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兰州市红古区西北部大通河东岸的窑街大街上,一河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入画来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昔日废弃的矿山经过十余年的生态修复实现绿色蝶变,如今,这里生态景更美、文化韵更浓、共富路更宽。

从“煤城”到“绿城”

窑街是甘肃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自上世纪50年代起,窑街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

“我小的时候,窑街因为挖煤,是出了名的脏乱差。下雨时,路上都是黑乎乎的煤渣,还坑洼不平;不下雨时,风一吹,白衣服就变成黑衣服,脸上、鼻孔里都是黑灰。”窑街街道红山村村民高天林说,“现在生态好了,林子里还经常见到喜鹊、啄木鸟等动物,野鸡、野兔子见到人都不跑了。”

据介绍,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红古区为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2013年,红古区政府决定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彻底治理恢复窑街生态环境,累计治理沉陷区面积3000亩,其中完成造林绿化2700亩,建成健身步道、游园亭台、观景平台等300亩。

红古区窑街街道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辖区大通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作,严格实行“河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模式,扎实开展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和农村黑臭水体联合巡查,共同维护辖区“7沟1河”生态环境安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这两年来变化太大了。马路宽了,绿地多了,环境越来越美了,我们这些老年人也心情越来越舒畅、越活越年轻。”退休职工马先生一边整理着二胡和曲谱,一边高兴地说。

从谋“新城”到惠民生

在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中,窑街街道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推动窑街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改善民生和生态治理有效衔接,逐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旧房屋、老旧楼宇、传统商圈进行改造升级。探索资金多方共担筹资模式,坚持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原则,鼓励利用空闲地、拆违腾退用地建设城市绿地、小游园等便民服务设施,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窑街沉陷区治理后的美景。红古区委宣传部供图

“我在窑街生活了六十七年,现在这样好的环境,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搬迁户马玉海感慨地说,从小生活在窑街,几十年来楼道里坑洼不平、窗户破损严重,父亲年纪大了下楼非常不方便。自从搬进新房,父亲出门看病方便了很多,老人心情也好起来了。

窑街地区楼房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下管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窑街街道按照“照顾弱势与让利于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提容增效,将以前生活在危旧楼房中的居民搬迁到公共设施完善、环境面貌优良的城投尚苑新型住宅小区,实现居民“小房变大房、旧房变新房”的安居梦。

进入搬迁户卢国平家中,屋内各式家具、家电齐全,窗明几净,近10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得温馨又舒适。“新小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物业服务好,交通方便、环境优美、视野开阔,就医、就学、购物等都十分便利,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卢国平言语之中满是喜悦。

自2013年以来,窑街街道先后通过实施沉陷区生态治理、住房改善搬迁、老旧小区“三供一业”改造等民生改善项目,改造老旧楼栋27栋,涉及1382户居民;签订搬迁协议286户;拆除危旧房屋4.6万平方米,腾退土地面积约160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从甩“包袱”到“炭”新路

站在窑街采煤沉陷区治理后修建的观景台上极目眺望,看到的正是采煤沉陷区恢复生态后的成片林地。

“窑街有发展的资源与优势,有大企业的带动,我们要在煤炭的深加工上做文章,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形成多元产业共同支撑的新格局。同时,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片区为目标,深度挖掘开发工业旅游资源,积极引进民间资本,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动‘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助推窑街转型发展。”站在大通河畔,窑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丽霞踌躇满志。

借着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的东风,通过实施红山村乡村建设示范村及人居环境整治、红大板坪泵房及上水管道提升改造、民门路沿线风貌整治等一系列项目,窑街片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和品牌度的餐饮企业,加快发展星级农家乐和特色民宿,加强便民网点建设,窑街持续优化老社区商业机构布局,完善商业服务功能,打造新的“商业圈”。

昔日沉陷区,今日满眼绿。如今的窑街,从矿山到林田、从田野到河畔、从城区到农村,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窑街街道将结合辖区资源枯竭转型发展和地处采煤沉陷区实际,深挖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将窑街打造成为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示范城镇,努力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目标。”张丽霞说。(吕国清)

来源:红古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