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7日20时30分,东北小伙张迪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就在前一年,他的生命才迈过29岁,就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被医生宣告即将划上句号,那时他才刚硕士毕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本应拥有的大好前途戛然而止,短短一年时间的时间内就不治而亡。

但他在生命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他留下两句话,作出了一个让无数人为之泪目的选择。

那么,从确诊患病到最后离开人世,张迪都经历过些什么?他在临终前留下的两句话又说了些什么,让世人无不动情呢?

“别人家的孩子”

1990年,张迪出生于辽宁沈阳,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家打拼,小张迪便成了留守儿童。

跟着奶奶长大,从小就被“隔辈亲” 包裹的张迪,没被养得骄纵任性,反而特别懂事听话,跟奶奶的感情也格外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迪能被教养得这么好,得益于他从小就被书香包围,虽然张家并不富裕,但在孩子读书上,张家还是倾尽全力地满足张迪的需求。

“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外辛劳的张迪父母很清楚,只有让孩子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家族的命运,他们每次回家也都会好好教导张迪明事理,培养他对读书的喜好。

从启蒙的三字经到唐诗三百首,张迪的奶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带着他识字看书。

到了上学的年龄,同龄男孩还在满街疯玩的时候,小张迪已经能耐着性子坐在书桌边看书习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小学到高中,张迪的成绩永远排在年纪前几,在时光中被学识打磨成“温润如玉”的谦谦公子,是被邻里挂在嘴边的“别人家的孩子”。

弹吉他、打篮球,张迪虽然低调内敛又不失风趣幽默,他在同学中人缘极好,也是老师口中的模范尖子生。

从小就希望成为科学家的张迪,经历高考的洗礼后,不负众望地考入了“双一流”东北大学。

四年的时间在丰富多彩的校园里,张迪也没有迷失在无人管束的轻松惬意中,依旧每天早早地去图书馆占座,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道酬勤,大学毕业那年张迪考进了上海交大,成为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拥有强大内驱力的张迪在三年的时间获得了很多荣誉,还没毕业就被上海计量研究所看中,收到了入职通知书。

因为有着不错的学历,张迪迈入职场的起点就比一般人高,这份工作不仅前景广阔,收入报酬也被家人看好。

能进研究院的喜讯传回家后,奶奶出门散步都乐呵个不停,老姐妹听说了都夸赞张家这个学霸未来前途无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带着家人的希望和嘱托,2018年7月张迪进入研究院工作,他兢兢业业很快就能上手,前辈和领导们也很看好这个好学的小伙子。

就在人生光明之路开启不到2个月的时候,2018年8月的一天,张迪突然注意到自己胳膊上起了很多红点,还时不时渗出血。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病魔已经对他举起了镰刀,他以为是夏季炎热出汗导致的皮肤病,就去药店买了一些药膏涂抹。

这些药膏涂了几天,手臂上的红点没有任何好转,逐渐蔓延到背部,很快全身都开始出现渗血的红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红点频繁的出血,稍微一碰就是一大片血印子,张迪的同事们感觉这样的状况不太对劲,都劝这个心大的小伙子赶紧去医院看看。

张迪自己也觉得这样的情况不对,他请了假去医院检查,皮肤科医生一撩开他的衣服就判断出这不是单纯皮肤病,马上要求他查血常规。

化验结果很快出来了,大量数据超标的化验单让经验丰富的医生都很是诧异,之后张迪被安排做了系统的检查,结果让他倒吸一口凉气——急性白血病。

这种病是由于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因不明原因的恶性克隆,导致血液中白细胞急剧增加,无法正常造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该病的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张迪不相信自己能碰上了这么小概率的恶疾。

张迪一度认为这绝对是医院误诊,他在上海找了好几家全国知名医院反复抽血化验,可出来的报告都指向了急性白血病。

张迪被推进了无望的深渊,这种病一旦发病,如果没有妥善的治疗,生存周期仅有短短3个月。

自己的人生才开始,就进入倒数,张迪被这痛苦的结果震惊,一度陷入绝望,此时的他该何去何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死神的博弈

张迪这些年在苦读中培养出了强大的自制力,他很快意识到不能回避结果,冷静下来后,他开始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状况和治疗方法。

好在他现在只是出血浸润还没开始发烧,主治医生要求张迪马上住院治疗,争取一线生机。

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张迪瞒着所有人申请了住院,此时他的内心还抱有一丝侥幸,觉得自己年轻力壮,说不定配合治疗能扛过去。

可住院还没几天,病魔就吹起了冲锋的号角,他开始反复高烧,嘴角、耳朵、鼻子也开始频繁出血。

最后一丝侥幸被撕裂,张迪知道自己病情还在持续恶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疗急性白血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做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移植,短时间内最有可能跟张迪匹配的就是他的父母。

在医生的劝导下,一直瞒着爹妈的张迪面对急剧恶化的病情不得不拿起电话,他努力平复情绪,想让父母以为这种病并不是那么难治疗。

但当“急性白血病”几个字一说出口,电话那边的张纯生顿时就眼前一黑,他知道这种病被称为绝症,自己引以为傲的儿子站在了悬崖边上。

张纯生一时不能接受,明明就在5月的时候,张迪在入职前的例行体检时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他马上请了长假赶回家中,并将这个噩耗告知了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张妈妈得知时,差一点就晕了过去,爱子心切的他们马不停蹄地奔赴上海,一路上他们都暗暗揣测,这会不会是儿子开的玩笑。

当张家父母再一次见到张迪,他虚弱躺在ICU里,全身都是管子,被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隔着玻璃,二老泪流满面。

一直为了学业忙碌,还没有结婚生子,才29岁的张迪人生刚刚开始,他还有远大的抱负没有实现。

不能让儿子倒在病榻上,夫妻俩决定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儿子救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知道移植造血干细胞也许能把儿子救回来,张纯生毫不犹豫地申请了骨髓配型,为了方便照顾,他们把张迪转回了沈阳的医院继续治疗。

或许老天也被张家父母感动,张迪返回沈阳没几天,结果出来了——张纯生可以给张迪移植造血干细胞。

得知结果的张纯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刚准备询问什么时候手术,医生的话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迪的情况太糟糕了,他现在的情况根本上不了手术台,张纯生只能握着妻子的手,在心中默默祝祷这次儿子能扛过去。

好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地狱般的化疗,张迪的状况有了起色,2019年1月7日,张家父子双双被推进手术室。

这是一场成功的移植手术,张纯生第二次给予张迪生命的希望,由于血脉相连,术后张迪没有出现明显的排异反应。

医生都松了一口气,能做的都做了,就看他能不能痊愈,之后就看张迪自己的恢复情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从1月手术到3月份,张迪的状态都很好,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回来,恢复状态良好他也十分庆幸,心态都跟着乐观不少。

虽然还是要接受化疗,但张迪的病情转好让父母也跟着高兴,一家人有时还会一起讨论,等张迪病好了,要去南边的海边度个假,好好放松一下。

但命运还是给张迪开了一个恶劣的玩笑,2019年4月,张迪又一次发起了高烧,病情以燎原之势摧残他的身体,所有的生命指标指数型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头发已然花白的张家父母抱头痛哭,医生的话宣判了张迪已经药石无医,就算再做一次移植,也最多只有6到9个月的生命。

一切的治疗方案在张迪身上都没有作用,如今的他只能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经历了数次抢救,张迪早已经不复往日的神采。

张纯生拿着长长的治疗单子瘫坐在病床前,他的反复坚持也没有换来儿子的新生,这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在绝望中看不到一丝曙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死而生

在之前的治疗中,张家人左挪右借凑出了50万,换来了张迪的移植手术,医生告诉他们如果能再准备70万就可以安排第二次移植手术给张迪续命。

张纯生夫妇并没有放弃张迪,他们马上回家收拾了所有金银细软变卖,连一辈子唯一攒下的一套房子的房产证都拿了出来,挂在中介准备变卖出去给张迪治病。

张迪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慢慢地也恢复了意识,聪明的他从父母的眼中已经读出了死亡宣判,他让父母请来医生,他要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明确知道自己的死已经是板上钉钉,张迪反而感到了一丝释然,他经历过重燃的希望被摧毁的恐惧,如今没有希望未尝不是件好事。

当张迪知道家里为了给他凑钱做手术准备卖房,张迪无法想象已经欠下不少外债的父母,卖了房之后未来的日子怎么过。

经过几番内心的煎熬他想通了,之前家里已经为他掏空家底,看现在的状态,他怕是还不上了,他不想家里为了他再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爸妈,我知道这个病没法治了,就算再做手术,也就是多苟活几个月,我不想再这样没有尊严地活下去,也不想再给你们添负担了,我放弃治疗!”

儿子将自己的选择说出口后,张迪的父母克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嚎啕大哭,他们细心培养了29的孩子,真的就这么放弃了么?

张迪坦然接受了自己即将死亡,他拉着父母的手安慰他们,如果做手术,他会继续承受疾病的折磨,这是个无底洞。

现在不放弃的话,张迪今后很可能会陷入到无法自主呼吸的重症中,到时候他会失去意识,那时候的他只是机器维持呼吸的肉体,灵魂早就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样的日子,光是想一想,张迪的父母都不愿儿子受这个罪,但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赴死,张家父母心如刀割。

在咨询过医生后,目前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了完成儿子的愿望,他们放弃治疗,张纯生带着儿子回家了。

出院后的张迪很是脆弱,就跟刚出生的婴儿一样,需要父母的照顾,张纯生和妻子每天都守在儿子身边,一家三口一起挨过这最后的时光。

不知道死神到底什么时候到来,一家人除了在家相依为伴,还一起去了一趟海边,张迪念叨了很多次,这次是他第一次去海边也是最后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温柔的海风吹拂,海鸥在天空鸣叫,那一刻的宁静安详让张迪忘记了病痛,他多希望时光能停住,这一刻成为他生命中最惬意的时光。

从海边回来后,他打起精神,特意去看了一趟80多岁的奶奶,从小在奶奶膝下长大,面对老人家他强忍泪花。

“奶奶,我要去国外留学了,可能好几年都回不来,您保重身体,到了外面我给您寄礼物回来……”

老人家很久没有看到孙儿了,很是高兴,还特意烧了张迪小时候喜欢吃的饭菜,听说他要出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或许是血脉相连的心灵感应,老人家总觉得会很久看不到张迪,她紧紧握着张迪的手不想松开。

但天下没不散的筵席,安抚完老人,张迪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从小长大的奶奶家,这次回到自家后,他的情况越来越差。

29岁,还没来得及成家立业,一年的治疗过程中张迪想了很多,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就像做些什么,回报家人和他喜欢的烟火人间。

“爸妈,我想捐献遗体……”

这句话刚一出口,张妈妈就赶紧捂住了张迪的嘴,她不想从儿子口中听到死亡相关的任何事,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拗不过张迪的坚持,张纯生拉着妻子的手,给她递过纸巾示意她听儿子说下去。

因为白血病,张迪体内器官的功能已经衰竭,基本不适合器官捐赠。

但他如果死后把遗体捐出去,或许对攻克白血病的研究有帮助,虽然他自己看不到这一天,但也许未来就能拯救得了白血病的人。

人死如灯灭,捐赠遗体的选择可以让灯芯永续,张迪不仅可以帮助到其他病人,还能让父母有个念想,自己儿子至少还有一部分留在这个世界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求学多年,还来不及为祖国添砖加瓦,至少让我为社会做点什么吧……”

这位高材生说出了他最后的嘱托,虽然风俗上父母希望他能入土为安,但由于他的坚持,父母含泪接受了他的想法。

在父亲的陪同下,张迪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张纯生理解尊重儿子的意愿。

张纯生自己也签署了志愿书,在他过世后可以用他健康的器官帮助更多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迪坦然接受死亡的事情被媒体报道,有很多记者前来采访,面对镜头他表示对自己短暂的一生非常满意,他过得很充实。

对于自己的病情,家人尽了全部的努力,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可能唯一不舍得就是自己的父母家人。

“我希望他们把我忘记……”

直面死亡的恐惧,没有打倒张迪,在生命最后一刻,这个内心柔软的男孩依旧惦记的是安抚父母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5月7日20时30分,张迪告别了这个明媚的世界,他的遗体如他所愿投入到了医学研究中,他的精神永续。

在我国每年都有150万患者有着器官移植的需求,但只有约1万人能有移植机会,而用于科研和医学教学的“大体老师”更是有着不小的缺口。

虽然国家一直鼓励遗体捐赠,并对捐赠者的家属有不同程度的政策倾斜,但在我国真正登记愿意遗体捐赠的人还是极少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感谢张迪做出这样的选择,他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他始终带着耀眼的光芒,一路走来,他始终都是父母的骄傲,社会的栋梁。

面对与病魔的抗争,他也从无妥协,时刻都从关心他人和社会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他的这份大爱无疆值得我们学习。

“你用另一种方式永存,从容告别,精彩走过生命……”

张迪在2019年被评为“感动沈阳”十大人物之一,当他的事迹被播放出来,现场观众无不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替他上台领奖的张纯生拿着奖杯热泪盈眶,这是这个社会对他儿子的善意的褒奖,张迪值得这样的感谢。

当生命走到尽头,大多数人都希望入土为安,但他选择了献出最珍贵的礼物,给予他人的生命和医学事业提供跟多的可能。

感恩他的奉献,让生命之火得以延续,在云朵环绕的天边,希望张迪一路走好,他的父母家人此生能平安顺遂。

看完张迪的故事,您有怎样的感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