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扩招的大背景下,高校筹建新校区本是应势之举。

但由于财政赤字、土地资源紧张、政策调整、合作公司经营问题等,多所大学被迫停止新校区建设。

搁浅

位于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维多利亚大学,日前有一项耗资数百万美元的校区建筑项目,因3300万美元的巨额赤字而“暂停”

副校长表示,除维护之外的所有资本支出计划均已停止。

马耳他大学承诺建造的8000平方米医学院,一直处于未开工建设的空壳状态。

据报道,由于这一延误,“学生的生活受到了巨大影响”。目前可供医疗及保健专业学生使用的设施非常紧缺,教室常因被占满而无法使用,使他们不得不寻找其他地方进行学习。

环球同此凉热,因资金问题而被迫停建新校区,国内也在发生。

郑州工商学院西校区二期北部项目因疫情、设计变更及资金等问题,迟迟没有正式开工; 广西民族职业学院(筹设)目前仅明确选址南宁教育园区,由于资金筹措等原因,新校区项目前期审批工作未完成,不具备开工建设条件; 广西华侨学校新校区也因建设资金筹措问题,暂不具备开工建设条件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没钱,限制新校区建设的一大原因,是政策问题。

清泉镇(区欧管委)就领导留言板上“四川师范大学与四川开放大学青白江校区建设进展”的提问表示:

川师青白江校区项目因政策原因,校方暂未获得省上批复;海事职业学院(原川师地块)项目已签约,目前正进行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四川开放大学已完成初步设计,加快前期工作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争取

在《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吉林艺术学院苦涩地写道:

虽然近年来学校积极主动协调各方,争取尽早建设新校区,拓展办学空间,但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使校区拓展工作迟迟未能落实,从而也制约了教学行政用房和体育场所扩建工作的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吉林省教育厅最新回复中,学校几年的努力仍未能如愿。

“接上级通知,吉林艺术学院暂缓新校区建设工作。”

如火如荼的新校区建设浪潮,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全国不少高校都曾遇到过不同的阻力,新校区延期、终止建设等情形时有发生

异地校区的紧急叫停,令多所高校的新校区建设进退维谷。

今年1月,青岛蓝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杜乐江答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建设情况”时称,青岛市委市政府正在征求意见,拟解除与即墨区签订的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的协议。这项始于2016年的异地校区合作项目,终究踩下了刹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筹设中的新大学校区建设同样可能面临搁浅的风险。

2023年末,广东韶关市教育局决定,停止建设总投资6亿多元,占地面积约524亩的韶关健康职业学院,将该校正在施工的23栋建筑已完成21栋封顶的校区划转给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今年3月,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在回复网友咨询时透露,广西民族职业学院(筹设)仅明确选址南宁教育园区,由于资金筹措等原因,新校区项目前期审批工作未完成,不具备开工建设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艰难

对于高校来说,建设新校区并非易事。

资金是首要的问题。在世纪之交的大扩招中,许多高校为了拓建校区,纷纷举债进行,全国高校欠债一度达到2000多亿。

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等多重因素下,部分高校在几年之后陷入了还贷危机。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某985高校面临着庞大的贷款,其一年的学费收入,只够归还银行的贷款利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2007年,高校陷入还贷危机

而在2020年,山东财经大学规划置换明水校区、建设圣井主校区之际,校长王邵军也曾坦言:“考虑了建设资金问题,在已有熟地上建设,拆迁补偿都需要每亩150万以上成本,土地建设就需40、50个亿,如不置换两个老校区,沉重的贷款会把学校拖垮。”

其次,公办高校的建筑用地往往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层层审核。建设规划新校舍,严格的土地管理和审批制度也常常是高校面临的一道难关。

2015年2月,华中师范大学与鄂州市签约共建“梁子湖校区”,湖北省人民政府对此给予大力支持,专商函教育部,明确将华中师范大学梁子湖校区的建设项目纳入湖北省校地合作共建的重点项目。多年来,该校区却一直因为生态红线问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直到如今,梁子湖校区能否继续推进,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以外,高校的用地规模有明确的标准。

2018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其中明确普通高校的校园规划建设,应以各类学校的校舍建筑总面积和相应的容积率为依据,测算核定建设用地,其中,一般院校容积率0.5,体育院校0.45,艺术院校0.6。

2021年8月,教育部在答复《关于严控高校新校园建设用地规模的提案》时明确表态:长期以来,教育部坚持鼓励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审慎建设新校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教育部:鼓励高校审慎建设新校区

在钱、地、政策等多重条件的约束下,高校的新校区建设,往往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尽管关卡重重,众多高校仍热衷于建设新校区的根源或许在于:地不够用了

由于宿舍不够住,北大、清华、南大、北师大、北理工等多所高校先后表明,不再为非全或全日制专硕等部分学生提供宿舍。

此外,自习室、图书馆座位靠抢,仪器要预约排队,实验楼靠校外租赁……捉襟见肘的办学空间,已经影响了学校教学科研、师生学习生活等多方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六人间的研究生宿舍

另一个现实却是:出生人口正在逐渐下降。

2023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继2022年首次跌破千万大关之后,再次创下新低。

如今幼儿园正在经历的首轮关停潮,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最终会在15年后蔓延至大学,届时或将有170多所高校面临倒闭危机。

扑面而来的寒气中,人们不禁担忧:当下的办学空间不足,和未来人口下降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高校的建设发展仍有诸多难题悬而未决: 不断扩张的新校区,未来会闲置吗? 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地方高校未来能否有自我造血能力,来支付现在的基建投入?

或许,一切答案,只能留给时间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