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奉打更人》,激起了很多人对于古代打更人这一职业的关注,作为一个存在历史悠久的职业,大家头脑中是否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还是想到古代深夜中莫名诡异的灯笼和寒风中打更人的身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古代的这个职业。

现代人可能更喜欢安静的深夜,无论是熟睡还是深夜的冥想,都不喜欢一点点声音将自己打扰。那么古代为何会出现这种在深夜中四处游走,高声呼喊的职业呢?这有何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更人

在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并不高,而且没有电灯的情况下,基本上睡得都比较早。而打更人这一职业就产生于这一背景之下,在农业社会时期,由于没有很好的计时工具,夜晚全靠对星辰天象的观测来计算时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打更人

古代的城市当中,其实打更人一直扮演着防火的重要角色。古代城市大多数为木质建筑,而照明基本靠油灯,因此一旦失火则后果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城市容易失火

曾经据史书记载:

史料一:唐代长安城,号称不夜之邦,然而唐玄宗天宝七年的时候,由于城东失火“焚毁民宅一千二百多间,死伤六千人,并伴有黑烟三日萦绕不绝,举城皆伤”——后来还作为安史之乱的前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长安城

史料二:北宋汴京城,巡夜更夫发现西城勾肆火起,火龙直窜云霄,望火楼兵士呼号,百姓鸣锣奔走,水龙只过三日方才熄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明上河图中的望火楼

而以上事例都说明,古代的火灾是极有可能在城市中造成巨大伤亡的。尤其在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造成人员拥挤鱼龙混杂。而大量木质建筑的存在和使用油灯照明、木材引火是非常危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时刻,打更人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了。

除了防火,打更人还有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防盗和报时。在中国古代一般有巡夜的兵士,基本从未晚上20:00-第二天早上7:00实行宵禁,城门一般也是在早上鸡叫之后才能打开。宵禁也是为了禁止减少民间夜晚公共活动,用于加强治安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宵禁被抓住可是重罪

但是宵禁之后,除了有事务性的官吏和兵士之外,还有部分人在黑暗中窥视——那就是古代的盗贼。而古代盗贼出没非常普遍,而巡城的士兵往往并不能很好的发现,因此作为公共性职业的补充,打更人还兼有防盗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城的钟楼

不过打更人并不仅仅只是巡视,往往在历代王朝都设有计时专业的塔楼,一方面用滴漏或者观星来记载时间;另一方面用来传递军情和其他公共事务性的综合处理。

这个问题并不多余,打更人一般打竹制的梆子或者鸣锣,而通过明代《世说新语》和《巡城夜守》等小说中,其实可见一斑,打更人一般身披着长款的麻衣,提着特制的防风灯笼,往往有几种打更的方式:

一是从晚上八点到凌晨六点左右,每一个时辰要敲梆子四到六次,鸣锣二次,这叫定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诡异的打更人装备(小说中)

二是午夜子时和凌晨卯时,分别再多敲击一次,算作急更,方便巡夜兵士和部分公务人员进行事务性的计时。

三是从一更开始敲击一次,二更敲击两次,三更敲击三次,并伴有口头播报……直到天明的时候,不再敲锣。

古代市场并不是像今天这种二十四个小时都能开放的,一般上午12点钟(午时)由城防巡检司或者集市尉官员准时击鼓开市,而到了晚上6点开始,就要鸣锣或者撞钟闭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旅游还能看到打更人

而一般城市比较大,可能不一定城市所有人都能听见,这个时候更夫往往会兼有告知义务,提前打更,伴随着“当当当”和“邦邦邦”的声音告知人们提前回到家中,宵禁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