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游仪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蓝天飘,一处处羊场缀山间,一阵阵羊儿咩咩叫……站在四川巴中南江县的古耕家庭农场一隅,望向远方,浮现眼前的是一幅山水农家画。

农场负责人张四海今年49岁,之前一直从事非养殖行业,但在谈起黄羊养殖技术和经验时,丝毫不亚于养殖专家。“南江老百姓有传统的养殖习惯,但缺乏大户带动,养殖不成规模。”张四海说,在走访20多家黄羊养殖大户后,他决定发展南江黄羊规模化养殖,第一年便养了300余只。

黄羊养殖并非易事,得积累经验。回想起养殖起步阶段的经历,张四海仍旧记忆犹新:“起初缺少经验,黄羊常得病,死亡率高,特别心痛。”

请专家、去学习,张四海不仅控制了黄羊死亡率,更养出了优质品种。随着南江县出台“黄羊倍增计划”、“南江黄羊20条措施”等黄羊产业发展政策,更是让他喜笑颜开。

一级扩繁场补助、圈舍补助、机械设备补助……“共有170多万元的补助资金,不仅减轻了经济压力,还增加了产业发展的信心。”张四海说,接下来准备开发一些黄羊菜系,办农家乐。

截至目前,南江县共有养殖场(户)2110个,其中一级扩繁场5个,二级扩繁场5个,规模场183个,家庭羊场282个,养殖户1639户。

“嘟嘟嘟……”随着投喂机械通过传送带不断输出,不一会儿,圈舍内的近千只黄羊的投料便完毕。“通过机械化投料,既轻松又省力,以往光是喂料都要请两个人花费大半天的时间,现在一个小时就能全部完成。”张四海介绍。

科技养殖不只是机械投喂,还有自动饮水、出粪、远程监控等。他说,“现在发展养殖没有技术含量,成本不仅高,还挣不到钱。我们现在喂养的草料也是经过科研人员精心配比,黄羊长得又壮又好。”

吃百草、饮山泉、利用山地生态放牧,南江县素有“黄羊之乡”的美名,但传统放牧,养殖数量有限,牧场的承载力也有限,放牧养羊冬天还掉肉,一只100斤的羊过个冬就只有80多斤肉。

产业要壮大,产量必须提高。南江黄羊科研所科研员何向东说:“针对黄羊生活习性和当地环境,我们经过三个多月试验对比,在草料中加入玉米、小苏打、盐等,形成适宜黄羊均衡生长的草料配方。”从让羊吃饱、到让羊吃好,“黄羊倍增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种羊扩繁、基地规模、农户收入、品牌价值、综合产值”5个方面的倍增。

“现在黄羊养殖再也不是传统模式了,得靠科技养殖。”张四海说,这个月来自重庆的客商就意向性订购1000只黄羊,仅这一单,就够他忙好几个月。

(刘晓龙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