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拜登都不相信”拜登经济学”了?人们发现,近段时间以来,美国总统拜登在出席活动时,几乎再未提及过“拜登经济学”这个概念。

要知道在以前,拜登可是动不动就把“拜登经济学”挂在嘴边,吹嘘他为美国经济创造了多么伟大的奇迹,但渐渐的,在现实的压力下,似乎连拜登自己都不再相信有什么速效药可以用来拯救美国的经济。

事实上,“拜登经济学”并非是拜登本人提出来的一种经济理论,而是白宫精心为拜登打造的一个词汇,用来向公众宣传拜登带来的经济成就,增加民众对这位年迈总统的记忆点和好感度。

美国总统拜登

在美国历史上,用人名来命名的经济政策不在少数,比如知名的“里根经济学”,其具体理论依据就是“供应派”的那一套,即在“供需”之间更侧重供给,主张削减开支、降低税收、稳定货币、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

尽管这一理论在最开始饱受争议,因其大幅降低高收入者税收的主张,被不少人戏称为“劫贫济富”,但最终实现的效果是很好的。据统计,在里根任期内,美国普通民众收入提高6%,富人则直接增加了一万亿美元的收入,几乎美国各阶层的收入都有显著提高。

或许正是因为有前人的成功经验摆在这里,拜登的幕僚团队才有意效仿,但没想到却起到了反效果。

“拜登经济学”主张加强国家产业政策、改善劳工标准、减少经济间的相互依存,更重视国际层面的大国竞争。对内,是一种“重商主义,对外,则强调“美国优先”,本质上打破了美国一贯奉行的“对自由市场的忠诚”,更加注重动用国家力量对经济行为进行干预。

美国国会

这种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在国与国之间竖起了贸易壁垒,干预了正常的对外投资,而对内,则加重了美国消费者的负担,原本用更优惠的价格就可以买到的商品,现在却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成本。即便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很漂亮,但美国普通民众的腰包却是瘪的。

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美国10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虽然相较于市场预期的低了0.1%,但比起9月份的CPI数据,却是放缓了不少。面对稍稍缓和的局面,拜登所在的民主党开始吹嘘“美国工人工资显著上升,增速已超过通胀”。

不过,对于这些数据,美国民众似乎并不买账,根据美国民调公司公布的一份民意调查结果。有六成的受访美国民众认为他们的工资在过去一年里,低于通胀的增速。即便是已经涨薪的部分受访民众,也对未来的经济状况感到担心

美国民众抗议

对于“拜登经济学”能否拯救美国经济,民众的评价也很糟糕,只有35%的选民相信拜登的经济政策,其余近七成都是持怀疑态度。

但拜登政府依然在尽力掩饰这一糟糕的状况,在近日出席拉斯维加斯的一场活动时,拜登又开始“画饼”,向选民承诺“在自己的任期内,美国将迎来基建的春天”,并且还摆出了一组数据,声称本届政府对铁路投资超过80亿美元,包括30亿美元的高铁项目。

然而,不少民众对于拜登在演讲中公布的数字持质疑态度,因为这些数据与《2021年美国基建法案》中的金额似乎并不一致。说起这份基建法案,可以说历尽坎坷,原本拜登向国会提交的预算金额是4万亿美元,然后被几度削减,最终缩水到1.2万亿美元。

对基建支出如此吝啬,那么钱都用到哪儿去了呢?答案是军费,根据参考消息网报道,美国2024年度的《国防授权法案》已在参众两院协调通过了一份折中版本,总金额预计在8860亿美元,主张加强在武器装备领域的投入。

美国铁路年久失修,导致列车脱轨

同时,美国还有意为援助乌克兰一事洗地。不少美国民众质疑拜登政府花如此大气力援助乌克兰,等于是将钱扔到火坑里,因为乌克兰根本无力偿还美国。对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解释称“援助乌克兰的武器,九成以上都是在美国本土生产的,这保障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这番说辞显然难以服众,即便美国90%的援乌武器都是在本土生产的,但也只是带动了军工产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也只是满足了军工复合体的利益,并没有让普通民众的生活待遇得到提高。

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乌克兰危机延宕至今、中东又硝烟再起,能源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通胀压力,导致物价上涨,进一步推高了生活成本,加剧了美国民众的生活负担,这才是真正的现状。

然而,白宫的精英们,不想着怎么平息战火,而是热衷于哄骗民众,试图通过解读纸面上的经济数据,让民众相信状况没有那么糟糕,一切还说的过去,但显然,美国民众不吃这套,此起彼伏的抗议声响彻美国的街头。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党高层开始犹豫,将“拜登经济学”与美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似乎不是那么合适了,于是乎,拜登又忙着和“拜登经济学”做切割,除了少在公众面前提及这个词之外,拜登有尝试着喊出了新的口号“人民高于政治”。

但对于美国民众来说,喊出什么样的口号,似乎并不重要,他们想要的是更具体的方案,想要听到工资上涨、福利提高的消息,但对美国政府来说,这显然不是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如何制衡住强大的对手?才是拜登政府的关注重心——比如俄罗斯。

自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美国就联合欧洲盟友,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希望借此机会拖垮俄罗斯,但一年多过去了,美国似乎并未如愿,反倒是欧洲先扛不住了。

德国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十月份该国的工业生产总值数据连续5个月下滑,环比下降了0.4%,创下了新低。受能源成本高居不下的影响,德国许多大型工业公司开始削减投资,作为欧洲工业领头羊的德国尚且如此,就更别提欧洲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有多么糟糕了。

德国总理朔尔茨

对于这一局面,欧洲选择甩锅。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演讲时说道,“是俄罗斯造成了这一切,导致各地能源价格都在上涨,欧洲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俄罗斯对此却并不买账,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当即驳斥朔尔茨的说法,称“德国人在撒谎,是他们自己拒绝了俄罗斯的天然气,反过来埋怨俄罗斯,这是毫无道理的”。

客观而言,欧洲如今面临沉重的能源压力,很大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为了彰显所谓的“价值观同盟”,放着廉价的俄罗斯能源不用,转而高价从印度手中买“二手油”、找美国买昂贵的天然气,可谓是“打肿脸充胖子”,费力不讨好。

而俄罗斯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制裁后,依然保持经济增速高于欧盟国家。俄罗斯、美国、欧盟,同样作为世界上几个重要的经济体,为何如今的处境却截然不同?事实上,俄罗斯总统普京给出了答案。

俄罗斯总统普京

在近日出席一场活动时,普京说道“全球化正在被破坏,美国自认为要占据主导地位,而将其他国家当作“加油站”和“资源地”,导致世界秩序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唯有强大的主权国家才能在时代浪潮之下站稳脚跟。”

普京这番话,其实对美西方也同样适用,欧盟盲目的跟随美国,而渐渐丧失了主动性,才是欧洲陷入动荡的根源所在;而美国,执着于制造冲突和混乱,甚至背弃自己制定的那一套规则和体系,最终也注定会遭到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