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规划》显示,北京市将构建5000公里以上的各级绿道网络,推动绿色空间加速向城市建设空间渗透。同时,北京将以寻古今文脉、展山水意境、绘绿韵京华为目标,构建“京华绿道”品牌体系。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除北京外,品牌绿道建设已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有关分析认为,品牌绿道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绿化项目,更是一个融合了文化、历史、自然等多重元素的综合性品牌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拓展绿道承载空间

为了使绿色空间更好地向城市建设空间加速渗透,《规划》明确提出,本市将构建5000公里以上的各级绿道网络,加强城市绿道的骨架联通作用。同时,多线协同织补绿色网络,加强城市道路慢行网、绿道网与滨水慢行网多网合一规划设计。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规划》坚持多道融合、共建共享、开放包容,将休闲绿道、滨水慢行系统、旅游休闲步道、森林步道、城市慢行系统等线性空间集成纳入绿道系统,通过高品质建设、绿道化改造等多元方式,不断拓展绿道承载空间。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此次“京华绿道”品牌体系的建设,相较于以往的绿道建设,更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品牌性。具体来说,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工程,而是将绿道建设与城市文化、历史、自然风景等紧密结合,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北京特色的绿道品牌。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品牌传播的角度来看,此次品牌绿道的建设与以往绿道建设的不同,主要在于其品牌化的策略。以往的绿道建设可能更侧重于物理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的保护,而“京华绿道”品牌体系的建设,则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品牌价值的传递。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绿化项目,更是一个融合了文化、历史、自然等多重元素的综合性品牌项目。

品牌绿道建设蔚然成风

“绿道的建设宜加强现有城市的公共绿地,特别是大型公共绿地的连通性,使得绿地串联成一个系统,促进游憩服务功能;宜加强与河湖水系、山地、森林、田野的连接,使得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的自然、半自然本底密切融合,促进生态服务和自然教育;宜加强与分散的各级文化遗存点的连接,使得绿道成为联缀重要文化节点的文化脉络,促进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和保护。”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ISCCL国际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科学协调员曹新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绿道串联着城市的山水人文,承载并发挥着休闲游览、康体运动等多元功能。近年来,绿道逐渐成为人们从事户外运动、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新载体。因此,为了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市民共享花园城市建设成果,全国各地在积极打造符合本地特色的品牌绿道。

以南京市为例,有南京滨江风光带绿道、体现古都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明城墙绿道、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交织的环紫金山绿道、体验森林氧吧和山林野趣的老山绿道等品牌绿道建设。

此外,包括江西、浙江等地都在积极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品牌绿道,品牌绿道建设已蔚然成风,成为这些城市的“新名片”。

“加强绿道与城市规划的衔接,确保绿道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让绿道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宣传和推广,提高绿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绿道,使其成为城市的‘新名片’。”袁帅说。

因地制宜规划发展

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规划和建设绿道时应该尽量做到因地制宜。

詹军豪表示,使绿道建设因地制宜,与当地历史、文化、自然风景等相结合,让品牌绿道成为城市“新名片”,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特色。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自然景观等,可以为绿道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其次,在绿道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绿道的景观、设施、活动中去,以展示当地的特色。

北京将针对中轴线、长安街、环二环绿道等不同历史文化特色和自然特色等因素建设10条不同的市级品牌绿道,同时鼓励特色区级及社区绿道未来补充纳入,充分释放“京华绿道”的品牌价值。

在詹军豪看来,要使绿道建设因地制宜,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特色。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自然景观等,可以为绿道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绿道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绿道的景观、设施、活动中去,以展示当地的独特魅力和特色。随后,通过品牌传播的手段,将这些独特的元素和特色传递给公众,增强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从而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詹军豪如是说。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王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