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吕虹 发自北京 日前,北京海淀区“创新人才培养与全球胜任力提升”国际研讨会顺利举行。来自海淀区教委、国内外高校、海淀教科研以及海淀区中小学的领导、专家学者、校长和干部教师等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活动。研讨会通过主旨报告、分论坛交流互动等形式,深入探讨国际教育着力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以及面临的具体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淀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师生在上课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唐建东在发言中表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亟须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拔尖创新人才。海淀教育要积极作为,在全球胜任力培养方面走在时代前列,为培养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进一步推动海淀区教育创新发展。

来自新加坡、加拿大、芬兰3个国家的学者分别从创新思维培养、全球胜任力培养及教育创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分享:新加坡教育体系同时吸收东西方文化精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为学生提供全国性的学习机会,打破学科边界,充分利用教室以外的教育空间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而加拿大和芬兰两国更加重视将全球视角融入课程,将全球性主题、问题和观点融入各个学科,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文化交流项目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相互联系,并培养学生对全球挑战的批判性思维。

“不同国家的教育实践为海淀国际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力借鉴。”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胜任力,参与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优秀人才,是新时代的教育命题。“海淀区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积累了十余年的经验,随着时代的新需求,我们要从国际理解教育合理地过渡到全球胜任力的培养研究,厘清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素养框架、课程建设和教学推进策略。”吴颖惠强调,在借鉴国内外主要全球胜任力框架模型基础上,海淀区需要研发本土化的全球胜任力框架模型,研发课程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特别是关注本土文化教育,在让学生站稳中国立场的基础上,提升全球胜任力。

关于中小学阶段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清华大学的钟周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学校需要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命,中小学可以从战略规划、课程与教学创新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以面向未来的生态智慧教育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坚持国内优质教育与国际先进教育接轨;通过在地国际化探索中外课程融合,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设多语种课程与国际化特色课程,培养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跨文化研学交流课程增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和国际理解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一零一中国际部学生参加第八届模拟联合国气候大会

在“创新人才培养与全球胜任力提升”“外语教育与全球胜任力提升”两个分论坛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等十余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分别结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多语特色课程群建设等方面的实践进行了交流分享,为海淀区国际教育进一步提升全球胜任力培养提供方案。

会上还启动了“海淀区全球胜任力培养研究群体课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获颁课题立项证书。活动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海淀区教委主办,海淀区教科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