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邓公来到504厂视察工作,他走到王承书面前惊讶地说:“原来你5年来隐姓埋名在这。”大家对邓公认识王承书感到很奇怪。邓公笑了笑说:“59年的时候,王承书同志参加了全国群英会,我们打过照面,可从那以后就不见她人了,就连她的爱人张文裕同志也找不到她,没想到原来她5年来隐姓埋名在这里了。”

1912年王承书出生于上海的富裕家庭。1930年王承书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4年后,她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且俘获了物理学教授张文裕的心。

毕业后王承书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1936年她获得了燕大物理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41年王承书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成为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的学生,开始了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研究。

不久她就提出了震惊西方学术界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个方程被沿用至今。乌伦贝克称王承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拿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新中国成立,王承书和丈夫决定回去建设祖国。但美国怎么可能允许这么一位顶尖科学家回到中国去?

美国开始对王承书实行封锁控制,威逼利诱,千方百计阻挠她的回国计划。在被封锁控制的几年里,王承书把重要的文件和资料分成了300多份,全部寄回了国内。

1956年在国家的不懈努力下,王承书历经重重险阻,回到了祖国。她一边在中科院进行物理研究,一边在北大教书育人。

1958年我国因研制原子弹的缘故,需要进行热核聚变的研究。钱三强找到了王承书,想让她研究热核聚变技术。

但她的研究方向与这一领域相差甚远,而且这个领域在国内没人会,研究比白纸还要白。可王承书却没有丝毫犹豫:“我愿意。”

令人没想到的是,短短两年,王承书实现了中国热核聚变从零到一的突破,成为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

正当她准备在这一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时,意外情况发生了。从那以后,王承书和她的名字彻底在国际物理学界蒸发了。

1961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还把相关资料席卷一空,我国浓缩铀生产陷入困境,而浓缩铀生产是原子弹制造的核心技术。

钱三强第二次找到王承书:“王承书同志,国家希望你转行,从事铀同位素的分离工作,参与者需要隐姓埋名,封闭管理。但这件事需要绝对保密,连家人都不能透露一点风声,你能接受吗?请你考虑考虑。”

王承书想都没想,点了点头说:“不用考虑了,我愿意。”

此后王承书告别了丈夫和年幼的孩子,来到荒芜的504厂,她是厂里唯一的女性。为了加快进度,王承书没日没夜地计算推导,稿纸堆满整个办公室,一头黑发也算成了一头白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1月,王承书成功提取出了合格的高浓铀产品,时间还比原计划提前了113天。

因为504厂研制出了高浓铀产品,国家特意派邓公到那里视察工作,慰问辛苦许久的科学家。于是便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王承书笑了笑,激动地说道:“谢谢首长关心,没想到过去了那么久,您还记得我,只不过我是61年才来这的,之前在别的地方隐姓埋名。”众人哈哈大笑。

同年10月16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曾经隐姓埋名的幕后功臣邓稼先、钱学森等人也终于被世人知晓。

然而却无人知道这背后有王承书的一份功劳。浓缩铀提炼出来了,原子弹也爆炸成功了。王承书的任务结束了吗?她可以结束隐姓埋名的日子了吗?远远没有。

这时钱三强又来找到她:“你在这儿工作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
“那生活有什么困难没有?有什么话让我捎给文裕吗?”
“没有。”
“如果让你继续待在504厂,你愿意吗?”
“我愿意,我要不去干,别人也得干。”

之后,在我国的氢弹、人造卫星的研发过程中,都能看到王承书的身影。但因为工作的保密性,她只能淡出公众视野,在学术界、在媒体上从没有过她的身影。

1972年上级又下达了研制国产铀浓缩设备的任务,也就是国产气体扩散机,它是一个新领域,王承书再次转行,担任总设计师。

经过她和团队的努力,1979年大型扩散机通过运行验证和国家级鉴定,终于实现了国产化。

1980年王承书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王承书的名字恢复使用了。

1994王承书悄然离世。在遗嘱中,她将个人书籍和科技资料全部送给了研究院,将一生积蓄10万元捐给希望工程,就连遗体也要捐赠给医学研究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承书为国放弃诺贝尔奖,隐姓埋名30年,是两弹一星的女英雄。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位科学家拼搏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国人铭记在心!

可悲的是,直到病逝,没几个人知道王承书是谁。

所以能看到最后的朋友,希望大家能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她的名字。向王承书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