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四阿哥胤禛即位后,邬先生为了自保而退隐。十三爷亲自前往郊外送行,临行之际,邬先生劝告他要小心谨慎行事,因为他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时力劝他拼死辞去头上的铁帽子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三爷并无太大权力欲望,他之所以对铁帽子王感兴趣,只是觉得这个人确实罕见。随后,雍正皇帝对待他真诚无欺,没有做出任何卑鄙的行为,因此这件事也就不再有进展。

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铁帽子王与普通王之间到底有何不同?十三爷为何认为铁帽子王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许多读者眼中,铁帽子王之所以被视为金贵,或许主要因为其爵位的世袭性质。然而,这一观点虽然有其道理,但并不足以完整揭示其受到宗室王公青睐的原因。除了世袭性质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值得考虑:

一旦获得铁帽子后世皇帝就无权废除

清初的许多影视作品都频繁提及铁帽子王这一角色,即使在《雍正王朝》中也出现了关外八名铁帽子王逼供乱政的情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乾隆朝之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铁帽子王。清朝初期,当开国诸王逝世时,其后裔依然继承原先的封爵,比如礼亲王代善一族直至雍正朝仍保留亲王的尊号。其他开国诸王的爵位也同样遵循这一原则,世代相传,从未被削减。

自从开国以来,封号的降级承袭并未实施,每位王子都被视为铁帽子王,因此再强调世袭的无法替代也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随着乾隆朝的到来,随着皇子的增多和宗室人口的繁衍,朝廷不得不作出一些调整来适应这种变化。

乾隆皇帝发布了一项新规定,规定在没有特别命令的情况下,宗室爵位要严格按照降级承袭的原则来执行,也就是说,亲王的儿子要继承郡王的爵位,郡王的儿子要继承贝勒的爵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恢复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以此平反他。同时,对于开国诸王的功绩表示铭记,宣布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等八位王爵为世袭、不可更替。

乾隆皇帝依循先皇遗愿,按照雍正皇帝留下的遗诏,决定将怡亲王的爵位纳入世袭罔替的范畴。

需要强调的是,怡亲王爵位的世袭情况并不确定。《清史稿》中提到:“乾隆中,祀盛京贤王祠,命王爵世袭罔替”。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雍正朝,怡亲王并未被赐予铁帽子王的称号。

按照清代法律的诠释,世袭罔替是指爵位代代相传,世世代代传承。即便袭爵者触犯法律,皇帝只有对其个人进行处罚,可以是革除爵位、监禁甚至处死,但不能取消该家族的爵位,必须从其兄弟、子女或侄子中选出一人来继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在辛酉政变后选择了自杀,这个例子证明了朝廷无法废除他们的爵位。爵位最终由他们的子侄继承。

异姓贵族若身处相同遗传制度下,则难以获得类似优待;一旦某公爵因罪行被剥夺爵位,其地位或永远失去,抑或被贬为侯爵或伯爵。

享受的政治待遇截然不同

张廷玉作为清代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被誉为清代第一汉臣。不仅如此,配享太庙的难度极高,即使是亲王、郡王也十分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庙仅供13位清代王室成员享受配享之权,首批享有此荣誉的四人均为努尔哈赤的长辈或兄弟。除超勇襄亲王额驸策凌外,其余九位皆为铁帽子王,一般王室成员未有资格入内。

太庙的荣誉非同小可,每年皇室举行各式祭祀典礼,皇帝亲率宗室王公、贵族大臣前往,一同向太庙顶礼膜拜。即便是太庙的王族后裔,也有幸陪同参与,对于一门家族而言,这无疑是莫大的光荣。

自太祖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以来,旗主的身份由诸子侄各自领导一面或两面旗帜,这些旗帜组成了八旗制度。当时,这些旗主被尊称为大贝勒或贝勒。