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固区金关(西固-关山)公路沿线,院落错落有致,梯田层峦叠嶂,是西固区金关画卷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核心区域。位于西固区南部的孟家山村,金关公路穿村而过,为美丽的关山森林公园平添了几许姿色。村民他建军告诉记者,农村公路的建设让当地群众圆梦致富有了依托,现在全村都种植起了黄色西红柿,因其口感好、个头大、有市场,加之交通运输便捷,很快便带动了村民增收。

无独有偶。日前,记者走进榆中县马坡乡哈班岔村时,蜿蜒的盘山公路直通山顶,山坡上的油菜花赫然醒目,一幅原生态的乡村画卷。在此经营文旅项目的金文杰说:“哈班岔村拥有优良的自然生态、鲜明的民俗文化,保持了西北乡村的原始风貌。随着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依托独特的气候与海拔优势和日趋完善的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昔日的小山村变成了大景区。”

新引擎 新高地 “四好农村路”为发展赋予更多可能

记者在红古区北庄村采访,沿着公路一路前行,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干净整洁,两侧起伏的山峦与景致从眼前滑过,“八宝川”的美丽乡村场景映入眼帘。

说起这条路的变化,北庄村村委会副主任李永江感慨颇多。“几年前,这里还是土路,路面坑坑洼洼,特别难走。如今路修好了,打通了农产品运输的瓶颈,村容村貌也随之变好了,一些涉及农业、文旅的项目也就发展起来了。”

要致富,先修路。红古区打破传统农村公路建设模式,通过全省首个农村公路PPP项目,先后建成了川海大桥、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山台地连接线和山神沟至麦洞沟道路等一批交通突破工程,农村公路总里程达531.536公里、桥梁18座594.26延米,公路管养率100%,34个建制村及138个自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实现全覆盖,构建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骨架、县乡道连接支撑、乡村道路延伸辐射的农村路网体系。

投资4900万元建设的红古园区山神沟至麦洞沟道路、投资3300万元建设的川海大桥与滨河路连接道路的建成通车,为红古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奠定了良好基础,有效提升了红古、民和两地的物流速度。对此,红古区外宣办主任令望海坦言,川海大桥和团结桥的建设打通了红古与民和的区域交通,为两地经济发展及兰西城市群建设提供了硬支撑。

特别是加快推进“交通+产业+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实施红古区山台地道路项目,实现“47个坪台地一台一景,一台一产业”的功能布局,全面拓展“雨露香果”“高原皇菊”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精细蔬菜、优质果品、苗木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全面激活10万亩台地的经济效益,打造“山台地+道路+旅游”的红古特色公路衍生经济名片,实现农村公路由“交通线”向“风景线”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引擎”、开辟了“新高地”。

三分建 七分养 农村公路这样“葆青春”

近年来,兰州市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为总目标,通过实施精细化养护和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显著提升了农村公路的通行质量。

七里河区公路服务中心路政股主任曾延昌告诉记者:“我们组建了一个包含25名成员的联动群组,群成员包含6个乡镇的管养所、2个养护公司和路政管理人员。”就在6月18日,在山寨口至上关路段,养护工人们进行了全面的养护工作,包括路肩杂草清理、边沟垃圾清理、路面清扫和路面坑洼填平等。

七里河南部地区特有的湿陷性黄土层地貌给公路养护带来了挑战。一旦遭遇大雨,路面进水就可能导致塌陷。曾延昌回忆,前不久的大雨导致3个乡镇的路面中段塌陷,包括黄峪镇的一条乡道。他说:“面对紧急情况,我们先进行围挡确保安全,随后组织工程机械进行抢修,边设计边施工,5天完成了初步修复,后续又进行连续的铺装作业。”

近年来,作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的榆中县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管理养护责任,出台《榆中县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工作方案》《榆中县县乡道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榆中县村道养护管理考核办法》及《榆中县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模式,采用县道及部分村道公司化养护模式,县镇分别与养护公司签订养护协议,规定养护标准、养护里程及职责范围,定期不定期开展检查。同时,建立养护质量与计量支付相挂钩的“月初计划、月末考核、季度支付”的绩效管理办法。

坚持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榆中县近年来共投入农村公路养护资金0.62亿元,全县等级公路总里程3207公里,等级公路密度97,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农村公路等级路率达100%,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为83.33%。自2020年起,每年投资109万元,落实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制度,极大提升了农村公路抗灾能力。

红古区则采取“镇街+养护公司”模式,县乡道路重点养、干线路段精心养、水毁路段突击养、病害路段及时养,累计投入省市财政补助资金251万元、区级配套资金314万元,常态化开展372条、532公里及18座桥梁的日常养护管理,稳步提升道路质量及综合服务水平。开通运营省际城际城乡公交路线12条,建成城乡公交站点185个、充电场站3个,初步构建了“连接省际、贯通城乡,东至西达、内通外畅”的交通客运体系。积极推进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打造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综合服务基础设施,建成区级调度运营中心1个、村级综合服务站34个。

该区还通过建强信息化平台,持续加强农村公路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建成并运行红古区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全面落实“一路一策”养护监管措施,对发现问题进行全流程闭环式整改,做到农村公路养护巡查、任务跟踪、现场处置、病害上报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农村公路自动化检测比例达80%以上,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用起来”、建运管理“活起来”、管养质效“提起来”。

骑行道 自驾道 交通线也是风景线

西固区金沟乡马家山村紧紧围绕“生态+文旅”发展思路,整合文旅资源,以百合种植+千亩果园+休闲旅游为主题,着力打造集观光农业、生态农业、采摘体验、民俗文化、农家餐饮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旅游发展新业态。同时,依托关山骑行赛、百合采挖节、马家山果王争霸赛、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推介活动,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擦亮了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金字招牌。

在马家山村,整修一新的乡村路面干净平坦,村民们可享受乡村道路改造带来的便利。“以前的田间道路大多狭窄且坑洼不平,晴天难走,一遇雨天泥泞不堪,我们运送农用物资和农产品只能靠小型三轮车或肩挑背驮,运输极其不便。现在好了,新修的道路又平又宽。”马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孙烈荣说。

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通过开展“绿满榆中”行动,榆中县全面提升国省县乡道路路域环境。近年来在连霍高速沿线夏官营段、兴隆山大道、宝兰客专两侧投资1.9亿元,建设近5000亩高标准苗景兼用林,投资9700万元对境内县乡路沿线及沿途面山规划建绿、见缝插花,形成“绿廊纵横、处处有景”的交通观景长廊。在村组道路上安装路灯超1.2万盏,公路沿线电网、水网、通信网全覆盖,基本建成通达水平高、附属设施全、带动能力强,“畅、洁、舒、美、安”的农村公路网。

值得一提的是,榆中县还运用132公里县乡道路将兴隆山、马啣山、官滩沟等45处景区景点和浪街、分豁岔等35个美丽乡村和4个美丽乡村示范带“串珠成链”,打造了兴隆山大景区旅游景观廊道,沿线增设骑行车道、自驾营地、观景平台、公共厕所、安防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如今行走在榆中大地上,能够望得见青山,留得住乡愁,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群众回归自然、“微度假”的需求。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