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近日,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正式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全国32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座科学家纪念馆。

钱学森是国际知名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2024年5月23日,在钱学森图书馆发布会上,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以“老员工”的身份向各方致谢。

据其介绍,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钱学森母校上海交大提出建设钱学森校友纪念设施的倡议。此后,钱馆的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2004年,经中央研究,决定建设钱学森图书馆,2005年5月18日,中宣部下达《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

2011年12月11日,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总用地面积9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陈列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

钱永刚说,“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始终应该是钱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此次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交了一份答卷:“钱学森图书馆实现了建馆之初的目标,完成了国家交予我们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以“老员工”的身份向各方致谢。摄影:刘素楠

作为全国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已经建立起包含论著、文稿、书信、藏书、报刊、贺卡、勋章证书等20余种类别、全面完整的藏品体系。

2023年12月,“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等12件套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正式公布。截至2024年2月,钱学森图书馆藏品总数达62492件/套,其中已鉴定等级文物1.6万余件/套。

围绕科学家精神弘扬与传播,钱学森图书馆先后推出《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等优质原创展览,联合国家博物馆、杭州国家版本馆、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百年巨匠》等展览,举行“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全国巡讲等活动百余场。科学家精神主题展教活动深入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百余个“钱学森班(院/校)”,服务观众超千万人次。

202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中国航天博物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全国13个省市26家单位,共同组建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并担任理事长单位。

钱学森图书馆既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博物馆,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校博物馆。

2021年至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连续三年获评上海市“最具影响力的高校博物馆”。2017年,该馆联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发起国内首个专门针对高校博物馆的国际培训项目——UMTWS(University Museums Training Week Shanghai)。7年来,来自全球近15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资深专家参与项目教学,开展近百场线上线下课程,覆盖境内外百余个高校博物馆,学员人数近150名。

钱学森图书馆树立了“学术立馆”的理念,开展博物馆研究、钱学森研究、科学家精神研究、“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有组织的科研工作,并与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钱学森图书馆牵头组织召开6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出版《钱学森精神读本》等学术专著和科普读物21本,发表国内知名期刊论文25篇,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59篇,获得33个课题立项。

钱学森图书馆已经成为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文博事业最高水准的“旗舰博物馆”,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基地荣誉。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钱学森图书馆逐步构建起以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为统领,以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为核心,以“大中小一体化衔”“校内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为特色的教育体系。2021-2023年,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各类教育活动1333场,向超过200万人次观众传播科学家精神。

“国家一级博物馆不是并不是钱馆工作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钱永刚透露,2024年下半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在闭馆改造升级后,重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全新推出八个“一”活动,包括一个展览、一个“天宫教室”、一条“钱学森之路”、一面“荣誉墙”、一个理事会、一个联合宣讲团、一个国际论坛以及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全新的展览将新增大量钱学森生前实物。

近期,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拟命名钱学森图书馆为“载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同时在馆内设立“天宫课堂”地面教室,未来将常态化开展航天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