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高琼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走进徽县高桥镇太白村,远远地就看到一排排乳白色的菌棒规则有序地排列在房前屋后的菜园里,村民们来回穿梭在菌棒行列之间,忙着梳土、铺膜、搬运、栽棒,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

近年来,高桥镇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增收模式,引导农户利用闲置空地、房前屋后零星地块,打造适宜自家的“小菜园”“小果园”“小养殖园”,让庭院经济逐渐成为产业增效、百姓增收的“致富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结合发展庭院经济,因地制宜搞起了地栽木耳试验种植,在取得了初步成功后,由各村带头发展地栽木耳产业,鼓励群众以劳动力、土地、资金入股,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利用房前屋后、小菜园发展地栽木耳,探索形成特色庭院经济发展之路。”高桥镇党委书记尚文斌介绍说。

说起庭院经济,太白村村民石彩娃打开了话匣子:“以前院子里的这块地几乎都荒废了,现在我的小院划分了地栽木耳区和瓜果蔬菜区,栽种了200袋菌棒,种植了蔬菜瓜果,除了自己吃外,还能再卖些钱,今年驻村干部早早就到我家,在庭院经济发展上给我指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今年光靠我这小院就能让我当上‘万元户’,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地栽黑木耳技术在扩宽黑木耳栽培原料与栽培区域的同时,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回归自然的栽培方式使产品实现了天然无公害,既提高了生物转化率,又提高了产品商品性,良好的种植前景也吸引了大量群众跟进种植。”陇小桥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告诉笔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让地栽木耳产业持续稳定向好发展,各村聘请陇小桥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和产业发展指导员,在菌棒生产、地块平整、供水要求、栽植环节等关键节点开展技术指导,确保木耳的质量。同时,积极争取中央三部委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加强产业奖补政策宣传,村集体以土地和建设完备化黑木耳种植基地入股,覆盖育菌、培育、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为后期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村的庭院不仅是农民生活栖息之地,也是一项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重要后备资源。高桥镇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方寸之地做文章,小庭院里发大财,改变的不仅仅是群众的经济收入,更改变了乡村经济社会的面貌。

“我们将把发展庭院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继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统一规划、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积极推广以地栽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真正将庭院经济地栽木耳产业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新路子。”尚文斌说。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