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发生在1849年的一个冬夜。一位年轻人行色匆匆,冒着黑夜来到湘江之畔,当他看到自己偶像静坐扁舟之上,静候自己的时候,别提他内心有多开心了,这场关于粉丝与偶像的夜谈,从傍晚持续到了黎明,从东南延伸到了西北,从家聊到了国……

“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此吾数载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

这位年轻人在老人去世后的多年里,实现了老人的遗愿,也实现了对新疆的安定。

这位老人便是林则徐,而这位年轻人则是收复新疆的左宗棠。

在新疆,无论是在公园、博物馆,还是我们的沟沟渠渠,到处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但你真的了解这位耄耋老人的生平事迹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则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宗棠

120天终到新疆

最近文化润疆广播剧《明月照天山——林则徐在新疆》正式上线,林则徐作为一名福建人,他又是如何与四千公里外的新疆产生联系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播剧《明月照天山-林则徐在新疆》

我们不得不提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那场战争中,当天津海口遭到英军侵犯时,清政府中的投降派官僚趁机诬陷林则徐。

因此,这位禁烟英雄林则徐错误的指责为“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予以革职查办,随后的一年里,广东奕山的军事失败也被归罪于林则徐,最终导致他被贬至新疆伊犁。

西行之路,寒风呼啸,半夜早已寂静的小道,还依然能见他们赶路的匆忙,每当只有人马极度疲乏之时才得以停歇片刻。若遇大雪狂风,只能舍车步行……就这样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林公终于到达了伊犁。

伊犁有渠,名曰林公

伊犁有渠,名湟渠(林公渠)即如今的人民渠,那他又为何被称为林公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奇乌苏大渠(林公渠)

故事进展到1844年3月,因为伊犁塔什图毕等处开垦的效果不错,清政府遂下令对伊犁阿齐乌苏的荒废地进行开垦。

擅于水利的林则徐主动呈请捐资兴修龙口段工程,但你别以为龙口段的工程是容易的,其实它是整个工程中最难的一部分,由于龙口地势复杂,北岸全是碎石和陡坡,地形起伏不定,施工难度极大,必须挖掘石坎;而南岸位于河中,必须修坝建堤,方才可行。

在林公和当地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四个多月的辛勤工作,最终建成了一条主水渠。这条水渠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开荒工作的进行,使得十万多亩的肥沃土地得以开垦为屯田。为了感念林公的恩德和对水渠建设的巨大贡献,后人将这条水渠(湟渠)命名为“林公渠”。

“卡井”推荐官

1845 年 1 月,清政府命令林则徐赴南疆查勘,于是,林公和他的三儿子林聪彝一同前往南疆。

百年前的南疆与今日大不相同,既没有交通便利的优势,也没有便民的服务区,有的只是飞蚁、跳蚤的纷扰,以及时不时的狂风,别说睡觉,连个落脚之地都难找到

当然,去往南疆的路途中,他们也有新奇的收获,这一新奇的发现也进一步改善了新疆的水利情况,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沙天气

在去往南疆的途中经过吐鲁番,我们都知道吐鲁番也被称为火洲,气候极其干旱,夏季高温温度也高于其他地区。虽然气候干旱,但吐鲁番不仅有绿洲,而且瓜果丰收。正当他们感到疑惑时,看到路上有好多土坑,询问当地居民之后他们才知道这些土坑原来是“卡井”(坎儿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坎儿井

通过对“坎儿井”的调查研究,他发现:坎儿井的深度会因地势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而且坎儿井一般会从山脚下开始挖起,然后渐渐向平坦之地延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坎儿井结构图

而这些土坑,即竖井,是为了便于开掘和修浚地下暗沟而设置的。当暗沟相连时水源便可引来灌溉作物。

林则徐认为,坎儿井非常适合当地的恶劣的条件,于是将其在新疆大力推广,使得新疆的水利工程更上一层楼。

林则徐从伊犁赴南疆履勘,途经库车、阿克苏、乌什和阗、喀什噶尔、叶尔羌、塔尔纳沁等地。他写下的《乙巳日记》记述了南疆农田水利的情况,此次的履勘也进一步解决了兴垦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促进了南疆的开垦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疆的绿洲

林则徐虽贬戍新疆,但三年来他捐修水利、开渠引水、开辟万亩良田,这便是如他说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公的事迹还有很多,但本文难以详尽。如有兴趣,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1]咸成海.《林则徐与清代新疆水利治理》,运城学院学报[J],2021年第4期

[2]吴晓玲.《谪戍边疆的林则徐》,中国民族博览[J],2020年

[2]陈小燕.《浅析林则徐的西域征程》,西部学刊[J],2020年9月上半月刊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