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一下近期的日历,发现又有一个节假日要到来了,可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六一儿童节哦,而是一个比它更重要的传统节日,那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这可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还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起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今年的端午节,听一些老人说更是多年难得一遇,说它是青龙端午60年难得一遇,并且具有三大特点。具体是指啥呢?我们一起来提前了解下吧!

首先,我们来说说今年端午节假期的特点。

大家也知道2024年根据我国传统的历法来看,它就是甲辰年,并且今年还是青龙年,是60年难得一遇的,因此今年的端午节也就有了青龙端午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今年的端午节还和往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那就是假期的安排有变化。今年的端午节是在6月10日,当天是星期一,因此今年的假期安排进行了调整,是从6月8日就开始放假了,直到6月10日端午节。

换言之就是端午节还没有到,就已经放假了,一共是三天假期。而且和往年不同的还有一点,就是今年的端午节假期虽然同样是三天,但却不需要通过调休来拼凑。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享受连续三天的假期时,不必担心因为调休而打乱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这无疑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愉悦,让人们更加期待这个节日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为什么今年的端午节会有这样的安排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国家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尊重。通过合理的假期安排,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今年端午节的第二大特点——它是“早端午”。

是在夏至节气之前就到来了,而且端午和夏至节气的间隔时间比较长。

在民间,人们通常将端午节分为“早端午”和“晚端午”,而分割点就是夏至节气,如果夏至节气之前到来的端午,就是“早端午”,而夏至节气之后到来的端午,那就是“晚端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的端午节是在6月10日,而夏至节气是在6月21日,恰好在夏至节气之前,因此被称为“早端午”。

关于“早端午”,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谚语,如“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和“端午夏至前,注定是丰年”,这也预示着今年将会是一个丰收年。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端午节前后是雨水较多的季节。如果端午节在夏至之前,那么意味着雨水会相对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

因此,“端午夏至前,注定是丰年”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早端午”之外,今年端午节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与夏至节气相隔较远。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过去就流传着“端午夏至隔得开,三次大水并次来”或“端午夏至叉杈开,三潮大水做潮来”的说法。

意思是说夏至和端午相隔的时间较长,那么预示着后面的雨水是比较充足的,这也是在提醒农民要注意洪涝灾害。

最后,今年端午节的第三大特点——它与“入梅”相连。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梅雨季节始于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即从这一天就进入到阴雨连绵的梅雨时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年的芒种节气是在6月5日,而当天是干支历中的庚子日,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丙日即为公历6月11日,即这一天就正式“入梅”了。

可是今年的端午节是在6月10日,所以是端午和入梅两个节日相连了。这意味着在端午节后,马上就要迎来梅雨季节。

而且关于入梅也有不少农谚,其中就有:“雨淋梅雨头,四十五天无干土”,说的是入梅雨节气当天下雨了,预示着后面的四十五天都是阴雨天气多。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梅雨季节的特点——雨水连绵不断,几乎每天都会下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一般端午节期间都会下雨,如果今年的端午节又下雨了,而它又和入梅相连。

那么就预示着在端午节后的一段时间里雨水较充足,我们要特别注意防范雨水带来的不利影响,如道路湿滑、交通不便,尤其是要注意洪涝灾害等。

综上所述,今年的端午节确实“不一般”。它不仅与夏至、入梅紧密相连,还蕴含着“青龙端午”的三大独特之处。

这其中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比如好消息是预示着今年雨水多,是丰收年,而坏消息就是可能出现洪涝灾害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特点不仅让我们更加期待这个节日的到来,也让我们更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范自然灾害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