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5月21日,湖南省郴州市公安局苏仙分局发布警情通报:2024年5月20日20时许,苏仙区一公园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黄某朋(男,35 岁)已被公安机关抓获。该案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目前生命体征平稳)。伤员救治、案件侦办等工作正在进行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悉,由于案发时正好是晚间遛弯的时间,公园里面的人不少,黄某朋持刀在公园里见人就砍,画面非常可怕。

此次事件给当地居民和游客带来了极大的震惊和恐慌。有网友猜测,在5.20节日发生的,是不是情杀案?男女矛盾造成的?还有网友说:为什么不说明原因?谣言止于智者!欲盖则弥彰!

事情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坐等官方的后续通报,不信谣,不传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近年来一些案情通报的处理方式却让人感觉云遮雾罩,部分案件以“不详原因”“待调查”等模糊处理方式,引发了社会的质疑和不信任。缺乏明确的细节信息,这导致社会舆论无法平息,各种猜测和传言不断滋生。

2018年,河南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中,当地警方仅发布了简短的通报,对肇事原因、责任方等重要信息缺乏详细披露。这导致公众对事故真相存在怀疑,引发了舆论热议和质疑。

2020年,辽宁省一起涉及知名企业的刑事案件,在警方通报中未透露具体案情和涉案企业的名称等关键信息。这种不透明处理方式引发了公众对案件真相的关注和猜测,导致舆论风波不断。

2021年,湖南省一起校园伤人事件中,当地警方在通报中未披露相关细节和案件进展等信息,引发了公众对事件背景和处理过程的质疑和不满。这造成了社会舆论的不安和波动。

这些案例表明了不透明的案情通报处理方式往往会引发舆论风波,给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带来不利影响。首先,增加社会恐慌和焦虑,不透明的案情通报使得公众无法了解案件的真相和全貌,容易引发各种猜测和传言,加剧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

其次,威胁社会安全和稳定,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和对真相的追求,使得不完整的通报更容易引发恐慌和焦虑,加剧了社会的不安情绪,威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再次,影响司法公信力,不透明的案情通报可能会导致公众对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产生质疑,损害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影响社会的法治建设和发展。

为何不及时公布案情?这无疑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透明公开的案情通报,不仅可以减少猜测和传言,更能够稳定群众的情绪,防止不明真相滋生更多的谣言和恐慌。

面对舆论风波,唯有让真相快速大白于天下,才能平息社会的恐慌情绪。对于引发关注的案件,权威部门应该更加透明和及时地向公众提供信息,以平息公众的情绪和疑虑。及时公开的案情通报可以减少猜测和传言的蔓延,稳定社会的恐慌情绪,防止谣言的滋生。同时,权威部门也应该加快案件的侦办工作,尽快查明真相,并向社会公之于众。

廓清迷雾,抵达真相,才能让人民对正义充满期待,对社会充满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