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没想到!袁亚湘院士发声。姜萍决赛难不难?64人得零分。

不管你怎么说,在数学这个枯燥无味、高深莫测的领域,能够取得全球第十二名的成绩,毫无疑问,这就是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决赛刚刚过去,对于决赛的感受,按照姜萍自己的话说:考试状态很好,只是最后一道大题难度比较大。

这就说明,决赛六道大题,姜萍起码做完了五道。第六道题虽然难度不小,但未必没有做,或者说没有做完。

此前,有一位北大硕士曾尝试解答试题,结果最终只做出了一道题。可见决赛是异常的困难。

咱们看看第二届阿里数学竞赛决赛数据就知道到底难不难?

当时进入决赛圈的有516位选手,20分以下(满分140)占比52%!其中64人得0分。最高者拿到了120分,共有5名选手得分在100分以上。难度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期待搞清楚姜萍的决赛成绩到底能得多少分?能不能获奖?

其实,这些已经不重要了!能够踏入这个决赛门槛就已经不容易。在初赛中,全球只有802人入围决赛圈,况且姜萍能够取得第十二名的梦幻名次,已经令多少人为之羡慕嫉妒恨!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及有多位所谓的公知大佬对姜萍充满疑问之嫌疑。有褒有贬,但大多属于质疑派。毕竟一个17岁的中专女生在高手如云的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如此高的名次,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就在刚刚不久,中科院袁亚湘院士说了一番话,令人耳目一新。

袁院士可是数学界领军人物。在刚刚恢复高考的1977年,他只复习了一个月,就考上了湘潭大学数学系。巧合的是那一年他刚刚17岁,与现在的姜萍同岁!22岁那年考入中科院计算中心,待了不到一年,又进入剑桥大学读博士。现年62岁的他获奖无数,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袁氏引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院士认为:凭刷题获得高分的人大多没有创新能力!

这话或许没有错,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刷题为了寻找解题的思路,只有多做题,才能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由于天赋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一样。有教授直言,姜萍的解题方法与正规大学博士明显不一样,但是找不出数学上的错误。韦神韦东奕也有一套自己的解题方法。

袁院士的话并非贬低,而是对姜萍的鼓励。毕竟草根出身的她还没有进入大学进行正规的系统的培训。

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我们为姜萍小姑娘加油祝福吧!

当初,马云举办全球数学竞赛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为孩子们种下数学的种子”!看来,他做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