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对子、楹联,它是由上下相互呼应、意义相对的两联组成,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而具有魅力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有着短小精悍、意蕴深远、风趣幽默的特点,所以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联发展到清朝时期,达到了属于它的创作高峰,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就是在政zhi文化中都占有一定地位,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中。

清朝的皇帝非常重视对联,在殿试中皇帝还会用对联钦定前三甲的名次。在皇帝的推动下,清朝的对联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清朝正处在强盛时期,政zhi文化经济都极为繁荣。

乾隆皇帝在爷爷康熙的影响下不仅热爱汉家文化,而且在诗词歌赋,对联的创作与鉴赏方面有着非凡的造诣。

乾隆一生创作的诗词对联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有些质量还相当不错,往往能够在寥寥数语中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是一位文化素养极高的君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沿途欣赏江南的美景,品味当地特有风土人情。

一日,他路过一座繁华的青楼,只见门口挂着一副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引得很多路人驻足观看,议论纷纷。

原来是一位读书人因为科举不顺,便来青楼消遣快活一下。但看人下菜的老鸨子和青楼姑娘,看见书生的寒酸样,免不了怠慢于他。

书生气不过,自己过来消费快活,你甩什么脸色,便写了这个上联来挖苦讽刺这些人。

书生真是个人才,细细品味他的这副上联,顿觉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一双玉臂”暗指青楼女子的美貌,而“千人枕”三字则生动形象地描绘她们卖色为生的职业,话里话外都流露出看不起人的意思

一双手臂还不知道被多少个男人枕着睡过,你得意什么,凭什么看不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鸨本想花点钱打发走这个书生,自己还要做生意呢!

岂料生气的书生不为所动,反而到处嚷嚷,扬言若是有人对出,他此生便再不踏足青楼,要不然你们就得好好给自己赔礼道歉。

乾隆皇帝本不想多事,但耐不住自己体内艺术细胞的骚动,他看到这对联,脚步就不由自主的往前凑,边凑还不停的思考,终于脑袋灵光一闪,大声喊道我有好下联。

众人听到这个声音,目光齐刷刷的看向微服的乾隆,还自觉的让出一条道让他过去。

老鸨深知要想结束这场闹剧,还得有人对出合适的下联,她看到乾隆上前,如获至宝笔墨伺候热情的招呼着,还许下重金的诺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在众人的注视之下,笔走龙蛇的写下“半点朱唇万客尝”的下联。

这个下联在保持上联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呼应和延伸,以“半点朱唇”对应“一双玉臂”,通过“万客尝”三字同样表达了青楼女子那人尽皆夫生活。

上下联可谓是在意境上相得益彰,而且在语言上也十分工整,堪称经典之作。

这副对联一经对出,立刻引起了周围人的赞叹和敬佩,人们纷纷称赞乾隆皇帝才思敏捷、文采斐然。

只是老鸨的脸色又难看了几分,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这对联这不是在我身上骑脸输出吗?

书生也向众人拱手说自己愿赌服输,此生大家见证,再不入青楼半步。随即因为敬佩乾隆的才华,想拜他为师,他还是想在来日的科举上金榜题名。

乾隆当然不会当他的师傅,但还是和对方探讨了一番科举的见解和应试的技巧,最后语重心长的鼓励他好好备考后就离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交谈一番受益良多的书生回家积极备考,终于在三年后的科举中成功及第。待新科士子面圣的那一刻他大为震惊,才知道和自己对对联的人竟然是圣上。

他们俩的这副对联也成为了江南一带广为流传的佳话。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对联文化在清朝时期的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