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件做工精美的东洋漆甲曾是琉球王国进贡给乾隆皇帝的贡品,如今已成为故宫博物馆的一级文物。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日本一些文物专家竟然厚颜无耻地要求我们将这件国宝级文物交予他们。这难道不是对历史的重大傲慢和无知吗?琉球王国何以沦为日本的一部分?这件漆甲又是如何流传至今的?日本凭什么就能够要求我们将之移交?这一切的谜团,还有待我们一一解开。

一. 琉球王国与中华王朝的渊源

红日初升,海天一色,万里海疆犹如一潭碧水,波光粼粼。在东海之滨,一道细细的青烟从远处缓缓升起,那是琉球群岛。早在公元7世纪,琉球就有了文字和自己的语言。这些岛屿因处于东亚中心地带,地缘得天独厚,成为了中国和日本往来的重要中转站。

直到14世纪,中国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派遣使节远赴琉球,正式向琉球王国颁布了册封诏书。从此,琉球王国成为了明朝的藩属国。这是东亚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当时,朱元璋在诏书中写道:"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面对大明王朝的威仪,当时琉球分为山南、中山和山北三个小国的国王无不心向往之。他们纷纷遣使称臣,进贡珍贵物品,由此成为了中国明朝的藩属国。而这一举动,也标志着中华文明再次向海外辐射,在东亚扎下了根基。

随后几百年间,琉球王国一直忠于华夏文化,实行中国的年号,使用汉字记事。每年都要向中国进贡珍贵物品,以示对华夏文明的尊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琉球文化都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可谓是东方文明的缩影。到了明朝后期,琉球甚至曾多次被明朝政府册封为"琉球王国"。

进入清朝时期,雍正、乾隆两位英明君主继续维护着与琉球的藩属关系。特别是乾隆皇帝,他十分器重琉球王国,将其视为"肱股之国"。每逢琉球进贡的使节到访,乾隆都会亲自接见,言谈亲切。那件东洋漆甲便是乾隆年间琉球王国进贡的礼品,乾隆对这件精美绝伦的盔甲爱不释手,曾多次佩戴。可见在当时,琉球与中华文明已经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二. 中日曲折的交恶历史

世人皆知中日两国为邻而好,却少有人知晓两国之间几百年来暗流汹涌、剑拔弩张的恶劣历史。

早在公元663年8月,唐与日本就曾爆发过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当时日本水师携四百余艘战船,汹汹放Words来袭击唐朝沿海一带。唐朝栖霞太守刘仁轨得知后,急令精兵迎击。双方在白江口激战,唐军虽居于劣势,但凭着绝对的军事实力和战术优势,最终一举击溃日军的四百余艘战船,活捉俘虏无算。此役以唐朝的惊人胜利而告终,给了日本一个沉重的教训。从此,日本对强大的唐王朝无比畏惧,连续两百余载,每年都要派遣大批遣唐使不远千里来中国朝贡,学习先进文化和科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蒙元时期,忽必烈曾多次率领铁骑远征日本,企图将日本纳入版图。然而由于气候和地理因素,加之日本顽强抵抗,蒙元军队最终未能在日本立足。尤其是1274年和1281年两次远征,均因遭遇强台风而几乎损失殆尽,只能勉强撤退。这两场"文永"、"弘安"之役被日本人美化为"神风"相佑,实则是蒙元远征军缺乏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加之装备落后所致。

明代万历年间,中日之间也曾爆发过一场残酷的战争。当时日本军阀丰臣秀吉怀着疯狂的野心,先后两次率领大军进犯朝鲜,意图借道朝鲜半岛征服中国。面对日军的凶残无理,明将李如松奉命抵御。经过激烈战斗,李如松两次痛击日军,击毙其将领,俘虏上万人,直接导致了丰臣秀吉在绝望中自尽。这场战争给日本造成了惨重损失,也彻底打消了他们侵略中国的念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掩盖自己罪行,日本开始故意混淆视听,宣扬所谓"神风利剑"的神话。但是无论如何粉饰,都无法改变侵略者罪恶和卑劣的本性。中日两国虽系东亚文明之源,但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注定了两国人民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只有以史为鉴、相互尊重,方能真正走向和解。

三. 日本对中国文物的狼吞虎咽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明,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遗产。然而,这些璀璨的文化瑰宝却屡遭列强的盘剥侵夺,尤其是日本对中国文物的狂掠,更是罄竹难书。

追溯至近代史,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便开始了疯狂扩张的道路。1894年,它借口朝鲜问题与清政府开战,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掠夺了台湾、澎湖列岛和赔偿银两两亿两千万两白银。这只是个开端。

1931年9月18日,亲日宗室溥仪被日军扶植为"傀儡皇帝",日本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在随后的14年间,日军在中国境内所犯下的罪行,足以吓破人的胆。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就残杀了30多万无辜平民,整个江苏、浙江一带更是被摧毁得家家户户无完人,尸横遍野。而在对中国文物的掠夺上,日军更是露出了它那狼子野心。

仅仅在侵占南京的那段时间内,日军就从南京各地搜刮走了数以万计的文物珍品,包括雕塑、陶器、书画、工艺品等,价值连城。在侵占期间,满门教授等文物专家不得不亲临日军当道,指认文物的价值,以免遭到毒打威胁。掳掠文物后,日军专门成立了文物收集机构,将这些文物分门别类,寄存南京等地。到1945年底,侵占区的文物损失就高达380多万件,其中许多为国家级珍品。

不仅在南京如此,在整个华北、华东、华中地区,日军无休止地掳掠各地的文物。长治文庙、大同佛教造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明十三陵、颐和园等无数文物古迹,都遭到了日军的破坏和抢劫。尤其是在平津战役后,日军更是将大量从北京掠夺的文物运往日本,其中便有那件价值连城的金镶玉穿珠帷帐。日军对中国文物的掳掠,实在是毁天灭地,罄竹难书。

直到今日,大量被日军劫掠的中国文物仍旧下落不明。很多文物虽然流落海外,但仍被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所囤积私藏。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肆意亵渎,更是对人类文明遗产的公然侮辱。我们当然不能永远沉默,而是要利用一切机会,努力追索流失文物,捍卫祖国的文化尊严。

四. 珍贵文物的归还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掠夺的中国文物历经磨难,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归途。这其中凝结着无数爱国人士的心血和呼声。

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就开始重视国外流失文物的回收工作。1950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重要指示:"历史上我国失去的文物甚多,如今国外有许多,应设法将之征集归还。"

为了贯彻总理的指示,文化部随即成立了文物征集小组,开始着手调查国内外流失文物的去向,并采取各种途径争取将之追索回国。这项工作开始了文物回归的进程。

20世纪60年代,文物追索工作逐步深入。我国与许多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争取文物遗产的回归。1964年,乾隆皇帝曾亲自佩戴过的一顶金缕帽,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被成功追索回国。1973年,文物回归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当年,意大利一位收藏家对中国文物情有独钟,他将珍藏的2619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无偿捐赠给了中国政府,其中就包括乾隆时期的那件薄纱如烟的帷帐。

进入新世纪后,文物回归工作进一步升温。2009年10月,两件流落英国的十六国时期的石刻被追索回国,成为中英两国在文物回归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2013年3月,一批价值连城的元代白陶人物俑从美国纽约安地斯古董公司成功返回祖国。此外,流落比利时、西班牙等多国的中国文物也陆续被追索回归。

争取文物回归,中国政府和有关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加入到呼吁文物回归的行列。很多人就日本藏匿的东洋漆甲及其他战利品文物追索不舍,发出了有力呼声。2017年,一批学者联名上书,呼吁日本归还被掠夺的文物珍品。尽管遭到日方的无理回绝,但中国人民的决心依旧坚定不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由于外侮而遗失了太多瑰宝。只有将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一件件追索回国,才能真正实现文物的完整重圆。这是中华民族自尊自爱的基本体现,更是对祖先遗产的无上敬意。无论道阻且长,我们都必将坚持不懈,努力将中华文明遗产完好无损地保护下来,永世传承。

五. 文物归属的历史正义

自古以来,珍贵的文物便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的重要见证。一旦文物被掠夺流失,就等于这个国家的历史正在被肆意抹杀。因此,追索流失文物不仅关乎国家尊严,更是一场维护文明正义的持久战。

倘若我们回溯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一个主张和平的民族。我们从未主动侵略过任何国家,却常常遭受外族的凌辱和掳掠。从古至今,数不清有多少中国文物被外国人掠夺而去,其中就包括那件曾经属于乾隆御用的镶嵌东洋漆甲。

这件珍贵的漆甲背后,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和艺术精华。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工艺水准制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漆甲,实在是件了不起的壮举。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展现了中国人高超的手工技艺。然而,就是这样一件馥馥文化瑰宝,最终却被日本侵略者野蛮掠夺,成为他们战利品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时过境迁,那件漆甲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镌刻着厚重的历史印记。但它的归属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作为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当然有权力和理由将之夺还。事实上,日本人从未拥有过这件漆甲的合法所有权,他们当年攫取它纯属是强盗逻辑。根据国际公理,被掠夺物品理所应当还给原主人。

可令人痛心的是,日方竟然对此理直气壮、无理狡辩,妄图否认罪行。有日本所谓的"专家"甚至张口就来,咬文嚼字地解释着他们的"正当理由"。这实在是把历史正义和人性都亵渎到了极点!难怪会有人说,日本对待侵略历史和文化掠夺问题,根本就是"态度有问题"。

我们期盼着通过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争端,但绝不能被日方的无理狡辩所左右和威胁。应该让那些流落海外的珍贵文物,都能够最终回归祖国的怀抱。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弥补,更是对世界文明遗产的一种珍视。无视这一切而固步自封的,终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和文明的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