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压力,消费不足,进一步蚕食宏观经济的增长潜能。

资金避险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减反增,留给人民币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

本周,人民币跌至7个月低点,同时流入国内的股权投资也出现逆转。

除此之外,在港的人民币存款储备也在增长,更危险的是,许多在大陆的投资者也在利用极其有限的离岸投资渠道来寻求更高收益,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的压力。

过去我们常常听到“资金外逃”这个概念,讲的就是有钱人通常都会把资产往境外转移,过去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常把资金外溢和爱国相提并论,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人性趋利避害。

随着人民币贬值压力不断升高,对国内一个千万资产级别的家庭来说,其货币购买力不仅仅看重国内,更在乎兑美元的汇率。

现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不仅仅是美元,黄金也在大涨。

这就导致国际上的“避险资产”非常受追捧,反观人民币,贬值压力就非常高,美元利率5个点,人民币不到美元的一半,这就反过来倒逼高净值家庭“用脚投票”。

叠加国内经济增长乏力以及房地产贬值,在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之下,人民币的压力可谓是空前绝后。

市场的耐心已经所剩无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股指从2月初到5月中旬上涨了20%,但此后已经下跌了6%。

2月起回归国内市场的外国投资者,本月也开始转为卖方,他们通过沪深港通一共撤资330亿人民币。

国内投资者也通过港股通向香港注入了1290亿元,几乎所有的资金都在往外走。

随着国内资金涌入港市,在港的人民币存款也达到创纪录水平,4月份数据显示,在港人民币存款为1.09万亿元,接近2022年1月的最高水平。

国内存款也不容乐观。

今年前五个月,国内人民币存款增加了9万亿元,如果下半年行情没有更多利好的话,今年国内新增人民币存款可能会再次突破15万亿元。

15万亿是一个什么概念?

2020年,新冠病毒冲击国内经济,刺激当年度家庭存款创新高,但那一年国内家庭也仅仅新增了11.3万亿元存款,但今年前五个月,我国存款就增加了9万亿,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恐怖如斯。

更重要的是,国内的所有新增家庭存款中,高达八成以上都是定期。

钱存在银行里是定期,这就意味着如果不是什么天大的急事,人们是不会轻易把这些钱转化为消费的,很大程度上这也能够解释为何今年针对房地产和消费的一系列利好措施,市场反映并不强烈。

从2020年到2024年1月,中国家庭大约往银行账户里净存了58.24万亿元,平均下来每年存了14.5万亿元,且其中有82%都是定期存款,这四年新增的存款总额相当于2009年到2019年十年的总和。

国内消费环境经历历史性变革,对人民币来说,承压非常大。

5月末,我国本外币存款余额299.18万亿元,同比增长6.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93.26万亿元,同比增长6.7%。

这意味着目前银行系统内存款差不多是299万亿,这也是高层制定刺激消费策略最重要的基石。

考虑到银行存款分布存在着巨大的二八分化,即2%的人占据着80%的存款,因此今年以来,刺激消费的最大方针依然还是房地产。

刺激消费,目的是希望这些存款变成房子,然后变成地方的收入,但现在的问题在于房地产下行,房价下跌之际,房子已经不能够托底资产增值保值的效用,这就导致更多存款到国外追求更高的利息。

而293万亿的人民币存款余额,按照现在的汇率差不多是40万亿美元,这是外汇储备的十倍之多,3万亿外汇储备里不仅仅有美元,还有大笔的港币、卢布,剔除掉这些国际不那么通用的货币,真正能用的美元、欧元可能并不多。

如果市场行情再发生更多的不确定性,人民币就会面临挤兑危机,哪怕在现阶段的外汇管控之下,人民币的汇率也依然非常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再叠加欧美不断增高的关税壁垒,我们赚取外汇的渠道显然没有过去那么轻松,按照这样的趋势持续发展,届时不排除会出现“美元荒”的情况。

因此,现阶段下的贸易摩擦,远不仅仅是产能分歧这么简单,对我们来说,欧美市场不仅仅是贸易顺差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赚取外汇来稳定国内的人民币汇率。

随着中美利差的扩大,这些钱既不能让其外逃兑换美元,也不能固定在银行里吃利息,因此最好的办法依然是锁在房子的“钢筋水泥”里,也只有房地产,才能够撑起我国庞大的货币存量。

除了刺激楼市固定这些钱之外,我们还看到一些别的趋势。例如冻结银行卡、限额、提款需要证明等等,这些看起来更多跟电诈相关,但更多的还是针对“地下钱庄”,规避所有对敲的可能性,让资本外逃必须通过受监控的银行系统,但又不能彻底阻断外汇兑换,否则还会引发反向效果。

超长期国债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以更高的利息吸引市场资金购买国债,如此来完成财富转移。

本质上,财富是在不断增长的,因此货币增发是可以适当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放水并非完全的“妖魔化”,是有其正面意义的。

但我们的问题可能还在于,放水到了水漫金山的地步。

还是以贷款买房为例,普通家庭倾其半生积蓄贷款三十年买房,但对银行来说,相当于提前完成了全款买房,提前收拢了一个家庭买房的全部积蓄,于是就通过印钱把贷款的这部分全部印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这是所谓的杠杆。

这也有了房地产是货币蓄水池的说法,当人民币锚定房地产的时候,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建立在货币或者房地产不出现任何问题的基础之上的。

但现在房价开始下行,房地产增值保值这个概念一旦彻底丧失,那么大量的资金就会开始出现在市面上流通,这会造成通货膨胀,不过这显然是理论上的。

宏观经济的冷暖变化,决定了人们是存钱还是消费。过去房地产是货币的蓄水池,是货币的锚,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脱手房产,并把钱存入银行,如今货币的锚定开始失效,大量的现金躺在银行里变成了不流动的资本,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的就业,还对银行业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压力。

银行提前把人们贷款三十年的钱印出来了,但人们真实的贷款并没有还清,各种压力重袭之下,消费降级成为了大趋势,这个时候高杠杆之下的高增长路径行不通,债务危机和金融风险也就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是中美两国公共债务和未来预测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新冠病毒期间我们都采取了大规模的杠杆刺激,但和美国不同的是,我们更多是针对企业的降税退费,而非美国的全民发现金,这一因素可能间接导致了我们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走出新冠大流行期间的消费低迷。

而美国,则出现了预期中的通胀,也就是“消费过热”。

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可能注定了后续不同的结果走向,对我们来说,各种压力随着消费降级开始凸显,房地产、货币利差、汇率走低继而导致的金融风险等等,都成了远比新冠病毒时期更棘手的存在。

要想解决这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很难很难。

到眼下,哪怕是采取全面发钱的模式,可能也很难大规模刺激经济。这是结构性的问题导致的,一方面我国家庭存款突破新高,80%以上都是定期存款,但另一方面,更多的普通群体没有存款甚至负债,这就是导致了非常的两极分化。

这个时候刺激消费,要么针对大部分的群体全民发现金,要么针对少数富裕群体采取更高征税,但这两种模式,都不见得可取。

首先是针对高收入群体征更多税收,在今天叠加人民币贬值利率降低的因素之下,本来就有资金外溢的风险,如果这个时候强行对高收入群体发起更高的征税,那么可能会成为压倒这部分群体的最后一根稻草,加剧他们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另外针对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发现金,这本身就是一个加杠杆的举措,实际的效果不仅存疑,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这样的市场普遍低迷之下,哪怕是发现金,能够让市场主体恢复消费信心吗?

全都是巨大的不确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币国际化当然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径,可以借助全球来分化人民币的压力,但以今时今日的问题来看,国际化的道路依然非常遥远。

要想货币国际化,首要前提是货币背后的东西,而不是货币本身,在没有打破不可能三角的情况下,谈人民币国际化,本身也是不切实际的。

最终这一切的问题可能还是要回到消费上来,在家庭存款屡创新高之下,人们为什么不消费?

可能症结还在于巨大的贫富分化,当少数人掌握大量财富,大多数人却没有财富甚至负债的时候,消费这件事就很难靠少数人去撬动14亿人的就业基本盘。

当就业变得严峻,收入增长放缓甚至是停滞的时候,人们也就更没有消费信心,消费降级越来越固化,在经历新冠病毒三年之后,这一趋势愈演愈烈,对我们来说,这才是最大的危机。

可能智囊团自己也没有想到,明明那么具有韧性的一个经济体,为何会因为区区三年的新冠病毒,就变得如此脆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但回顾历史就会知道,在传统的三座大山面前,人们的韧性不会越来越强,只会越来越弱,直到遇到一个黑天鹅事件,便从此一蹶不振,再难回到过去。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