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南宋为何能享国152年,从金国角度,看宋金海战失利原因?战船质量,气候因素,关键人心,江海防御体系

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详细分析了同样是半壁江山,同样是划江而治,为何南明仅存38年,而南宋却享国152年,南宋前后面临两大强敌,金国和蒙古,南宋与金国的战争,是北宋与金国战争的延续,在靖康之难后,北宋徽钦二帝、皇亲贵胄及朝中重臣尽数被金国俘虏,当金兵大举南下时,南宋不仅完成了立国,还逐渐稳定局面与金朝形成对峙的局面,那么南宋是怎样做到的呢?

不可否认,南宋与金朝的战争主要以陆战为主,例如东京之战,富平之战,仙人关之战,和尚原之战,枣阳之战,联蒙抗金等等,但是也有一些水战,海战对南宋国运产生重大影响,南宋与金朝共发生了多次海战,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当属明州海战、黄天荡海战、采石矶水战以及胶西海战,我们先来了解下,明州海战及黄天荡海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宋金对峙初期,面对金军步步紧逼,新生的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彻底征服南宋,抓获宋高宗,金军喊出了“搜山检海拿赵构”的口号,在金军几路大军猛烈打击下,南宋军队不堪一击,金军轻易突破淮河、长江防线,就在宋高宗一路仓皇难逃,走投无路之时,明州海战发生了。

明州海战是南宋难得的一次胜利,虽然规模不大,但意义十分重大,为赵构赢得了喘息之机,否则南宋朝廷将会面临群龙无首的局面。金国在明州海战失利之后,又派十万大军以海舰进泊金山下,韩世宗率领八千宋兵御敌,取得了历史上罕见的以少胜多的水战,这就是黄天荡之战。

明州海战以及随后的黄天荡海战对南宋成立之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使得宋高宗幸免于难,靖康之难后,全国形势一片混乱,局势艰难,兵匪盗贼横行,如果没有宋高宗这面旗帜在,那么南宋就是后来的南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金军在明州海战遭到挫折后,又在黄天荡海战陷入困境,金水军几乎全军覆没,使得金军失去了大举南下入侵的实力,赵氏朝廷才得到喘息之机,并逐步稳定局势,完成在江南立国,划江而治。而明州海战以及黄天荡水战使得宋高宗意识到了水军的重要性,进而推动了南宋水军和海防建设,并确立了“背海立国”以及“襟江带海”的立国国策,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海防体系”,不仅确立了宋金对峙局面,并且能够独自面对蒙古大军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也是南宋能够以半壁江山享国152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说明州海战、黄天荡水战对南宋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胶西海战却对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胶西海战宋军李宝以三千宋军大破金军七万人,不仅使金朝水军全军覆没,使其再也没有实力全面进攻南宋,还使得金朝政权内部发生瓦解,特别是采石矶水战失利后,完颜亮被杀,彻底改变了金朝国运,这场战役与采石矶水战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胶西海战以南宋以少胜多而告终,影响胶西海战的结果有很多因素,既有指挥者军事战略、战术因素,也有海船、气候等客观因素,更有前方基地和情报等多重因素的叠加而成。笔者以金朝的角度来讨论胶西海战失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金朝海船建造技术逊于南宋

《金史》记载金朝船只“造战船于通州,由工部尚书苏保衡,都水监徐文统押。” “淮、浙奸民,教金造舟,且为乡导”。由此可以看出,金朝在造船过程中,有大量的南方汉人技术人员参与,这也使得金朝水军船只技术有了更高的水平,更适合海上行驶和作战,同时也表明了金朝的船只技术是不能超越南宋的。

南宋在海战凯旋后,李宝向高宗赵构进献缴获而来的战利品,“因陈俘与所得百尺舟”,这百尺舟是金军海上战船中的佼佼者,也是吨位比较大的船。这个“百尺舟”到底有多大呢?按照宋朝的度量衡标准,百尺舟,也就是大约32米长,这在我国古代战船中并不算突出,早在三国时期,孙权率领的东吴水军中,东吴海船就有长约50米左右战船,并且高出水面二、三长,吨位达到了上千吨,能载六七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现代出土的南宋沉船中,超过30米的海船是非常常见的,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南海一号”就长达30多米,并且这还是民船、商船;当宋金发生海战时,军用战船有可能征用商船、民船,由此可见,金朝的船只对南宋船只并无优势。

除此之外,金朝海船大多只装一个主桅杆,用夹油绢为帆,而南宋海船多采用双主桅,除了以夹油绢为帆外,还兼用布帆、利篷;正风时用布帆,偏风时则用利篷,左右开张,有利于风势,南宋的海船在动力上要优于金朝海船;金朝海船在作战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夹油绢遭受火攻时更容易燃烧,火势更大,这种帆材质采用不当,也是金朝水军落败的原因之一。

在海船的型式上,金朝海船“皆是通州样”,型式比较单一,但是这些海船都是以南宋通州海船为样板,结合北方海船优特点而设计建造的,总体来说,金朝水军装备的海船是适应两浙以北海域作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南宋海船的型式就很多样化,南宋政府召募大量沿海民间海船,其中以快捷、灵活鱽鱼船居多,除此之外,还有征集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海船,例如来自于民间的尖底海船,还有水军建造的以平底为主的海上战船。不同种类型的海战,在作战上不仅战术灵活,适合于不同的海域、海况,这些民间海船是对军队战船有力补充,经过有效训练后,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比金朝海船更具有战斗力。

气候与洋流因素对南宋海军更有利

海上风向的顺逆对以帆船为主的海战影响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在海战中,金军处于进攻地位,他们掌握战争发动的时间,在历次的南侵战争中,金军都将进攻时间定在秋冬,这个季节是秋高马肥的季节,除了气温、马匹等状况对金军有利外,更重要的是风向对金军更有利。

不可否认,在陆地上地形、风向以及复杂的风情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风向也常常能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在海上,特别是帆船时代,风向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更大,战船在顺风时不仅机动力更高,其武器的射程以及威力都有可能因风力而被增大,反之,逆风的一方则处于不利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近海风况与陆上风况大致相同,大风从高纬度陆地吹向低纬度海洋时,由于海面光滑,风俗会显著加大;在秋冬季节,我国近海刮北风或者偏北风的概率,要远高于刮偏南风或者南风的概率。尽管,影响风向的因素非常复杂,在秋冬季节,也存在偏南风和南风的风向,特别是在中国东南部,刮北风或者偏北风的概率要小很多。

由此可见,来自北方的金朝海军,在靠南海域作战利用顺风的机会要比靠北海域高一些,而对于南宋海军来说,此情况正好相反。在气候因素上,无疑金军是占有优势的。

但是,在利用气候成效方面,金朝船队反倒远逊于南宋,这是因为金朝的航海技术和经验不足的原因,金朝船队早在七月中旬的夏季就提前到达了山东沿海,到了十月初,深秋季节,当战争开始时,金朝船队并没有利用较有利的风向迅速向南进攻,直到十月下旬,金朝海船才从胶西湾出发,不幸遇到了南风,并被南宋战船突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金朝具有海战作战的有利气候条件,却不能有效地利用,等于形同虚设,反观南宋,面对不利的气候条件,其船队分别在九月、十月下旬抓住了两次少见的南风机会,利用顺风条件,打败金朝胶西沿海东道水军,给予其致命一击,由此可见,双方对气候条件的成功利用与否也是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军在情报战方面不及南宋

早在战争前夕,宋高宗就注重情报的搜集,为抵御金朝浙东道水军,宋高宗曾召见李宝商讨对策,胶西海战的主战场位于密州一带,也就是现在的青岛市沿海海域,当时金朝金浙东道水军也在驻扎在山东沿海海域。

在山东海域,金朝和南宋两军距离并不远,李宝派出其子与将官边士宁潜入金军控制的敌方境内打探消息,他们不仅搜集到有关金朝水军有价值的军事情报,还带回了海州已被魏胜占据的消息,这不但鼓舞了李宝军队的士气,使得南宋海军在敌方境内获得了一个可靠的停泊地,必要的时候能够使船队得到补充和休整,这一点,对南宋海军的远征是十分有利的,也带来了莫大的信心。

反观,金人也曾经派情报人员南下刺探宋军情况,但并没有获得有价值的情报,甚至未发觉李宝船队北上,当然也就未作防备。当李宝船队抵达海州东海县时,在伪知县高敞以及前知县支邦荣的配合下,南宋海军又获得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战前基地,高敞还向李宝提供了山东地区金朝水军、陆军有价值的情报;此外,李宝还与山东地区反金的农民义军联络,也从中获取了大量的金军水路两军的情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