶的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追封文正

这位忠诚之臣最终惨遭斩首,连同他的十族一同被抹去,历史记载,那一天有847人命丧黄泉,这是史无前例的悲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孝孺逝世后,无数名士为之动容,为他的命运感到惋惜。

岁月流转,后世终于为这位忠良正名,追封他“文正”之谥号,这不仅是对他才华的认可,更是对他忠贞不屈精神的最高赞誉。

总结

方孝孺,"孝孺",忠孝和深挚的敬爱或仰慕,他的做法你认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